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剖析】特斯拉大跌與電動車發展趨勢間的關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圖片來源:工商時報

美國科技股持續創新高,特別是與 AI 相關的題材熱得發燙;只要手上有 AI 相關的題材類股,就幾乎等於獲利保證。

微軟也因為 AI 佈局有成,近期頻頻超越蘋果電腦成為地球上市值最高的公司,其將近 2.9 兆美元的市值,以國家 GDP 相比,介於英國(3.0 兆)與法國(2.7 兆)之間。

看了微軟,我們才明白:「富可敵國」原來不是一句形容詞,而是一個客觀事實的描述。

但於此同時,曾經的美股寵兒特斯拉(Tesla),近期股價卻顯得欲振乏力。自去年底股價一度突破 260 塊美元以來,至今不過短短 18 個交易日,股價卻已下跌將近 20%。

而近期因為極端氣候因素,北美電動車也屢屢爆出故障問題。雖說兩件事情(股價下跌&電動車凍僵)未必有所關聯,但不禁讓人好奇:究竟是什麼因素,使特斯拉股價頻頻破底?電動車未來的發展趨勢又是如何呢?


純電車(EV)相關題材仍獲資本市場青睞


雖然「特斯拉 = 純電車」這個公式深植很多台灣人心中,但單一公司畢竟不能代表產業,我們還是必須先從宏觀的角度來檢視整個電動車產業是否已失寵。

[2023 年前三季純電車獲創投投資之數量及金額皆遠超其他產業]

raw-image

圖片來源:TBL資料庫

由上圖可見:純電車(Electric vehicles)在 2023 年前三季獲得創投(VC)投資的案件數高達 34 件,不但是所有行動科技(mobility tech)中最高的,甚至比獲投項目數最少的七大產業: 航太(0)、智慧運輸(0)、航海(2)、貨運(4)、公共建設(5)、叫車軟體(6)及車隊管理(11)。

不只是獲投資案件數最高,純電車在在 2023 年前三季獲得創投投資的金額也一支獨秀: 由上圖的綠色棒柱可以看到,純電車以美金 53 億的獲投金額輛輾壓其他產業,幾乎是其他所有產業獲投金額總額的 1.5 倍。

可以說,即便 2023 年創投市場陷入寒冬,純電車相關的題材仍然是資本市場追捧的寵兒。

那特斯拉的「跌跌不休」,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財報數字顯示出純電車商業模式開始受到考驗


[2023/Q4 營收較去年同期持平、毛利率卻大減]

raw-image

圖片來源:Tesla 2023/Q4 財報

攤開特斯拉最新公布的第四季財報,其實乍看數字並不到太壞。由上圖可見:特斯拉 2023/Q4 營收 25,167 美金佰萬,跟去年同期 24,318 比,呈現持平的水準。

但問題出在毛利率(Total GAAP gross margin)及營業利益(Operating margin)。

2023/Q4 毛利率 17.6%,較 2022/Q4 的 23.8% 大幅下滑 6% 以上,但明明兩個季度的營收差不多,這顯示出什麼問題?(TBL 線上商學院的學員,此刻可能已經搶著舉手回答)

要嘛是銷售「量」不變,生產成本忽然飆升,導致毛利率下降;要嘛是特斯拉降價求售,使得看似略有增長的營收,其實是透過砍價促銷所堆疊出來的「成長假象」。

上述兩點是許多財經部落格有提及、但並沒有更進一步探討的,因此本文將在這邊更深入討論。

不論是製造業或服務業,營收都是由 P (平均單價)乘上 Q (總銷售量)所得出來的;而生產成本(COGS)則是等於 C (平均成本)乘上 Q (總銷售量)

也因此,所謂的毛利,就是 P*Q-C*Q;用國小數學讓這個公式變得更簡潔一點,就會變成 (P-C)*Q。

而毛利「率」,則是由毛利除以營收得出的一項比率,因此將 (P-C)*Q / P*Q 做約分,就會得知毛利率等於 (P-C)/P

從這個公式就可以看到,毛利率這個數值要大,很直覺的只有兩個可能 P 變大或是 C 變小

帶入實際的數字看看:假設原本平均單價(P)是 100 元,平均成本(C)是 80 元,那毛利率就是(100-80)/100 = 20%。當平均單價不變、平均成本可以變成 60 元時,那麼毛利率將變為(100-60)/100 = 40%,亦即毛利率上升了 20%!

又或是,平均成本維持 80 元不變、平均單價調升成 120 元時,那麼毛利率將變為 (120-80)/120 = 33%,仍舊較原本的 20% 毛利率提高了!

上述國小數學算式揭露出一個怎樣的商業邏輯呢?

一個公司的要能維持好的獲利表現,要嘛需要具有定價權(可控制 P),要嘛能近乎完美的壓低成本(使 C 極小化)。前者的代表性廠商就是蘋果電腦,後者則如鴻海等台資大型科技代工廠最為擅長。

反過來說:如果一間公司必須透過降價才能刺激銷售,那麼顯現在財報數字上的破綻就是營收不變、毛利率卻崩跌;這表示這間公司的商品已經不具備定價權了,亦即他的核心商業模式受到市場的挑戰。

這個挑戰可能來自同業競爭者,也可能來自大環境改變,或是一個看似成功的商業模式在規模化後受到原本沒察覺的潛在風險衝擊。而就我們的觀察,特斯拉屬於第三種情況(原因後續會說明)。

當然,就數學上來說,也有可能不是特斯拉降價惹的禍,而是生產成本上升導致毛利率下跌。可就汽車製造工業來說,鮮少發生在短時間內生產成本大幅上升的情況,特別是在 2023 年美國通膨降溫的前提下,汽車廠生產成本在短期提高的可能性是較低的。

除了毛利率下降,營業利益率(Operating margin)是另一個導致特斯拉股價大跌的兇手。

其實整個 2023 年,除了第一季特斯拉營業利益率還勉強可以維持雙位數以外,第二季就跌破 10% 來到 9.6%,Q3&Q4 都表現更差,而營業利益率低所反映出來的核心問題在於:企業沒辦法透過營收規模的擴張達到規模經濟[1] 
[1]亦即當企業生產規模擴大時,固定成本被攤的較低,使得企業經濟效益增加。

單季的數字也許趨勢還不夠明顯,我們可以來看看以年為單位的財務數字。

[營業利益率在 2022 年達到高峰後,2023 全年呈現斷崖式下跌]

raw-image

圖片來源:Tesla 2023/Q4 財報

由上圖可以很明顯的看到:2019 全年,特斯拉的營業利益率是呈現負值,但自 2020 年開始轉正,然後逐年上升至 2022 年達到高峰;但 2023 年很明顯的營業利益沒辦法持續往上突破,最終全年營業利益率掉回比 2021 年還低的水平,顯示特斯拉銷量越賣越好,但利潤卻越來越少,整體的商業模式很可能並不如當初馬斯克(Elon Musk)所描繪的那樣美好。

這等於是在告訴所有用財報數據作為判斷準則的投資機構:特斯拉的這場夢,很可能必須要醒了!

[股價與營業利益率同樣在 2022 年登頂後逐漸下挫]

raw-image

圖片來源:Google

由上面的股價走勢圖幾乎可以看到:特斯拉營業利益率最高的 2022 年,也就是他股價的巔峰期;當營業利益率開始上不去後,股價也就開始陷入回檔整理。


其他電動車廠同樣陷入發展寒冬


最後討論一個可能容易被誤會的點:馬斯克提到中國電動車競爭趨於激烈,似乎打算把特斯拉的獲利衰退歸咎於中國電動車的強大競爭。

但,真的是這樣嗎?

以中國最知名的電動車廠比亞迪(BYD)為例:過去一年的股價也從 300 元高點重重摔落到 180 元以下,跌幅將近 37%;顯示即便特斯拉的發展真的是受到比亞迪的競爭影響,但比亞迪也並未在這個賽道中勝出。

那,究竟誰是贏家?

為什麼創投資本仍前仆後繼地投入電動車相關新創,但股票市場的電動車相關個股卻跌得七暈八素的呢?

我們將在後續的電子報中,進一步剖析當前純電車發展的困境。



The Bottom Line 小總結:


  • 給投資人:其實不只是特斯拉,台灣也有許多廠商是這波電動車浪潮的受惠者,你知道未來還有哪些廠商具有投資潛力嗎?
  • 給企業主:純電車的發展趨勢,除了帶動電池及充電樁的需求外,又會怎樣的改變我們的生活呢?其中又隱含那些商機呢?
  • 職涯建議:想知道這波電動車發展浪潮中,台灣廠商最缺哪一類型的人才嗎? 請持續鎖定我們的電子報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he Bottom Line
4.6K會員
88內容數
The Bottom Line
The Bottom Line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看線圖說故事誰都會,重點是我們怎麼對一間公司未來的股價做判斷? 是可以買入、還是建議觀望,甚至應該視反彈逢低減碼呢? 非財金相關領域的讀者可能不知道,一份財報的附註(foodnote)重要程度,可能比傳統的會計四表更重要,原因在於會計四表只提供數字,但附註會揭露一些數字背後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4/30
看線圖說故事誰都會,重點是我們怎麼對一間公司未來的股價做判斷? 是可以買入、還是建議觀望,甚至應該視反彈逢低減碼呢? 非財金相關領域的讀者可能不知道,一份財報的附註(foodnote)重要程度,可能比傳統的會計四表更重要,原因在於會計四表只提供數字,但附註會揭露一些數字背後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4/20
本文探討關稅戰對內需股,尤其是餐飲股的影響。透過分析麥當勞、可口可樂、星巴克、Chipotle和QSR等品牌的股價表現,發現營收規模較大的公司更能抵禦關稅戰的衝擊。文章建議投資人選擇營收規模大的內需股,以降低投資風險。
Thumbnail
2025/04/20
本文探討關稅戰對內需股,尤其是餐飲股的影響。透過分析麥當勞、可口可樂、星巴克、Chipotle和QSR等品牌的股價表現,發現營收規模較大的公司更能抵禦關稅戰的衝擊。文章建議投資人選擇營收規模大的內需股,以降低投資風險。
Thumbnail
2025/04/12
Nissan系列最終章登場! 面對銷量停滯、成本飆升、中國市場崩盤與財務壓力重重,傳統日企車廠該何去何從? 本篇深入拆解Nissan財報,揭露橫向整併背後的真相,並大膽預言「三大車廠整合恐難成功」! 更拋出震撼思維:Nissan是否該轉手鴻海,才是品牌續命的解方?一文看穿百年車廠的未來命運。
Thumbnail
2025/04/12
Nissan系列最終章登場! 面對銷量停滯、成本飆升、中國市場崩盤與財務壓力重重,傳統日企車廠該何去何從? 本篇深入拆解Nissan財報,揭露橫向整併背後的真相,並大膽預言「三大車廠整合恐難成功」! 更拋出震撼思維:Nissan是否該轉手鴻海,才是品牌續命的解方?一文看穿百年車廠的未來命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AMD財報與上調財測,以AI、PC與伺服器晶片帶動收入表現落後補漲、財測維持增速,微軟整體部門包括雲端與AI業務保持正增長,與Google表現差距不大,整體AI題材已失去先行者優勢,競爭者後來居上,三星受益於AI對記憶體需求激勵財報表現。昨日市場維持相對強勢、產業分歧,關注財報後是否出現產業輪動。
Thumbnail
AMD財報與上調財測,以AI、PC與伺服器晶片帶動收入表現落後補漲、財測維持增速,微軟整體部門包括雲端與AI業務保持正增長,與Google表現差距不大,整體AI題材已失去先行者優勢,競爭者後來居上,三星受益於AI對記憶體需求激勵財報表現。昨日市場維持相對強勢、產業分歧,關注財報後是否出現產業輪動。
Thumbnail
圖片來源:工商時報 美國科技股持續創新高,特別是與 AI 相關的題材熱得發燙;只要手上有 AI 相關的題材類股,就幾乎等於獲利保證。 微軟也因為 AI 佈局有成,近期頻頻超越蘋果電腦成為地球上市值最高的公司,其將近 2.9 兆美元的市值,以國家 GDP 相比,介於英國(3.0 兆)與法國(2.7
Thumbnail
圖片來源:工商時報 美國科技股持續創新高,特別是與 AI 相關的題材熱得發燙;只要手上有 AI 相關的題材類股,就幾乎等於獲利保證。 微軟也因為 AI 佈局有成,近期頻頻超越蘋果電腦成為地球上市值最高的公司,其將近 2.9 兆美元的市值,以國家 GDP 相比,介於英國(3.0 兆)與法國(2.7
Thumbnail
日經新聞11日報導,供應大量產品、半導體給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輝達(Nvidia)等客戶的台灣主要企業營收續增,主因AI相關需求續旺,加上PC相關需求出現復甦跡象。
Thumbnail
日經新聞11日報導,供應大量產品、半導體給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輝達(Nvidia)等客戶的台灣主要企業營收續增,主因AI相關需求續旺,加上PC相關需求出現復甦跡象。
Thumbnail
特斯拉展示人形機器人進展,新款Dojo晶片宣布投產,帶動市場續關注在AI晶片、模型訓練投資、機器人供應鏈、電力、鏡頭、感測、電源與電壓管理、液體冷卻技術。
Thumbnail
特斯拉展示人形機器人進展,新款Dojo晶片宣布投產,帶動市場續關注在AI晶片、模型訓練投資、機器人供應鏈、電力、鏡頭、感測、電源與電壓管理、液體冷卻技術。
Thumbnail
筆記-股癌-科技巨頭財報-24.04.27 *目前操作,加大電動車,AI供應鏈留著DELL看之後的財報;  CLS在Google開出好財報、但卻沒有漲,預估之後上漲的動能會放慢,所以對CLS減碼,並非看壞CLS, CLS有很多交換器的訂單,搶了智邦的單,因為AI產品單價高,之後CSP會傾向找市
Thumbnail
筆記-股癌-科技巨頭財報-24.04.27 *目前操作,加大電動車,AI供應鏈留著DELL看之後的財報;  CLS在Google開出好財報、但卻沒有漲,預估之後上漲的動能會放慢,所以對CLS減碼,並非看壞CLS, CLS有很多交換器的訂單,搶了智邦的單,因為AI產品單價高,之後CSP會傾向找市
Thumbnail
科技巨頭陸續公布財報,META與IBM顯示AI支出未有更多細節指引,且尚未能帶動大規模爆發性收入增長,市場將關注週五巨頭微軟與Google財報,短線半導體轉向車用半導體,符合對自AI轉向預期,金融、必須消費、公用事業等具有穩定收入產業續吸引資金,市場關注反彈、位階支撐與突破,並關注中期支撐與壓力。
Thumbnail
科技巨頭陸續公布財報,META與IBM顯示AI支出未有更多細節指引,且尚未能帶動大規模爆發性收入增長,市場將關注週五巨頭微軟與Google財報,短線半導體轉向車用半導體,符合對自AI轉向預期,金融、必須消費、公用事業等具有穩定收入產業續吸引資金,市場關注反彈、位階支撐與突破,並關注中期支撐與壓力。
Thumbnail
微軟擴大對其AI晶片效能投資,市場將持續觀察在科技巨頭持續自立晶片後的成長性與行業發展,市場將關注今日盤後NVDA財報。
Thumbnail
微軟擴大對其AI晶片效能投資,市場將持續觀察在科技巨頭持續自立晶片後的成長性與行業發展,市場將關注今日盤後NVDA財報。
Thumbnail
*美股聚焦大型科技股財報 標普登歷史新高 *美重量級CSP廠財報周來了!台股六大AI族群高歌 *PC代工三巨頭唱旺下半年 AI產品會是最大助力 *AI伺服器缺料Q1逐步舒緩 出貨有望季增
Thumbnail
*美股聚焦大型科技股財報 標普登歷史新高 *美重量級CSP廠財報周來了!台股六大AI族群高歌 *PC代工三巨頭唱旺下半年 AI產品會是最大助力 *AI伺服器缺料Q1逐步舒緩 出貨有望季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