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記錄到四萬塊換一塊的相關報導,翻了一下花蓮縣鄉土史料(頁104-105),當時這題也在各鄉訪問的問題中,在此摘錄一下吉安鄉的紀錄。
問:戰後初期,物價波動、經濟危機及地下錢莊、幣制改革(舊臺幣四萬元换新臺幣一元)的問題。
王裕德先生:戒嚴時期,不能亂說話,三個人一起講話,第二天就看不到人,當时有很多有錢人借錢給窮人用,收不回來,政策又很嚴厲,有很多人被補之後,不知道是怎麽死的,命運很慘,當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是有很多因素的,當時情況可說是欲哭無淚。
當時管區警員告知,三個人不能在一起講話,要講話須向派出所報備,不能批評政府。
幣制改革,借錢的人很高興。
謝益勳先生:幣制改革期間,物價波動很大。
張德騫先生:當時錢幣的演變是這樣的:日據末期的臺幣是青仔欉,當時有一張一百元的青仔欉就不得了,光復前用青仔欉,光復後用青仔欉一元換舊臺幣一元,但到了民三十八年就變成四萬元換一元,幣值跌得很慘,有很多人叫苦連天。
王裕德先生:當時臺幣被稱為「水泥袋紙」,表示沒有用的東西,毫無價值,四萬比一。
地下錢莊方面:當時福興村有一獨戶,膝下無子,只有夫妻倆,老百姓借一百斤穀子要還二百斤,而比較有良心的地下錢莊借一百斤還一百五十斤,因此當時老百姓生活之困苦可知。
張德騫先生:當時六個月還利息一倍還算合理的,而收割前一星期或半個月借的,利息仍是一倍,則不合理。
王裕德先生:本期如未還,下期則連本帶利再加利,要還四百斤。
當時民眾生活困苦,無肥皂,故有些人衣服染紅土較不容易髒,内褲用麵粉袋做,前面是中日合作,後面是二十公斤。
吉安鄉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第四組)
時 間:民國八十六年十一月八日(星期六)
地點:蓮縣政府第二會議室 主持人江委員錫賢
紀錄:陳阿招主任
列 席:玉山神學院吳教授明義
翻譯人員:孟明廣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