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得好 #5】當你多問 如何 而非 為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不少人會說 找到背後的 Why 很重要,的確這很重要。

但有時候在探索的時候,未必是一個好問題。

記得以前在上社會研究法的時候,有一個環節是設計問卷,還有訪談的問題,
書上有提到 某些「為什麼」開頭的提問,會很給別人有一種被怪罪的感覺,會讓人激起防衛心,更難和你敞開心防,繼續往下聊。

尤其如果又是訪談比較身分敏感的人,兩種問句也會有差

好比:「你為什麼要當一個毒販?」和「你是如何成為一個毒販的?」 前者多少還是給人一種評斷感,甚至會有一種 阿就沒為什麼阿,問甚麼問的煩躁感,後者就比較指向一種開放的過程 ( 當然也不是就沒有評斷或煩燥的可能,但就是相對起來後者能夠問出更多東西 )。

這個在自我對話的提問也蠻重要的,有時候我問自己「為什麼我會這麼把自己弄到這樣,我在幹嘛!」有時候看似使用了「為什麼」,但不見得有挖到更多原因,比較是流於一種情緒的抒發。

但切回到 「我是如何讓自己走到這的」,「下一步我又該如何XXX」,會讓自己更有機會開展出新的可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地平線的沙龍
6會員
18內容數
地平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0/31
為什麼我們會對網路上的陌生人說大實話。從Simmel的理論看來,陌生人不僅是來去匆匆的過客,而是持續存在的漫遊者,因而形成一種既近又遠的微妙關係。隨著都市化和網路的發展,我們與陌生人的心理距離縮短,卻在物理空間上保持距離。這導致人們在這種環境下更容易坦誠,並對陌生人分享自己的故事。
Thumbnail
2024/10/31
為什麼我們會對網路上的陌生人說大實話。從Simmel的理論看來,陌生人不僅是來去匆匆的過客,而是持續存在的漫遊者,因而形成一種既近又遠的微妙關係。隨著都市化和網路的發展,我們與陌生人的心理距離縮短,卻在物理空間上保持距離。這導致人們在這種環境下更容易坦誠,並對陌生人分享自己的故事。
Thumbnail
2024/10/02
本文特別提到Adam Grant的《隱性潛能》及Brianna Wiest的《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兩本書都深入剖析了自我懷疑與如何面對內心的恐懼與不適。透過這些作品,可以反思自身在追求成功過程中的行為模式,並學習如何克服阻礙自己進步的心魔。
Thumbnail
2024/10/02
本文特別提到Adam Grant的《隱性潛能》及Brianna Wiest的《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兩本書都深入剖析了自我懷疑與如何面對內心的恐懼與不適。透過這些作品,可以反思自身在追求成功過程中的行為模式,並學習如何克服阻礙自己進步的心魔。
Thumbnail
2024/09/18
上次和我弟聊天的時候,他說了句我很喜歡的話 他說:「堅持無謂的完美主義是壓縮自己可以迭代的次數。」
Thumbnail
2024/09/18
上次和我弟聊天的時候,他說了句我很喜歡的話 他說:「堅持無謂的完美主義是壓縮自己可以迭代的次數。」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