《不夠善良的我們》影評1 【導論】 - 徐譽庭的創作切面:新時代思想與量子力學的「意識決定實相」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台劇 《不夠善良的我們》完播以後,不僅引發熱議也留給觀眾無限的心疼與不捨,但礙於僅僅只有8集的劇情,加上量子力學的高深莫測,即使片中呈現了「電子雙縫實驗」和「薛丁格的貓」的實驗解釋,但相信許多觀眾看完之後還是有許多不夠了解的地方,甚至有許多影評人也直接用量子力學的概念去《不夠善良的我們》,但我在看完8集後更認為譽庭老師的創作思維是更接近被量子力學解釋的「新時代思想」(又稱新時代運動 New Age Movement ),其實從編導徐譽庭上多個節目裡總是提及「向宇宙下訂單」,就可略知一二,而「新時代思想」也就是現在大家常常聽到的吸引力法則、宇宙法則、顯化...等這類 聚焦在「意識決定實相」的思想



為什麼量子力學總是和「新時代思想」扯上邊?

相信對「量子力學」或「新時代思想」有所研究的朋友,應深知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儘管許多物理學家嘗試高聲抗議與「新時代思想」作出切割,然而,兩者之間的「量子糾纏」卻始終無法被割斷。


而造成這樣的關係原因就在於兩者之間有太多的重疊之處,包含「意識決定實相」、「不確定性」,以及量子力學的「深不可測」使得它另類地成為物理學界的玄學,在兩者都很玄的背景下,自然總是與之拿來做類比解釋。


電子雙縫實驗

電子雙縫實驗


➊ 量子力學和「新時代思想」的浪漫相遇

說到兩者的糾纏開端就不得不提到在劇中提到的「電子雙縫實驗」,20世紀以前到底「光」是粒子還是波,是兩派物理學家一直不斷爭論的問題,結果透過這個實驗發現,「光」竟然同時是粒子也是波,也就是所謂的「波粒二象性」,而且不只是「光」這樣,其他的粒子也都具有這樣的特質,而這結果還不夠讓物理學家們震驚,更震驚的在於「粒子竟然知道有人在觀察他?!


科學家發現,如果我們去觀測電子的移動路徑,只會看到電子一顆一顆地通過兩個狹縫其中之一,成為粒子,而當無人去觀測電子的移動路徑時,就會出現原有的干涉條紋,也就是說:「當沒人觀察的時候它是波,有人觀察它的時候,它就竟然成粒子!」


在整個過程中,簡直就像是電子知道有人在看一樣,並因此調整了行為表現。在量子系統中觀測者的存在與否,竟然會直接影響到量子系統呈現的狀態。只不過這也帶出了一個問題:到底怎麼樣才算是觀測?如果我們在雙狹縫旁邊只放偵測器不去看結果算嗎?我們不放偵測器只用肉眼在旁邊看算嗎?或是,整個偵測過程沒有人在場算嗎?怎樣的觀察會影響結果,物理學家們也始終爭論不休,直到有一派主流的聲音出來了,他們認為有人的意識要參與其中的觀察,才會使之變成粒子


倘若這個說法成立,那也就代表了人的意識可以改變物質世界的運作,也就是只有在觀察者在觀察的那一瞬間時,宇宙才會一躍而出,因此「意識決定實相」的說法也隨即而出,那正恰恰完全貼合「新文化思想」的核心信念「意識決定實相」!於是「量子力學」與「新時代思想」的浪漫邂逅也因而產生。



Source:My Vedio

Source:My Vedio


➋ 量子力學解釋生命的不確定性

除了「意識決定實相」以外的論調,實際上還有許多量子力學的實驗常被用來類比「新時代思想」。例如,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


傳統力學和相對論通常用於研究非生命的宏觀物體(如砲彈和飛彈),當我們設定好相關參數,砲彈和飛彈的運動軌跡是完全可預測的,因此可說傳統力學是「決定論」的


但是,量子力學是探討「與生命有關的微觀粒子」,例如:一隻鴿子飛向何處的運動軌跡是完全不可預測的,這就是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和「不完備性」。這使得量子力學像生命的「機率論」一樣無法預測,因為它具有疊加態的性質,如同薛丁格的貓可能既死又活,直到被觀測時才會坍縮成一種可能的狀態。


薛丁格的貓不僅解釋了疊加態,物理學家尤金·保羅·維格納(英語:Eugene Paul Wigner)還提出了一個假設,即不僅貓的生死是疊加態,而且觀察本身也是一種疊加態,觀察者的不同意識也對應著不同的實相,也就是「多重宇宙」的概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宇宙,每個選擇和意念都在創造不同的實相,因此,我們可以說「薛丁格的貓」是更深層次地支持了「意識決定實相」的論點。


所以我們也不難怪「新時代思想」一直將其與量子力學聯繫在一起,因為確實存在許多相似之處可以進行類比,儘管這些尚未被證實。






Source:My Vedio

Source:My Vedio


新時代思想和其他玄學的差別?

藉著社群媒體的興盛,我們不難發現「新時代思想」的概念已深植人心。許多人都相信「吸引力法則」的存在,這種現象都清楚地顯示出「新時代思想」已然為成功學和身心靈領域的主流理論。


那為什麼「新時代思想」能在近幾年成為新世代的身心靈思考主流?


多年來源於我對內在旅行的興趣,多派的玄學理論和宗教流派,我都多少有涉略其中,我認為「新時代思想」對於生命的解釋、時間的解釋、造物主,關於較為形而上的看法其實都大有略同,但最大的差別在於「消除一切恐懼、沒有限制性」


在《與神對話》一書就有提及,這世界上只有兩種能量「愛」和「恐懼」,其他的能量情緒都是兩者的延伸(比如:慈悲是愛的延伸、仇恨是恐懼的延伸)


而愛的能量是擴張,反之恐懼則是限縮,但宗教致力於兩者並行,也就是說「祂會給你愛,同時也給予你恐懼」,如:地獄、因果業報、戒律...等,這些都是利用恐懼製造的「限制性」。但我認為限制性是因為「組織化」帶來的必然


我們現在所認知的「先知們」、「偉大思想家們」,大都出現在軸心時代,而那時的歷史紀錄已不可考,包含三大宗教、天啟宗教們的先知,在在世之前都並未親身留下經典,經典的攥寫都是直到他們逝世之後,由弟子和再傳弟子所著,當中加了多少的故事性所建立的限制依據,我們未從得知,所以我們只能推測這些限制或許一開始並未存在,而是面臨組織化才衍生而出的產物,因為一但成為組織就一定需要規範和限制,我們所有的組織皆是如此,學校授課給予教育需求,但同時也會有校規。而宗教不同於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有著較高的道德標準,自然就必須給人們一個合理的解釋來遵從,於是用故事製造的恐懼就創造於此

(要人們不要做虧心事,於是就有了「地獄」的說法,要人們接受種姓制度帶來的不公平,於是就有了輪迴的說法。)


但「新時代思想」卻恰恰反其道而行!要世人拋除一切的「限制性思維」和恐懼,並昭告世人,宇宙全然的愛你!你值得擁有你想要的一切!大張旗鼓的要人們極盡可能地待在全然擴張的愛裡。


光是使用的字眼,就可以看出「新時代思想」極盡可能的把恐懼和限制降到最低的企圖,其他宗教稱呼的鬼、邪靈,在新時代思想中卻稱呼他們為:「帶有執念的意識體」、「能量體」 ; 而業力一詞,雖說是中性字眼,但往往人類集體意識的解釋,都會認知為惡業、報應,但在新時代思想中卻稱呼為:「意識的資訊」、或是「意識的經驗值」,以上的舉例就可以看見,光是字眼的使用就讓人消彌了對未知世界的恐懼感。


這是為什麼?


因為「新時代思想」的核心就是在於全然的愛和給予,沒有任何限制,就算你身上只剩下兩百塊,你也可以向宇宙下訂單說你要一台藍寶堅尼,因為你的意識決定你的實相,宇宙全然的愛你,沒有你配不配得、福德夠不夠的問題,只要你「允許」他來到你身邊,你就值得擁有。


那倘若我們的願望遲遲未被顯化呢?在宇宙法則裡,未顯化的原因與你福德夠不夠、命夠不夠好無關,而是在於你的「限制性思想」,造成你的意識無法創造與之對應的實相。假設你想談戀愛,但內心深處卻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這樣的信念就會阻礙你散發吸引對象的頻率。同樣地,如果你渴望財富,但內心卻一直感覺自己貧窮,這種信念也將阻礙財富流向你。


在「新時代思想」中,我們見證了一種與傳統觀念迥異的理念。這裡不再有原罪、因果、命運...等,如傳統力學中的「決定論」的觀念的存在。相反,這一思想體系的論調是「全然的愛和允許」。根據他們的主張,你人生中所經歷的一切都是你靈魂藍圖的一部分,是你在投胎時“自己選擇”要體驗的,比方說:在前世你與某人有過不愉快的經歷,那麼這一世你或許會選擇再度與其相遇,因為這一次,你希望透過做出不同的選擇,化解跟他的不愉快的經歷,以促使自己的靈魂成長。


在這樣的觀點下,你的父母、家庭,乃至一切你所經歷的事情都是你選擇要體驗的一部分。這種觀念不包含恐懼,也不設限制,一切皆源自你的願意和允許。因此,無所謂善惡,一切皆「由你決定,皆可改變」。這也是為何這一理念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因為它擺脫了命運決定論所帶來的悲觀。


「你現在的限制性信念,為你創造你不喜歡你所創造的實相,但你下一秒隨時可以把限制找出來,消除他,並重新創造新的實相。」


這一般強調後天努力、命運可改的積極性,就足以解釋為何新時代思想在「成功學」中極受歡迎的原因,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盛行的美國。相較之下,傳統宗教可能會倡導斷捨離、追求簡樸,但在新時代思想中,你所追求的任何現實都是可行的,他們不會譴責追求財富,亦可說他們對於金錢、財富、慾望,並無任何負面評價,認為「一切」都是中性的,對於任何一切只有你願意體驗與否,並無好壞的標籤,只要你願意體驗,允許他來到你身邊、消除限制性信念,「允許」就能創造與之對應的實相


Source:My Vedio

Source:My Vedio


在限制性中催生的新時代思想

會有這樣毫無限制性的思維,這就不得不提「新時代思想」的催生過程,在《失控的正向思考:我們是否失去了悲觀的權利?》一書中就曾提及「新時代思想」其實正是催生在美國最壓抑的時代。


我們現今認知的美國,相對是一個正向積極的民族,但在早期,跟隨著清教徒們來到美國的喀爾文主義,深深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作息,該主義所訴求的刻苦精神深深桎梏著人們的作為,為了榮耀上帝而必須勤奮地工作。然而,這種社會風氣漸漸使得人們患上憂鬱的情緒,尤其家庭婦女及未婚少女經常深受這樣的禁慾主義所困。


就在此時,一場名為「新思想運動」(New Thought Movement) 的思潮改革開始影響人們以往的思維,其主張人的憂鬱與疾病都是源自於悲觀的思想,只要人們抱持著「正確思想」便能改變這一切,生理病痛、憂鬱都能用「思想治療」來改善,意即上述所謂的「意識決定實相」。


故此,我們可以說「新時代思想」是從充斥著滿滿限制性思維的泥濘中破繭而出的反抗,這也是為什麼該思潮會將核心信念聚焦於「消除限制性信念」、「意識決定實相」的根本。


Source:My Vedio

Source:My Vedio



意識決定實相的重點在於檢視「限制性信念」

由上訴可知,在這一派的思想中,雖說意識決定實相是關鍵,但重點還是在消除「限制性信念」,這也是為什麼我不想直接用量子力學角度去解釋《不夠善良的我們》的原因,因為當觀眾聚焦在意識決定實相,往往會忽略挖掘角色們深層的「限制性信念」。


以簡慶芬來說,我們會直覺地認為她是吃飽撐著,對於生活現狀的不滿足,才開啟了觀察往日情敵Rebecca的行為,才因而陷入了與之比較的模式,但其實挖掘了簡慶芬的「限制性信念」就不難發覺,當年Rebecca的棄權,以及何瑞之的那句:「永遠不會放棄Rebecca」,成了她心裡的鬼,認為自己永遠是因為何瑞之無法跟Rebecca在一起的第二選擇,此種不配得感,才是造就她爾後釀成一連串的荒誕的肇因,也是她「意識創造實相」的根源。


意識創造實相 = 想要 + 限制
舉例:簡慶芬明明想要何瑞之的愛,但限制性信念在於覺得自己是不配得的第二選擇,於是意識的顯化就在在使他看到何瑞之不夠愛她的實相(紅葉蛋糕是因為Rebecca喜歡才買,婚戒也是買Rebecca的尺寸。)



所見如此,都根源於心的幻化,所以在接下來幾篇關於《不夠善良的我們》的人物解析中,我也會以下幾個問題來做分析:



➊ 對這個角色的看法?

➋ 這個角色的限制性信念是什麼?

➌ 這個角色不夠善良的地方?

➍ 這個角色善良的地方?







🎙歡迎收聽【再不台就悲劇】的Podcast,聽我們完整的分析《不夠善良的我們》!

🎙並關注我們的 IG粉絲專頁,掌握更多關於台劇和國片的資訊!


#EP42《不夠善良的我們》上集:徐譽庭逼哭所有人的最強新作,連量子力學和宇宙法則都用上了!意識真的能顯化實相嗎?Rebecca成為心裡的微笑其實是因為輸不起的贏家心態?!

#EP43《不夠善良的我們》下集:簡慶芬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才需要一個情敵?!何瑞之對簡慶芬是被責任過渡成的愛,還是被愛偽裝的責任?于向立的其實做了一個最負責也最不負責的選擇?





❝ 對內,讓影視成為我們找回認知的載體; 對外,讓戲劇成為我們輸出文化的導體。 ​ ❞ ➟ 一個只聚焦台劇與國片 的 𝐏𝐨𝐝𝐜𝐚𝐬𝐭 ➟ 合作邀約:𝐭𝐚𝐢𝐰𝐚𝐧𝐞𝐬𝐞𝐟𝐢𝐥𝐦𝟐𝟎𝟐𝟏@𝐠𝐦𝐚𝐢𝐥.𝐜𝐨𝐦 ➟ 各大平台搜尋【再不台就悲劇】來聽最新的一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