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

清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清白

這幾天「清白」兩字,頻繁的出現在人們視野,也喚起了我思憶吾父曾諄諄教誨,清白傳家,這是先祖父輩世代雖不為官,但所職以財會審計為主,特重操守德行,猶記父親ㄧ生婉拒年節贈禮。誠信敬業勤儉樸實的度過了他清如水,明如鏡的平實人生。

而留給我們兄弟最寶貴的遺產,就是「清白」二字。問心無愧於天地之間俯仰自在。

所以「清白」應是自在的生活,了無罣礙的樂天知命。

如宋 朱敦儒所云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不需計較苦勞心,萬事原來有命。幸遇三杯酒好,況逢一朵花新,片時歡笑且相親,明日陰晴未定。」


也就是說「清白」不是要他人的認可與認同。

如海德格曾說:「我們生活在雜然共在中,「此在」往往不是他自己存在,他人從它身上把存在拿走了。他人就是擁有存在「統治權」的那個「誰」」。

這是說若自身的「清白」由他人來定義時,他人就統治了「自己存在」,您存在的意義就完全操在他人的掌控,存在的價值就聽任他人的估量,就始終生活在他人的目光之下,而若有ㄧ天「清白」被他人否決了。就會陷於羞愧,失去自我。


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是「他人」,而沒有一個人是「他人」本身。即每一個人都是「常人」,都沒有這個人,皆是存在社會的ㄧ員,是「共在」而非存在了。所以要人既要活出自己又要融入社會,生存的處境是這般矛盾而艱難。「清白」之於人真是讓人覺得又愛又恨啊!











avatar-img
浩秦的沙龍
4會員
129內容數
ㄧ層不變的生活,唯有佛禪可令生生機,這與信仰無關,佛禪療心境界領航,學佛多年以禪調作息,律規中細會生活點滴,文以記述禪趣,禪以慈悲為懷,分享文章理趣,願助有緣人禪入生活,長精神意志,向生氣勃發,存而日日向好,佛禪力不可思議,世道艱苦,唯禪心可離苦得樂。恭筆入禪,閱者同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浩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與佛對話 話說“與佛對話‘’這件事,基本上是相當弔詭的,因凡夫藉由語言溝通是屬低維度的,而佛祖自涅槃後是以“法”的維度來度眾生。 在《摩訶止觀》有云:「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 此即以傳「一念三千」的心法,使凡夫得以提高維度與佛交流
解冤相生 老和尚為躲雨,扣門借宿,卻遭屋主婉拒,和尚探問屋主名姓,返寺院後反為屋主寫祈福牌且每日為其誦經迴向,這即是解冤相生的例子。 而這解冤的修為,是知因果明業力的實踐,因人際之間的互動,常莫名間就擱在心間了。如ㄧ粒種子遇緣而向內滋長、向外投射了。這樣若是冤業為所執,「愛執→造業→受苦」之生死
無常 世事多變,未來難測,常讓人有世事「無常」的感概,「無常」總有負面的語意。 在《佛說無常經》中的ㄧ段經文 「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ㄧ事,未被無常吞」
水中月 每逢月圓,最令我神馳的不是天上的月圓,而是水中的月亮。夜色裡池水漾著柔光,波光粼粼中的月色顯出豐富的層次感,抽象的態樣,呈顯虛幻,讓月圓有了實虛的意境。但觀想這份意境時,總覺得不真實。 因為 唐代詩人李建樞曾提 《詠月》ㄧ詩 昨夜圓非今夜圓, 卻疑圓處減嬋娟。 一年十二度圓
傘 別人的屋簷再大,都不如自己有把傘。 從這句短語,您想到什麼呢? 這把傘的定義,應說是個體的存在要有屬己的思考方式,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無法感知屬己性的存在的,依附於群體,從眾中得到安全感,不思索生命底蘊落於平凡,掩蓋了本屬己有的智慧,所以太多人失去了屬靈的生活,在世俗單調貧乏中,令生存呈
與佛對話 話說“與佛對話‘’這件事,基本上是相當弔詭的,因凡夫藉由語言溝通是屬低維度的,而佛祖自涅槃後是以“法”的維度來度眾生。 在《摩訶止觀》有云:「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 此即以傳「一念三千」的心法,使凡夫得以提高維度與佛交流
解冤相生 老和尚為躲雨,扣門借宿,卻遭屋主婉拒,和尚探問屋主名姓,返寺院後反為屋主寫祈福牌且每日為其誦經迴向,這即是解冤相生的例子。 而這解冤的修為,是知因果明業力的實踐,因人際之間的互動,常莫名間就擱在心間了。如ㄧ粒種子遇緣而向內滋長、向外投射了。這樣若是冤業為所執,「愛執→造業→受苦」之生死
無常 世事多變,未來難測,常讓人有世事「無常」的感概,「無常」總有負面的語意。 在《佛說無常經》中的ㄧ段經文 「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ㄧ事,未被無常吞」
水中月 每逢月圓,最令我神馳的不是天上的月圓,而是水中的月亮。夜色裡池水漾著柔光,波光粼粼中的月色顯出豐富的層次感,抽象的態樣,呈顯虛幻,讓月圓有了實虛的意境。但觀想這份意境時,總覺得不真實。 因為 唐代詩人李建樞曾提 《詠月》ㄧ詩 昨夜圓非今夜圓, 卻疑圓處減嬋娟。 一年十二度圓
傘 別人的屋簷再大,都不如自己有把傘。 從這句短語,您想到什麼呢? 這把傘的定義,應說是個體的存在要有屬己的思考方式,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無法感知屬己性的存在的,依附於群體,從眾中得到安全感,不思索生命底蘊落於平凡,掩蓋了本屬己有的智慧,所以太多人失去了屬靈的生活,在世俗單調貧乏中,令生存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