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創無毒、治癌防癌抗癌的最高境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無創無毒、治癌防癌抗癌的最高境界

撰文:陳光耀教授醫師

在台灣盡管科技和醫學非常進步,但癌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的首位却三十餘年從未動,而且談癌色變的人心恐懼,也未曾緩解。究其原因,是癌病自然發展的趨向,最終總是替病人和親人帶來各種傷痛。主流醫學的外科治癌,在全身麻醉下的手術切除,帶來的麻醉、手術和細菌感染風險以及疼痛,讓病人和家屬心生畏懼;如果採用常規放射治療,則七個星期的療程和可能的副作用,也會帶來一些無奈;假如接受化療、標靶藥物治療,那漫長的療程、毒性、副作用、一再換藥和最後腫瘤無法根除的失望,讓人們興起有沒有更好的治癌、滅癌的方法。下面我要介紹無創無毒治癌、防癌的新觀念。

無創治癌是指不用開刀、無毒是指沒有副作用和毒性的治療法。

引進台灣巳有17年的放射外科(radiosurgery)或稱低次放療(hypo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所使用的電腦刀(cyberKnife)之治癌新法,其實巳經達到或很接近無創無毒治癌的理想。電腦刀治癌雖然用了“刀”字,其實是美國神經外科John R. Adler醫師所發明的電腦刀,於2001年美國FDA核准臨床應用,是採取以X光線當刀用,不用麻醉和開顱,以機器人帶動加速器產生高能(6 MV百萬伏)和高劑量X光隔空照射1-5次(1-5天)消融腫瘤。

第一代的電腦刀只能治療顱內病灶,北台灣新店的天主教耕莘醫院和南台灣的高雄長庚醫院所進用的第六代電腦刀(M6cyber Knife)巳很輕易的治療全身各部位早、中、晚期的腫瘤,包括復發和轉移腫瘤,而幾乎沒有副作用或副作用極度輕微,

單一腫瘤治療1-5天的短療程,每天20至40分鐘門診式的照射,給病人和家属的心頭壓力極其輕微,不失為最人道、高效的治癌方法。

在台灣的早期腦瘤、肺癌、肝癌,如選用電腦刀治療已經納入全民健保付費。

有了電腦刀1-5天無創無毒的治癌法,應該還要配合進一步防癌。

『治癌加防癌』是今後必不可分的治癌策略,因為眼前的腫瘤治療雖然告一段落,最怕就是腫瘤捲土重來。

第一波捲土重來的腫瘤是原發腫瘤的復發,這是手術、放療、化療 / 標靶藥治療後醫生和病人最担心的狀况。
第二波有可能回來的腫瘤是原發腫瘤附近淋巴結轉移瘤的出現。
第三波可能冒出來的腫瘤是原發腫瘤的遠端轉移,尤其是先後或同時在大腦、肺、肝、脊椎骨、其他骨骼、腎、腎上腺、上身或下身淋巴結多發性轉移瘤,最不好治療。
第四波腫瘤的出現是雙側器官另一側異時腫瘤(asynchronous tumor)的發生。

人體有很多兩側對稱或不對稱的器官,例如大腦、小腦半球,眼球及五官器官、甲狀腺, 乳房、肺、肝的左葉和右葉、腎、腎上腺、卵巢、睪丸等,當一側器官因體內和外界環境因素引起第一個癌時,另一側器官接受相同體內和環境因素的誘發,有較高機會同時 或異時發生同樣病理特徵的惡性腫瘤。

此外因為遺傳或個人癌基因特質,一個人會有多次生長原發性腫瘤。

另一方面化療抗癌藥和放射線多有強烈的起癌特性,這一次的腫瘤治癒後數年或二、三十年後,可能會引起新的腫瘤,這種因治療而誘發的後發腫瘤,學名稱之為人為腫瘤(iatrogenic tumor)。


因此治癌不能只顧眼前看得到的腫瘤,還要預防今天臨床及醫學影像看不見的腫瘤,這就需要定期追踪檢查和防癌策略。防癌策略首先要評估癌病治療後,病人是否還有非常困擾的癌痛、睡眠和情緒等問題,如果有的話先要安排疼痛、睡眠和腫瘤心理學等專家解決影響每天正常生活的困擾。

如果病人已經度過癌病治療主療程,正要進入恢復平靜生活的時期,這就需要導入防癌的措施。這個階段首先要評估心理、情緒的狀况,必要時提供建議和協助,最重要還要評估營養和免疫狀態,需要的話安排營養醫學專家、營養師協助以及免疫監測。

營養醫學協助告一段落之後,接着就要進入防癌健康生活的管理和免疫功能的提升。一個人得了癌病很可能和不健康的生活形態有關,這需要健康管理師和腫瘤專家的協助,導入健康的生活型態。

主流醫學很可能在免疫功能已經很低的水平時,因治療而給予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系統新的傷害,需要積極的恢復和補償。

raw-image


免疫功能的恢復和提升,在疼痛、睡眠、情緒、生活形態和營養已經改善的基礎上,要長期經營和參加健康、愉悅的個人、親友、職場等親情、社交和團體活動,包括婚姻、愛情、情緒管理、歌友會、病友會、宗教活動、健行隊、身心運動類的團體(坐禪、太極、瑜珈、舞蹈、球類、游泳)以及愛心志工服務團隊,使生活充滿愛別人和被愛的感覺和氛圍,這些都要納入腫瘤個案管理師長期列管和追踪的服務系統。為了達到更高的免疫功能水平,還可加上全身熱療及近年研發有成之癌細胞和基因特徵針對性的免疫治療。目前和不久的將來針對老化和有缺陷的細胞和器官組織給予幹細胞治療,也是抗癌和抗衰老的再生醫學療法。

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顧問/天主教耕莘醫院放射手術中心特約醫師/菁英腫瘤醫學門診主持人/陶聲洋防癌基金會董事長

文章出處:聲洋防癌之聲 157期查看洞察報告和廣告加強推廣貼文所有心情:1腫瘤之父陳光耀博士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協助四面八方的癌症病友們,從發現癌症到預約安排諮詢 精準的治療與見到病友恢復健康身體。 是我在這份志業中,感到人生最有價值的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男性是不是也該打子宮頸癌疫苗? 人類乳突病毒由女性傳染給男性的機率較高,男性感染人類乳突病 毒通常無法自行清除,造成男性感染人類 乳突病毒的盛行率較女性高。
#甲狀腺癌症的診斷治療
男性公敵 #攝護腺癌 介紹與全民普篩 攝護腺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自己的癌症自己救  #提升自癒力以克服癌症 #腫瘤 #癌症
【癌症】早期乳癌標靶藥健保給付
男性是不是也該打子宮頸癌疫苗? 人類乳突病毒由女性傳染給男性的機率較高,男性感染人類乳突病 毒通常無法自行清除,造成男性感染人類 乳突病毒的盛行率較女性高。
#甲狀腺癌症的診斷治療
男性公敵 #攝護腺癌 介紹與全民普篩 攝護腺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自己的癌症自己救  #提升自癒力以克服癌症 #腫瘤 #癌症
【癌症】早期乳癌標靶藥健保給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全球癌症死亡人數的增加,新型抗癌藥物的研發成為醫療界的重點。國衛院近期發表的針對三陰性乳癌的標靶藥物展現出優異的療效。輝景醫藥(ABVC.US)旗下的癌療產品更獲得FDA批准,舞茸對激活免疫系統的潛力也逐漸獲得重視,其有效性在癌症權威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證實。
Thumbnail
本文探討腫瘤治療中的免疫療法,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CAR-T細胞技術,解析免疫系統如何對抗腫瘤細胞及相關的治療方法,並評論臺灣的醫療支出與對應的挑戰。透過這些技術的發展,期待能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醫療體系的運作,為未來提供更多的治療可能性與希望。
Thumbnail
癌症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因此保險公司針對癌症設計了很多類型的商品,主要分為一次金型、療程型、扶助型三大理賠方式。 一次金型:主要是看診斷書確診即可理賠,即使不治療可以直接請領一次金。 療程型:適合長期住院、手術、放化療等。 扶助型:適合持續有癌症狀態,單純門診拿藥也可以。 以下是
Thumbnail
一名晚期肺腺癌的病友,三年前確診時即有骨頭和淋巴腺的轉移,肺部也有好幾處腫瘤,在初步基因分析裡,並未找到基因突變,開始使用化學治療,中間也嘗試雙免疫治療。
Thumbnail
精準醫療的發展,在肺癌治療發揮良好的成效,一旦診斷了晚期肺腺癌後,只要可以選用到對的藥物,病情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在標靶藥物的治療過程中,病友也大多可以維持原有的生活品質,建議病友在治療的旅途中,積極面對,勇敢的對抗它,是最好的方式。若能持續穩定控制下去,後續就有更多的新藥,更多的機會。
Thumbnail
超過半數的肺癌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不適合手術,如何選擇合適的治療成為重要課題。你知道癌症免疫藥物是什麼嗎?哪些情況可以使用呢?請蔡俊明教授說明。
Thumbnail
全球抗癌藥物市場不斷擴大,臺灣生醫企業投入發展精準早篩技術,透過mRNA技術的超高準確性,低風險成本的特性,以及全球獨創的智能化檢測晶片,為癌症治療帶來革命性變革。
Thumbnail
2024年1月22日 轉載『乳癌權威饒坤銘醫師』FB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gcpswWZfmbuDpdg5/?mibextid=vDLjQR 『醫生,我鄰居是肺癌,他的醫生說有標靶治療,而且健保還有給付?為什麼我只能打化療?而且你還不給我用標靶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17 #罹癌心得 因環境、食物、生活習慣,癌症罹患率越來越普遍,幾乎每三、四個人就有一個罹癌。經過近二年的罹癌治療,有許多體悟和心得,分享給大家。 癌症已成為普遍的慢性病,只要發現得早,經過治療,大多會痊癒。尤其醫療進步,化療、放療的副作用都減輕許多,聽醫
Thumbnail
「醫師,開刀切掉肺癌後,是不是就安全了?」40多歲的陳先生問。 「你的肺癌是第2期,建議接受術後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醫師說。 這是一位經由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而意外發現肺部腫瘤的患者,已接受手術治療。蔡鎮良醫師表示,為了降低肺癌復發風險
Thumbnail
隨著全球癌症死亡人數的增加,新型抗癌藥物的研發成為醫療界的重點。國衛院近期發表的針對三陰性乳癌的標靶藥物展現出優異的療效。輝景醫藥(ABVC.US)旗下的癌療產品更獲得FDA批准,舞茸對激活免疫系統的潛力也逐漸獲得重視,其有效性在癌症權威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證實。
Thumbnail
本文探討腫瘤治療中的免疫療法,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CAR-T細胞技術,解析免疫系統如何對抗腫瘤細胞及相關的治療方法,並評論臺灣的醫療支出與對應的挑戰。透過這些技術的發展,期待能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醫療體系的運作,為未來提供更多的治療可能性與希望。
Thumbnail
癌症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因此保險公司針對癌症設計了很多類型的商品,主要分為一次金型、療程型、扶助型三大理賠方式。 一次金型:主要是看診斷書確診即可理賠,即使不治療可以直接請領一次金。 療程型:適合長期住院、手術、放化療等。 扶助型:適合持續有癌症狀態,單純門診拿藥也可以。 以下是
Thumbnail
一名晚期肺腺癌的病友,三年前確診時即有骨頭和淋巴腺的轉移,肺部也有好幾處腫瘤,在初步基因分析裡,並未找到基因突變,開始使用化學治療,中間也嘗試雙免疫治療。
Thumbnail
精準醫療的發展,在肺癌治療發揮良好的成效,一旦診斷了晚期肺腺癌後,只要可以選用到對的藥物,病情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在標靶藥物的治療過程中,病友也大多可以維持原有的生活品質,建議病友在治療的旅途中,積極面對,勇敢的對抗它,是最好的方式。若能持續穩定控制下去,後續就有更多的新藥,更多的機會。
Thumbnail
超過半數的肺癌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不適合手術,如何選擇合適的治療成為重要課題。你知道癌症免疫藥物是什麼嗎?哪些情況可以使用呢?請蔡俊明教授說明。
Thumbnail
全球抗癌藥物市場不斷擴大,臺灣生醫企業投入發展精準早篩技術,透過mRNA技術的超高準確性,低風險成本的特性,以及全球獨創的智能化檢測晶片,為癌症治療帶來革命性變革。
Thumbnail
2024年1月22日 轉載『乳癌權威饒坤銘醫師』FB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gcpswWZfmbuDpdg5/?mibextid=vDLjQR 『醫生,我鄰居是肺癌,他的醫生說有標靶治療,而且健保還有給付?為什麼我只能打化療?而且你還不給我用標靶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17 #罹癌心得 因環境、食物、生活習慣,癌症罹患率越來越普遍,幾乎每三、四個人就有一個罹癌。經過近二年的罹癌治療,有許多體悟和心得,分享給大家。 癌症已成為普遍的慢性病,只要發現得早,經過治療,大多會痊癒。尤其醫療進步,化療、放療的副作用都減輕許多,聽醫
Thumbnail
「醫師,開刀切掉肺癌後,是不是就安全了?」40多歲的陳先生問。 「你的肺癌是第2期,建議接受術後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醫師說。 這是一位經由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而意外發現肺部腫瘤的患者,已接受手術治療。蔡鎮良醫師表示,為了降低肺癌復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