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都市人而言(或者說,對香港人而言),中秋節慶其實越來越淡。
我記得小時候,學校還是會很多節慶活動的,盡管年年都是說中秋故事,關於嫦娥、關於玉兔、關於吳剛……美勞課老師也會順道躲躲懶,又是利用材料自行做些手工燈籠,更甚者班主任會着同學們帶一些月餅回校製造浪費……不,是和同學分享。但事實是每人都帶一個甚至更多的月餅回校,大伙兒根本吃不完,但大家又將包裝都撕開了,結果那個盡是月餅的瘋狂大食會也是蠻印象深刻的。
小孩子對這些當然沒有太濃厚興趣,只是對於晚上外出遊玩,第二天不用那麼早起床才是主菜。尤其以前家裡很嚴厲的就寢時間,都非得在中秋、聖誕節和農曆新年才能豁免一兩天。
中秋到公園附近是小時候的必定動作,除了整個社區的小孩子都在,也很容易見到同學,就是在社區配套資源不算豐盛的時代,幾乎全校住同區的學生都在,也會有高機率見到不想見到的老師們……
後來人大了,才有了會走出社區的想法,去更遙遠的地方過中秋節的夜晚。
近年,我發覺真的會買燈籠和晚上出去燃點蠟燭的人越來越少了。除了現在街燈太光、手機太普遍,人們對於晚上的光害好像習以為常,已經沒有昔日那種浪漫。而遇着中秋節翌日的補假像今年是在一星期的中間,就更令人覺得沒有過節的氣氛(我想如果是星期五就好一點)。在香港,中秋節只是會有中秋翌日的一天假期。
而且我記得小時候的中秋節,真的已經秋涼。但近好幾年的中秋節,不是熱死了,就是下傾盆大雨,完完全全是炎夏的天氣,絲毫不像是秋天那種微涼和清爽的晚上。
加上我自己的家庭現在都很少會在正日做節吃飯,多數是在前一個週末,或是翌日的中午。現在工作上也很少會因為節日而早些下班,亦很容易令人忽略了這個其實地位不低的中國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