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關於墨學的研究計畫「『由身入知以實踐 』─《墨子》思想系統重構」」(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西方哲學淵遠流長的發展中,身體(body)被重視,成為哲人思考、闡釋之要角乃二十世紀中葉之事。從哲學史角度視之,此可稱為「身體轉向」(the body turn)。[1]身體何以成為焦點?除社會變遷、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文化演變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對自柏拉圖以降後至笛卡爾重心輕身之身心二元論的深刻反省。[2]與世界哲學研究的趨勢接軌和對話,已是現今中國哲學研究者無可避免的任務。然而一種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轉向」,是否會淪為一種對西方哲學研究進路的比附以至喪失中國哲學研究之主體性?又或者,這種借鏡西方研究取向的作法是否具合法性?在回答此問題前,我想先借前人之闡發略述中國哲學之基本關懷。

    中國哲學自先秦開始歷經千年發展,已形成以儒、釋、道三家為中心,各自獨立卻又相互參透、影響的哲學系統。對此牟宗三曾表示:

     

      中國哲學的中心是所謂儒、釋、道三教……三教都是「生命的學問」,不

      是科學技術,而是道德宗教,重點落在人生的方向問題……「生命的學問」

      講人生的方向,是人類最切身的問題……中國人「生命的學問」的中心就

      是心和性,因此可以稱為心性之學。[3]



[1]「在西方哲學史研究中常見一種『轉向』式的時代劃分,諸如,古代哲學是本體論取向,其運思的典型問題是『世界是什麼』」,以笛卡爾(Descartes)為代表的近代哲學則『轉向』認識論,『主體性轉向』的運思模式是『我能認識什麼』,至於現代哲學則發生了『語言學轉向』」,「身體轉向」是在「語言學轉向」後又是一新的研究領域拓展。參陳立勝,《「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頁5。

[2]重心輕身之身心二元論造成的影響與身體轉向對其進行的反省概述可參註1,頁5-29。

[3]牟宗三,〈中國哲學的未來〉,項維新、劉福增主編,《中國哲學論集(現代篇3)》,(台北市:水牛,1997):351。

"The very best thing is utterly beyond your reach not to have been born, not to be, to be nothing. However, the second best thing for you is: to die soon."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先生何不發藥乎? 的其他內容
這邊似乎太少哲學跟神學了.......
這邊似乎太少哲學跟神學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身體圖式便是這樣一個身處於科學轉折點上的概念。這個概念在其還具有充分的模糊與歧異性的情況下被使用,而在這一概念的發展進程之中,它自行推翻了原來的方法論,讓我們對身體的理解更進一步。透過探究這個概念在思想史裡的轉變,也能讓我們初步認識到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如何不同於傳統心理學/生理學對身體的理解。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身心學的由來與歷史、基本理念以及在臺灣的發展情況。內容包括身心學的核心理念、臺灣身心學的發展和身心學學派的介紹。此外,也介紹了身心平衡技法(Body-Mind Centering®, 簡稱BMC®)的創辦人與理念、課程內容等。
什麼時候我們逐漸失去了探照、覺察自己內心狀態的能力了呢?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身心靈的成長身為首,不輕忽身體各部位的傳訊暢通,才能讓心靈自在提升,顯化更好能量在生活日常。 如果沒有好的身體 判斷容易錯誤,思想會受限,靈感也匱乏。 身體70%由水構成,若不通暢營養無法吸收,新陳代謝也難正常。身體幾個部位警訊,也是靈性的指引別忽視,給予這些部位需要的關愛保養,會讓身體回
Thumbnail
透過創造性的視覺心像觀想,我們可以將慾望形塑成圖像或想法,再將其以正向積極的方式發送到身體。這樣的信息充滿愛意,對身體健康有積極影響,因此愈充滿愛的信息,身體就愈健康、強壯且有活力。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身體圖式便是這樣一個身處於科學轉折點上的概念。這個概念在其還具有充分的模糊與歧異性的情況下被使用,而在這一概念的發展進程之中,它自行推翻了原來的方法論,讓我們對身體的理解更進一步。透過探究這個概念在思想史裡的轉變,也能讓我們初步認識到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如何不同於傳統心理學/生理學對身體的理解。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身心學的由來與歷史、基本理念以及在臺灣的發展情況。內容包括身心學的核心理念、臺灣身心學的發展和身心學學派的介紹。此外,也介紹了身心平衡技法(Body-Mind Centering®, 簡稱BMC®)的創辦人與理念、課程內容等。
什麼時候我們逐漸失去了探照、覺察自己內心狀態的能力了呢?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身心靈的成長身為首,不輕忽身體各部位的傳訊暢通,才能讓心靈自在提升,顯化更好能量在生活日常。 如果沒有好的身體 判斷容易錯誤,思想會受限,靈感也匱乏。 身體70%由水構成,若不通暢營養無法吸收,新陳代謝也難正常。身體幾個部位警訊,也是靈性的指引別忽視,給予這些部位需要的關愛保養,會讓身體回
Thumbnail
透過創造性的視覺心像觀想,我們可以將慾望形塑成圖像或想法,再將其以正向積極的方式發送到身體。這樣的信息充滿愛意,對身體健康有積極影響,因此愈充滿愛的信息,身體就愈健康、強壯且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