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都過了兩週,每天煮飯時打開冷凍庫看著那兩串還沒機會消化的肉粽若有所思。一串是一顆三十五只包瘦肉跟菜圃的肉粽,另一串是一顆破百的海鮮粽,深深感受到通貨膨脹以及社會階級劃分。說實話,個人想吃的是甜辣醬,包了什麼料倒是不是特別在意,不過如果肉粽沒鹹蛋黃還是讓人感到些許遺憾。
這幾年我滿喜歡跟身邊的朋友討論對定存的看法,在高股息ETF橫行的這幾年,定存可以說是非常不受待見,畢竟1%左右的利率不要說資產增長,對於抗通膨都沒什麼幫助。
如同肉粽的價格可以劃分社會階級,被我強制訪問的受訪者年收入分佈從五十萬(約略等同主計處公告的薪資中位數)到二百萬以上的高所得族群(薪資分佈最右尾),族群區分明顯。
儘管數十位的樣本數還無法達到統計學的要求,不過如果簡單用年收入高低進行族群劃分,各族群對定存的看法倒是相當分歧。首先,對定存看法最正面的為年收入二百萬以上的高所得族群,訪問當下幾乎都有部分資金置放於定存,而薪資所得落在百萬以下的族群則幾乎都不會考慮將定存作為資產規劃工具。
我知道用年收入劃分族群非常偏頗,理財工具的使用涉及到財務知識水平、人生階段、人格特質等等非常多變項,不過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些高所得族群為什麼幾乎都會將定存視為必要性的理財工具。
許多高所得受訪者都提到心裡層面無法接受手上有閒置資金,那種感覺就像是請了閒人看了礙眼。就算今年股市噴發太快來不及上車被嘎空手,也要想辦法找地方暫置這些閒置資金。
如果在股市一但做錯決定,可能就會造成損失,而定存則非常適合讓人練習『做決定』這一件事情。就算資金規畫錯誤,需要解除定存,僅僅也只是虧損了利息,並不會造成資產減損。
千萬不要小看『做決定』的練習,許多人對於定存嗤之以鼻,認為不就是手機點一點,選選天期,決定金額。但在高資產族群的眼裡,做決定前會盡可能確認目前市場資訊,例如定存利率水位在哪,未來一年有沒有資金規劃,甚至配合股市買點安排到期日。因此,『做決定』這件事情可以簡單可以複雜,就看你多認真面對你的每個決定。
這也是收入族群不同間最大的差異,所得在中位數的族群理財資訊幾乎來自於網路資訊甚至是社群網站群組,因此能得到含金量高的產業資訊機會較低。同時關注的商品幾乎只有股票,較少關注其他資訊。
而高所得族群則幾乎是從固定收益商品、股票、總體經濟的資訊都會有所涉略,同時會透過營業員索取證券公司提供的『免費的』產業報告。
雖然短短幾個重點無法完整呈現不同所得族群間對於定期存款以及理財觀念的看法,不過確實高所得族群似乎比較不會排斥將資金放在固定收益商品或是利率較低的定期存款,即便只是一個月的資金停泊,都要將資金的運用效率最大化,或許剩餘資金的多寡也是原因之一吧!
願天下投資人終成有錢人
By Aj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