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貫穿導演安妮華達一生的作品,加上導演現身說法,帶領整部紀錄片的走向。有時是在演講廳對著觀眾說話,有時在作品中某個場景對著觀者訴說,看到最後,會發現安妮華達也是再對自己說,對那些片中片外遇見的每一個人,萍水相逢、友誼深厚、忘年之交的人們,展現出無盡的好奇與關懷。
安妮華達創作不輟,影片中社會議題涉獵廣泛,從本片中可以將其創作分為幾大類:女性權益、人民權利、家庭、食物及動物。本片不單單只是回顧與紀錄導演的創作歷程,也說明了紀錄片可以對社會帶來甚麼樣的影響,諸如為逝世愛貓嘰咕咕建做的繽紛花墓,具有教育功能,讓孩子看見不一樣的墓碑印象;寡婦們的自白被翻譯成各國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因而產生了共鳴與交集。
影片終末,安妮華達留下一個說是結束,但看似尚未結束的結尾,這是否也代表著自己人生與生命的結束,其影像創作、對眾生憫懷之不滅。導演嫻熟的電影手法與劇情安排,讓觀者目不轉睛,一方面讓人驚呼於導演流暢的敘述與轉場連接,一方面也愛上導演的巧思與個人特質。 安妮華達的經歷並非一路順遂,有時片子大賣,獲得諸多獎項,有時就算請來各路明星大咖也是票房慘澹。導演也坦白,有時獎項也是必要的,因為自身經濟條件不足支撐片子拍攝。那些獎金或贊助商讓導演得以繼續做喜歡做的事。
不慕榮華富貴,不貪圖名利聲譽,帶著招牌的鮑伯髮型,風趣話語與對人的熱情,安妮華達用她的人生,為每個人上了最後一堂課。
謝謝你閱讀這篇文章。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訂閱追蹤按愛心!
2021/3/2 初稿
2024/8/1 定稿 @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