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細胞除了具備可以快速生長的特性,還必須逃脫免疫系統的攻擊才得以存活,其可以藉由改變自身抗原表現方式來躲避免疫細胞的辨識,或是調控免疫細胞使其失去毒殺腫瘤細胞的功能。免疫治療就是強化或是誘導自身的免疫系統使免疫細胞可以發揮對腫瘤細胞的毒殺能力,進而達到治癒或控制腫瘤的治療方法。
人體的免疫系統負責攻擊外來的「入侵者」,例如細菌,以維持健康。正常來說,突然在身體生長的癌細胞也應成為免疫系統的攻擊目標之一,但部分癌細胞會對外發放訊號,能在免疫系統面前隱藏,甚至令免疫系統無法正常運作,而一種名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藥物可針對這種特性,攔截癌細胞發放用作壓制免疫系統的訊號,令癌細胞更容易被免疫系統識別。患者亦可以注射藥物進入體內,刺激其免疫系統,或者抽取免疫系統的樣本,在實驗室訓練攻擊癌細胞,然後放回患者體內,協助免疫系統主動殲滅癌細胞。
1993年以色列免疫學家Zelig Eshhar製造出世上第一個CAR-T細胞。CAR分子就是一部分T細胞受體與一部分癌細胞特異抗原單株抗體結合在一起的混合接受器,此單株抗體的抗原認知部份就像追蹤器一樣,可引導T細胞追蹤到體內的癌細胞而將之毒殺;而T細胞受體可以活化T細胞產生更多T細胞,並增強其癌細胞毒殺能力。經過基因轉殖(transduction)的技術,將此段混合的基因打入T細胞內,由此T細胞表面就可以表現CAR分子,而帶有這種CAR分子的T細胞就叫做CAR-T,選擇CD19當作標的物而製成的叫做Anti-CD19 CAR-T,這種經過改造的T細胞打入病人體內,不會被排斥,就像是把一個普通士兵訓練裝備成超級戰士,並擴編成一個軍團,去擊垮癌症兵團。也可利用不同癌症細胞上不同的抗原做為標的物,為病人量身訂做獨一無二的CAR-T來治療病人,因此這一方面的發展實在是無可限量。
數據顯示台灣公部門醫療支出3.9%,民眾自費則占2.4%,顯示台灣公部門在醫療支出投資不夠,過少的公部門經費,導致產生許多血汗醫院,擠壓醫療人員的生存空間。
應該要釐清醫療花費是投資,不是成本,建構完善的醫療體系,讓醫療人員有合理的待遇,才能讓民眾享有更優良的醫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