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奧運特輯系列快來到尾聲了,之前為大家講解了拳擊、網球、籃球,如果還未看過的就點連結回顧吧!這一期的內容繼續為大家講解——棒球。
棒球對於台灣的各位肯定不陌生,棒球在台灣職業化的歷史從1989年起,一共產出接近一千名職業棒球員,也有不少國高中和大學都係棒球隊,國內共有20個棒球場館。但對香港人來說是既陌生又熟悉,2008年和2016年分別上映以棒球為題材的電影《無野之城》和《點五步》,喚起了港人對棒球運動的關注,但始終熱度的不足和資源匱乏,在電影熱潮過後,棒球又再次逐逐被遺忘。
原始棒球的起源眾說紛紜,古埃及的壁畫中曾出現類似棒球圖案,真可說是萬物皆源自古埃及了。而現代棒球最可考的的十七世紀的歐洲,英國和德國都有對棒球運動的描述。
1830年代初期,北美地區開始流行棒球,在短短十年間已經成為熱門的休閒娛樂運動之一,在軍營中軍醫也鼓勵士兵打棒球,透過規律運動來保持健康和身體的機動性,甚至連情況許何下,連戰俘可以天天打棒球。及後,棒球開始流行於不同地區,多個棒球聯盟應運而生,直到1903整合為我們所熟悉的美國職棒大聯盟。
1870年,棒球由美國人傳入日本,隨後也成為日本的國民運動,也連帶當時的殖民地——朝鮮半島和臺澎群島,也開始流行棒球。1936年,日本第一個職棒球聯盟成立,被認為是世界第二強的職業棒球聯盟。在80年代和90年代曾是日本殖民地的南韓和台灣也各自成立了職棒聯盟。不過三地的棒球粉絲常常因為殖民的歷史而互相敵視。
2005 世界棒球經典賽(WBC):美國職棒大聯盟(1903)、世界棒壘球聯盟(2013)日本職業棒球聯盟(1936)和韓國棒球委員會(1981)合辦。每4年一屆,於3月進行賽事。
2015 世界杽球12強賽(WBSC Premier 12):世界棒壘球聯盟舉辦。每4年一屆,於11月進行賽事。取代已在2011年走入歷史的世界盃。
U12世界盃(2011)、U15世界盃(1989)、U18世界盃(1981)、U23世界盃(2014) 、世界盃女子棒球賽(2004),均由世界棒壘球聯盟舉辦的國際賽事。
目前世界五大棒球聯盟為美國職棒、日本職棒、韓國職棒、中華職棒、墨西哥職棒,各自的賽季都在一年內進行,經歷例行賽和季後賽後再進行冠軍賽。參加職業賽事帶來的收益非常豐厚,以美職棒一哥紐約洋基隊為例,總收入高達6.57億美元,市值達75.5億美元。而球員的薪資在每隊球隊各有不同,除了球隊收益外,也視乎母公司課多少金都球隊上,紐約大都會都球員薪資就高達3.74億美元。整個美職棒在一個賽季中就賺到了103億美元,當中包括授權商品、電視轉播權利金、MLB TV等。
看完以上介紹之後,我想答都已呼之欲出了。每年的比賽賺這樣多錢,怎麼可能會分散球員同時參加奧運和聯盟賽事呢!而且還要冒著球員受傷的風險參與球隊無法賺錢的賽事,這更不可能!國際奧委會也因而批評美國職棒大聯盟。
棒球強國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聯盟賽事,而奧運就舉行在聯盟賽事期間,沒有職業球手的亮相,奧運在棒球項目失色不少。棒球在奧運上只有六屆,分別是1992年至2008年的五屆及2020年。你會發現六屆賽事中,美國、日本、韓國都只有拿了一次金牌,再加上球賽沒有時間限制,局數多,真的打到天荒地老了。還有為數不少的突然運動迷,根本沒有看棒球比賽的習慣,不知道賽制如何,不懂得在打什麼,更令人興趣缺缺。
不過好消息的是2028年棒球將會重新登上奧運這個舞台,不少名星球員紛紛表示對能效力美國隊感到興奮,而國際奧委會也積極與美職棒談話,如果美職棒同意放球員參戰奧運,這會是將奧運棒球項提升一個擋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