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部片之前就有聽說很吃電波,但看到爛番茄指數一百的宣傳標語還是有點好奇。看完之後,事實證明,我還是對不上那些評論者的電波。
也許進場前會覺得這是部懸疑驚悚片,但實際感覺上這部應該比較像是藝術電影,它著重在氣氛的塑造以及畫面的呈現,反而劇情本身相當直接,甚至可以說老梗。所以對於我這種非相關產業或領域出身的人來說,平常比較在意的劇情它沒有多大發揮,而它比較偏重的技術手法展現我也看不太懂。整體看下來這部對我來說就是個普通的驚悚片。
【以下涉及劇情】
它的主線劇情真的是很單純,一個FBI探員循線追查一名連續殺人案兇手,而因為故事重心並不在辦案上,所以會看到探員在近乎裝模作樣地擺出一些平常犯罪電影中會做出的偵查行為後,都還沒搞懂到底發生甚麼事,探員就突然間的靈光一現看到了一條根本不知道哪來的線索,這比柯南的雷射光穿腦還要天外飛來一筆。結果先前的偵察活動比較像是在塑造一種「辦案的儀式感」,如果這是要暗指即便看似現代科學的刑案偵查其實也是另一種信仰的象徵與形式化結果,或許也會是個有趣之處,但這部片應該沒那種意圖。
也許是有點老派或固執的想法,但我還是覺得牽涉到「推理」的話,就算編劇是把線索藏在一開始鬼才看得到的超陰暗角落,都比只讓觀眾看著主角無中生有跑出一堆設定來解釋案情強上一百萬倍。尤其這種故事很常用一句「那都是靠直覺」帶過,但我覺得直覺其實是大量經驗累積而歸納出的想法,可能沒辦法完整的說明,但還是有一套屬於本人的脈絡在,可是觀眾不會知道主角的脈絡是甚麼,所以才需要在故事編排上做出解釋與提點,而不是主角簡短幾句不知道哪裡生出來的解釋就可以輕描淡寫的帶過。
像是這部片中決定被害人的方式就有點莫名其妙,感覺上稍微移動一下圖案也還是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那為什麼要指定片中的條件?尤其是最起始的條件?也許這個第一號受害者的挑選有他的考量,但一來就算這其中有甚麼特殊涵義,對於不熟文化背景的人來說可能還是沒辦法第一時間抓到重點;二來就算可能故事背後有更大的隱藏意義,只是對於一開始就先被第一層涵義隔離在外的觀眾來說,再深沉豐富的背後意義都只是一片空洞,也許還真的就像故事中的那顆球一樣。
那顆球的出現也是我比較不能接受的點。平常對於一開始看起來很現實、科學的故事,中間突然加入奇幻元素,我都會覺得需要時間適應了;更何況是一個乍看之下好像很有趣,在劇情手法中又舉足輕重的物品,但編劇又在勾起觀眾興趣後輕輕帶過,這樣的處理方式只讓我一頭霧水的走出電影院。而且我也不太懂故事的一部份主線在描述人們為了守護而可能做出的事情,但另一方面又在表達看似幸福美滿的家庭背後卻可能暗潮洶湧。這兩種很衝突的概念塞在同一部作品中,又沒有好好的解釋彼此的關聯,看完真的是滿頭問號。
凱吉大叔的表現在電影中與其說是亮點,不如說是閃點。戲份真的太少了,短短幾幕亮眼的演出都是一閃而過,也還好當初宣傳沒有主打他,不然可能會反而被罵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