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人物繁多,簡單可分為人間、仙界兩大類,屬於人間的人物指本身為肉體凡胎,絲毫不懂得道術;屬於仙界的人物指本身可能為肉體凡胎,亦可能本為其他動植物化身為人形,最明顯的差異就是能夠使用道術。就陣營而言,人間分別有支持商政權和支持周政權兩大派,而仙界亦分闡教、截教兩派,闡教中人多數支持周政權,截教中人多數支持商政權,另外亦有少數在兩教以外的仙界人物。
說《封神演義》的主要角色,必定要數姜子牙。子牙先於崑崙山上修道,七十二歲時受元始天尊所命下山,開始下半生「享人間之福」,全書對子牙前半生完全沒有交代。剛下山的姜子牙大概道術不甚高明,而且頗為易怒,書中與子牙話不投機的便有夫人馬氏、初次見面時的武吉和申公豹。後來子牙獲封為掃蕩成湯大元帥,麾下人人都對子牙言聽計從,子牙也就較少表現出易怒的一面。子牙作為大元帥,實際上更像是軍師,多做指揮、調遣的工作,而不是沖鋒陷陣。即便如此,子牙在伐紂過程中至少三次疏於防範而遭夜襲劫營,一次在汜水關被韓榮劫營,一次在孟津郊外被鄔文化劫營,最後一次是被狐狸精等三妖在朝歌劫營。子牙面對夜襲多次失利,顯然在行軍和守備皆不周全。若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神機妙算,這樣《封神演義》中的姜子牙只有詭詐而沒有智謀。子牙善於哄騙武王,武王渡過黃河時,有白魚躍入船中,子牙說這象徵著紂王當滅,周室當興,可謂一派胡言;最後商朝大臣飛廉和惡來投靠武王時,子牙先是假意接納,後來又將兩人斬首,反覆不定。總而言之,子牙勝在身負封神大任,經歷七死三災仍然平安無事,但子牙自身能力平庸,伐紂過程中常被對手嘲為「鄉野釣叟」、「妖言惑眾之人」,並非無的放矢。
周文王和周武王是書中的真命天子,作者刻意按照儒家理想塑造其以德服人的形象,因施行仁政,得到百姓愛戴。周文王尚懂得推演先天數來占卜,可以預知吉凶,周武王基本上不具備任何才能,到後來甚至顯得迂腐和怕事,例如紂王在鹿臺自焚時,武王遠遠望見後便掩面不忍心再看;伐紂成功後,武王提出讓紂王的兒子繼任天子,遭諸侯極力反對後,武王才勉強即位為天子。書中多次出現姜子牙借詞哄騙武王,例如武王反對出兵伐紂,認為身為臣子不應討伐君主,子牙則說要到朝歌城觀政於商,意即聯同其他諸侯前往監督紂王,而不是討伐紂王,武王認為觀政不算篡弒,於是同意出兵。孟子說:「君子可欺以其方」,武王就是這種君子,可輕易被合乎情理的事情欺騙,因此武王在書中屢屢被稱許為以德服人,實際上不過是對姜子牙言聽計從,未知作者是否以此反諷儒家的聖王形象。
楊戩、哪吒、雷震子、楊任是姜子牙麾下精通道術的大將,其中以楊戩的道術和智謀最高超。楊戩練成八九玄功,是周營中惟一擁有七十二種變化的人物,且往往運用妙計智取,智謀恐怕更勝姜子牙。例如聞仲派人往岐山搶釘頭七箭書,哪吒等人防備不及,箭書已被搶去,楊戩則在路上變出營寨,自己化身聞仲,騙回箭書;又如面對余化使用化血毒刀,楊戩化身為余化,向煅造化血刀的余元騙取解藥;另如面對巨人鄔文化劫營,楊戩用稻草變出一個更大的巨人,嚇走鄔文化,才止住敗勢,救回武王。以上種種,皆是哪吒、雷震子等無力做到的,可見楊戩在周營內十分重要。哪吒歸到姜子牙麾下時已是蓮花化身,體內沒有魂魄,因此面對各種奪人魂魄的法寶和兵器時完全不受影響,在戰鬥中有奇兵突出的效果。哪吒與黃天化的個性十分接近,兩人都具有衝動的特徵,第五十三及五十四回中加插了兩人互相嘲弄的對話,有畫龍點睛的作用。相對之下,雷震子和楊任外表奇特而個性不突出。雷震子藍臉紅髮,長有一雙翅膀,擅長從空中向下攻擊敵人,最後肉身成聖;楊任本為商朝大夫,遭紂王挖去雙眼,由道德真君救走,道德真君使其眼窩中長出兩手,手心中又長出雙眼,除了恢復視力,還可以上看天庭,下觀地底,中看人間千里,最後死於袁洪手中。
黃飛虎家族在書中扮演重要地位,黃飛虎本為商政權的武成王,德高望重,他是書中典型忠義剛烈的角色,本來毫無反叛之心,後來飛虎的妻子賈氏被紂王調戲而自盡、妹妹黃氏被紂王摔下摘星樓而死,憤而離開朝廷,帶着父親黃滾、兩位弟弟和四個兒子投靠武王,自此無論守護西岐還是出征伐紂,皆奮勇力戰。黃飛虎本身不懂道術,故多次受制於左道之士,面對使用道術的對手只能束手就擒,卻絕不投降,最終死於張奎手中。飛虎的四個兒子中,以黃天化最為耀眼,天化獲道德真君收為徒弟,因此精通道術,作戰勇猛,少年英雄,血氣方剛,可惜死於孔宣之手。
商政權方面,紂王從故事一開始在女媧廟中題淫詩,便可見其荒淫無道,其後娶妲己入宮,一味順從妲己,無論是炮烙姜皇后、調戲黃飛虎的妻子,還是建造酒池肉林和蠆盆(內有毒蛇蠍子的大坑,專門作為酷刑)、殘害忠臣等,全部聽從妲己的建議。即便起初紂王仍在猶豫,只要妲己說個三言兩語,哭出幾滴淚,紂王便立刻依從。不過,作者描述紂王在鹿臺自焚前,追悔昔日不聽諫言,以致落得如此下場,也是筆觸淒涼。其實紂王並非毫無良知,只是面對妲己的溫言軟語便毫無抗拒能力,或與妲己善用妖氣魅惑的特殊能力有關。
蘇妲己本為冀州侯蘇護之女,蘇護將女兒送給紂王途中,被千年狐狸精奪去性命,附於妲己的肉身入宮,並引來九頭雉鷄精化身為胡喜媚、玉石琵琶精化身為王貴人,一同魅惑紂王。第六十回首先由黃飛虎提出紂王十宗罪狀,第九十五回再由姜子牙重申紂王十罪,每一條都可見狐狸精參與煽惑和鼓動紂王的痕跡。紂王鹿臺自焚後,子牙派出楊戩、雷震子和韋護擒住三妖,只有狐狸精在刑場上仍能魅惑眾將士,一番言語說得大家都有憐惜之心,可見狐狸精的道術不算出眾,但魅惑人心的能力實是天下無雙。
紂王身邊不乏忠義敢諫的良臣,除了前文提及的楊任外,還有商朝的首相商容、亞相比干、太師杜元銑、大夫梅伯、膠鬲和趙啟等。以上眾大臣據理申述,直言敢諫,下場淒慘,商容自撞殿柱而死,比干被紂王剜去心臟而死,杜、梅被紂王所殺,膠鬲自摘星樓上跳下而死,趙啟自鹿臺墜下而死。另外,堪稱精忠報國的是太師聞仲,聞仲是紂王惟一敬畏的大臣,也是少數直言勸諫後仍能平安無事。聞太師自第一回起即出征北海,轉眼征戰十五載,至第二十七回才回朝,眼見朝綱敗壞,一夜之間寫出十條諫議,每一條都針對當時的紂王的過失,假若紂王按聞仲的建議而行就能保住商朝。其後紂王派聞仲征伐西岐,聞仲拼了老命也難挽狂瀾,最終死在雲中子手上。
若說紂王身邊的佞臣,不得不提費仲和尤渾二人,二人活躍於書中前半部份,一副投機嘴臉,極力迎逢紂王,只是到第四十回便被姜子牙斬首,畢竟於全書的影響力有限。
《封神》的神仙架構以道教為主,佛教為輔(佛教在書中稱為西方教)。仙界人物眾多,形象單調而平面,因此下文以教為單位,歸納其整體特徵。
道教祖師為鴻鈞道人,下有三位門人:老子、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元始天尊為闡教教主,通天教主為截教教主。闡、截二教的最大差異在於闡教門人較少,全是悟道之人,性好逍遙;截教門人極多,有悟道之人、有頑石得道,更多是動物成仙,性好殺戮。
西方教以接引道人為教主,沒有明確門人,同為西方教的還有接引道人的師弟準提道人。一般為人熟悉的如來佛祖、彌勒佛等皆未登場,只有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和觀音大士以普賢真人、文殊廣法天尊和慈航道人的身份出現在闡教門下。接引道人和準提道人常以「你與西方有緣」為由,把被殺得窮途末路、落荒而逃的截教門人帶往西方。
闡、截二教的怨仇始於闡教門人太乙真人用九龍神火罩燒死截教門人石磯娘娘,繼而與截教關係密切的聞仲征伐西岐失利,來自金鰲島、九龍島等地的截教門人全數陣亡,加劇兩教不和,截教門人認為闡教門人倚仗道術高明,橫行無忌。到廣成子殺火靈聖母,將火靈聖母的寶物歸還給通天教主一事,使兩教矛盾達致臨界點,截教門人認為廣成子此行有示威意味,於是鼓動通天教主佈下誅仙陣和萬仙陣,要與闡教決一高下。
按書中所述,截教門人於萬仙陣一役中幾乎全部陣亡。鴻鈞道人平息闡、截兩教的爭執,斥責通天教主輕易被門人煽動,不守清淨,最後帶走通天教主,下場不明。
申公豹和長耳定光仙是闡、截兩教紛爭的關鍵人物。申公豹本為闡教門人,只因與姜子牙的意氣之爭,便到處遊說截教門人與姜子牙作對,在萬仙陣一役中亦與闡教為敵,最後被元始天尊活捉;長耳定光仙本為截教門人,初時跟隨在通天教主身邊,到萬仙陣一役負責搖動六魂旛,以取老子、元始天尊等六人性命,卻臨陣倒戈,帶著六魂旛投奔闡教。
整體而言,《封神演義》與其他傳統章回小說一樣人物眾多、眼花撩亂,只能聚焦塑造個別關鍵角色,其他次要角色的面目多為模糊不清。
2022.12.26 臺北
書籍資料:
書名:《封神演義》
作者:陸西星(評:鍾伯敬;校訂:楊宗瑩;校閱:繆天華)
出版資訊:臺北,三民,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