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真正的昇降位置

日月真正的昇降位置

陳昱勳-avatar-img
發佈於風水趨吉避凶你也行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日月真正的昇降位置 月亮晚上從哪邊升起

初一新月時 月亮和太陽同時升起

然後每過一天 月亮升起時間晚52分鐘

到了十五 月亮在太陽落下時升起

然後同樣是每過一天 月亮出來晚52分鐘

原因是月亮每月29.5天要向東公轉360度

平均每天東移58度多 而新月時日月在同一直線

每天偏東58度

每天就比太陽晚出來50多分鐘15度1個小時

月亮從哪邊升起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望月懷遠為張九齡著作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春江花月夜為張若虛著作

流傳千古的詩篇 成就了詩歌的豐碑

撇開文學的成就 兩首詩詞亦可給出本問答案:

明月東出 隨潮而起

太陽為何東昇西落?

誰都能給出答案 地球自轉使然

是的 在天文學上 稱作天體週日運動

然而又沒有繼續思考

地球的自轉能使太陽東昇西落 那對月球 對繁星

對銀河 是不是有同樣的效果呢?答案也是肯定的

正因為地球的自轉 才有海月東昇 才有斗轉星移

方向

月亮從哪裡升起?為什麼?

這樣的問題其實是個很簡單的天文知識

由於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的

所以在地球上我們看到的像太陽

月亮都是從東邊升起的

以我們地球為參考點 月亮在升起之後

是自東向西移動的 但是升起的位置是不固定的

月亮升起的位置 月初時在西方

然後升起位置逐漸東移

當到月中的時候 升起位置在東方

之後生起位置又從東暢漸西移

到達月末時候 升起位置在西方

月亮之所以“升起” 是因為太陽光線不夠強

我們才能看到

很多時候 月亮就在天上 但是由於太陽光線太強

我們看不到 比如日食發生的時候就是這樣的

雖然我們都是中國人

但是對升起一詞的理解也不一樣

以上敘述中的升起是指月亮剛開始能被人看到

如果不談及能否被人看到

月亮當然是從東方升起的

月亮從每天哪邊升起 那邊落下

農曆上半月的月亮是上弦月

月亮在12點的西邊天空升起

農曆下半月的月亮是下半月

月亮在0點的東邊天空升起

其實月亮都是東昇西落 月亮都是西邊落下

https://www.facebook.com/concentracted/


https://vt.tiktok.com/ZSYmGwT9s/


https://www.tiktok.com/@user5239560612246/video/7384641948201520389?is_from_webapp=1&sender_device=pc&web_id=7358078447380432392




avatar-img
陳昱勳的天星奇門風水
110會員
321內容數
讓你看懂那些風水大師到底再看甚麼? 風水派別系統那麼多,加入方格子你也會? 我直接用實際案例圖案例說明 遇到陰陽宅形煞真的那麼嚴重嗎?要如何處理。 房屋座向與睡床方向真的重要嗎? 教你也能有作業系統的診斷你的陰陽宅 隨時可問問題。回答免費。 可加line或微信或電話 0919-392-64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性格與政策的共振 1.雙子太陽 vs 巨蟹太陽(媒體操縱與國家情感) 川普的雙子太陽(第6宮)天生擅長用「短平快」的語言煽動情緒(例如推特治國),而美國的巨蟹太陽(第1宮)象徵國家對「安全感」的渴求。
明朝德陵風水地理分析:探討德陵選址的失敗原因及其對明朝國運的影響。文章詳細分析了德陵後龍、龍虎、水流、發脈等地理要素,並結合明朝歷史,論證德陵選址草率、穴位偏出等因素導致明朝國運衰敗。
蘇軾《赤壁賦》名句「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闡述宇宙永恆與生命哲理,以流水明月喻個體變遷與宇宙恆常。本文從文本解析、哲學意蘊、思想淵源及文化影響四方面深入探討此句的內涵,包含儒、道、佛三教思想的融合,以及對現代生態哲學的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性格與政策的共振 1.雙子太陽 vs 巨蟹太陽(媒體操縱與國家情感) 川普的雙子太陽(第6宮)天生擅長用「短平快」的語言煽動情緒(例如推特治國),而美國的巨蟹太陽(第1宮)象徵國家對「安全感」的渴求。
明朝德陵風水地理分析:探討德陵選址的失敗原因及其對明朝國運的影響。文章詳細分析了德陵後龍、龍虎、水流、發脈等地理要素,並結合明朝歷史,論證德陵選址草率、穴位偏出等因素導致明朝國運衰敗。
蘇軾《赤壁賦》名句「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闡述宇宙永恆與生命哲理,以流水明月喻個體變遷與宇宙恆常。本文從文本解析、哲學意蘊、思想淵源及文化影響四方面深入探討此句的內涵,包含儒、道、佛三教思想的融合,以及對現代生態哲學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