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創作:完美主義壓縮了自己可迭代的次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上次和我弟聊天的時候,他說了句我很喜歡的話

他說:「堅持無謂的完美主義是壓縮自己可以迭代的次數。」

而看了Nicolas Cole的一些分享,更讓我覺得完美主義和迭代這個詞是相反的方向。

而往下思考,完美主義的問題不僅僅是Nicolas Cole說的「拖延的進化型」(Perfectionism is just an advanced form of Procrastination),還反映的是創作者太過自我,要一出手就要完美,不想留其他反饋來修正迭代的狀況。


換句話說,創作者的姿態比較封閉而非開放,也沒有想讓其他可能進來。

之前讀到陳修平寫的一篇文章 <從電商學到的 3 個觀念,終身受用>,裡面有一個概念我很喜歡,叫做「賽馬不猜馬」,先把成果丟出去後,不過度猜測,看數據的回饋後再做調整。

而數據思維也是Nicolas Cole所強調的,他提到「平庸的行銷人只是貼內容,頂尖的做法會是將內容當作是起點,觀察、學習並視為是迭代的過程。

創作者可以把文章視為一個起點,向世界與他人邀請的開始,而非過度自我的終點,並且可以開始期待迭代多次的自己。

對我自己說,也和正在看著這篇文章的你說。

avatar-img
6會員
1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地平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喜歡晚上騎著 Ubike 邊騎邊整理思緒 看著流動的風景沉澱一下自己看的書與文。 還是要給自己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 讓一定密度的孤獨撐出一個空間和自己對話。
「為什麼同一本財經商業書,大家的評價會如此不同?」 Nicolas Cole 提出的4A架構,有助於我們理解創作者聲線的差異,以及做為讀者品味上的不同。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習如何學習成為必須掌握的關鍵技能。從改變思維方式到自我測驗,本文深入探討了有效學習的策略,鼓勵讀者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而非被動接受資訊。透過提問和反思,學習者能更好地理解知識並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技巧。
想要一邊成長同時又看起來光鮮亮麗是不可能的
不少人會說 找到背後的 Why 很重要,的確這很重要。 但有時候在探索的時候,未必是一個好問題。
好的提問如果像是掏金的鏟子,當時的我只能用塑膠湯匙吃土
最近喜歡晚上騎著 Ubike 邊騎邊整理思緒 看著流動的風景沉澱一下自己看的書與文。 還是要給自己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 讓一定密度的孤獨撐出一個空間和自己對話。
「為什麼同一本財經商業書,大家的評價會如此不同?」 Nicolas Cole 提出的4A架構,有助於我們理解創作者聲線的差異,以及做為讀者品味上的不同。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習如何學習成為必須掌握的關鍵技能。從改變思維方式到自我測驗,本文深入探討了有效學習的策略,鼓勵讀者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而非被動接受資訊。透過提問和反思,學習者能更好地理解知識並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技巧。
想要一邊成長同時又看起來光鮮亮麗是不可能的
不少人會說 找到背後的 Why 很重要,的確這很重要。 但有時候在探索的時候,未必是一個好問題。
好的提問如果像是掏金的鏟子,當時的我只能用塑膠湯匙吃土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一個計畫控,⁡ 但以前是個比較低階的計畫控,⁡ ⁡列過很多計畫也失敗過很多。⁡ ⁡大概就是太完美主義,⁡ ⁡不是零就是一百,太有病了。⁡⁡ 現在列計畫只要求自己最多達到八成,⁡ ⁡超過都是多的,執行起來相對輕鬆容易。⁡ ⁡而且也明白有些事適合計畫,例如學習西文,⁡ ⁡但
Thumbnail
我追趕電子書櫃的待讀清單,汲汲於新崗位前完讀所有生產力書籍; 我自以為只要提高生產力,我的工作便能有餘裕,心情也會好起來; 我以為未來只要達到某個目標,便會有快樂一點的生活...... 我剛完讀這本書,又追趕者時間,想記下感悟......
不小心就停更了一個多月,如果這裡有期待看見我創作的朋友的話,不好意思,這位創作者就是這麼任性,有時候我也很困擾(?) 我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就是常常想讓事情一次就到位,覺得作品還沒達到心目中理想的樣子,就想繼續埋頭磨練,直到達成自己的目標以後,才讓其他人看見。 但創作這回事時常是沒有終點的,只有
Thumbnail
我們經常被催促著要更快、更高效地完成每件事。然而,這種忙碌的生活節奏真的適合每個人嗎?對我來說,慢活才是找到內心平靜和持續成長的關鍵。 重新定義成功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要追求成功,要出人頭地。然而,當我開始放慢腳步,仔細思考什麼對我來說才是真正的重要時,我發現成功並不僅僅是職業上的成就或財務上
Thumbnail
有些剛好就好,其實不必要做到完美,能擺爛的事情,在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下,更是盡情能不做就做,能拖到最後也沒關係。不是所有事情都應該積極面對,其實消極,也是一種作法↓↓↓↓↓
日常瑣碎小想法也很重要 人們往往都想將自己最精華、最濃縮的內容產出
Thumbnail
有相當多人雖然有夢想及目標,卻沒有採取任何實現所需的行動,只是期待成果 「我想要說得一口流利英文」,卻沒有在接觸英文。 「我想鍛鍊身體變得更健康」,過了好多年還在找健身房。 「我想要利用興趣創業」,有這種想法卻連查資料都懶惰。
有時候自己會認為自己十分自律、時間管理能力妥當適宜
當個人的成就感與滿意度(這天活得值不值得)是依據當天完成的事情數量來做堆疊累積
最近看了”做,就對了”這本書,作者提到,新的事情,不是不會,只是還不會。所以當自己有一個想法,那麼就去做吧!不要先評估做這件事情,會有什麼得失,因為這個想法會在你的腦袋裡生根發芽,自然是有它的道理存在,多聽聽你內心的聲音,不要用現實的問題去打壓、否決它。 開始做了之後,凡事也不用一次到位,第一次做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一個計畫控,⁡ 但以前是個比較低階的計畫控,⁡ ⁡列過很多計畫也失敗過很多。⁡ ⁡大概就是太完美主義,⁡ ⁡不是零就是一百,太有病了。⁡⁡ 現在列計畫只要求自己最多達到八成,⁡ ⁡超過都是多的,執行起來相對輕鬆容易。⁡ ⁡而且也明白有些事適合計畫,例如學習西文,⁡ ⁡但
Thumbnail
我追趕電子書櫃的待讀清單,汲汲於新崗位前完讀所有生產力書籍; 我自以為只要提高生產力,我的工作便能有餘裕,心情也會好起來; 我以為未來只要達到某個目標,便會有快樂一點的生活...... 我剛完讀這本書,又追趕者時間,想記下感悟......
不小心就停更了一個多月,如果這裡有期待看見我創作的朋友的話,不好意思,這位創作者就是這麼任性,有時候我也很困擾(?) 我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就是常常想讓事情一次就到位,覺得作品還沒達到心目中理想的樣子,就想繼續埋頭磨練,直到達成自己的目標以後,才讓其他人看見。 但創作這回事時常是沒有終點的,只有
Thumbnail
我們經常被催促著要更快、更高效地完成每件事。然而,這種忙碌的生活節奏真的適合每個人嗎?對我來說,慢活才是找到內心平靜和持續成長的關鍵。 重新定義成功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要追求成功,要出人頭地。然而,當我開始放慢腳步,仔細思考什麼對我來說才是真正的重要時,我發現成功並不僅僅是職業上的成就或財務上
Thumbnail
有些剛好就好,其實不必要做到完美,能擺爛的事情,在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下,更是盡情能不做就做,能拖到最後也沒關係。不是所有事情都應該積極面對,其實消極,也是一種作法↓↓↓↓↓
日常瑣碎小想法也很重要 人們往往都想將自己最精華、最濃縮的內容產出
Thumbnail
有相當多人雖然有夢想及目標,卻沒有採取任何實現所需的行動,只是期待成果 「我想要說得一口流利英文」,卻沒有在接觸英文。 「我想鍛鍊身體變得更健康」,過了好多年還在找健身房。 「我想要利用興趣創業」,有這種想法卻連查資料都懶惰。
有時候自己會認為自己十分自律、時間管理能力妥當適宜
當個人的成就感與滿意度(這天活得值不值得)是依據當天完成的事情數量來做堆疊累積
最近看了”做,就對了”這本書,作者提到,新的事情,不是不會,只是還不會。所以當自己有一個想法,那麼就去做吧!不要先評估做這件事情,會有什麼得失,因為這個想法會在你的腦袋裡生根發芽,自然是有它的道理存在,多聽聽你內心的聲音,不要用現實的問題去打壓、否決它。 開始做了之後,凡事也不用一次到位,第一次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