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吼記》(1959)的「獅」原意是醋意濃烈、律夫甚嚴的妻子,即諸位所熟知的「河東獅」。此間先後改編為粵劇乃至電影,母獅咆哮的意義已大不相同,與其說是為了打翻醋醰,不如說是挾著現代化婚姻與愛情的典範而義正詞嚴,同時為廣大的婦女觀眾注入一劑強心針。
本片原型係明代傳奇,三位主人翁分別是陳季常(任劍輝飾)、陳夫人柳玉娥(白雪仙飾)以及蘇東坡(梁醒波飾)。故事始於季常婚後多年仍受損友東坡引誘,召妓遊玩,為夫人玉娥知悉免不了身受罰跪杖責。玉娥除了嚴加管束,本人尚且博學多聞,不但在聖殿上駁倒東坡,復又將之教訓一番。東坡乃有意要給玉娥出醜,設計季常納妾……
故事裏,宋朝的黃州有此鄉例:「凡女子嫁夫,…,五年無所出者,得納偏房。若果拒夫納妾,可以休之。」經東坡搧風點火,季常原本如獲至寶,殊不知柳玉娥得知此事,只是雲淡風輕提醒兩人漏記前引鄉例中刪節的六個字,接著再度揪住他們的小辮子,先是告上法庭,然後鬧進皇宮。
玉娥乍看之下雖不好惹,編導實則安排許多細節向觀眾明示她的專情。此外,片末皇宮裏一場「願飲毒酒」的戲碼更經由她刻劃出當代一夫一妻、相愛相守的理想。
所以說,後續的發展看似為了季常的納妾風波而爭論不休,其實呈現的是關於婚姻(或也可以將範疇擴展至愛情)新舊兩種秩序的競爭。宋朝鄉例象徵的是香港彼時尚未禁止納妾的婚姻制度。1971年以前,納妾在當地並不違法,過去呼籲改革的聲音也可在其它若干粵語片中也可看見。若以今天的角度而言,宋代鄉例也可以視為影射市面上極富支配力的「男兒本性」論調,以及這種論調自然而然與多重伴侶產生的連結;而玉娥這個角色在片中則化身為挑戰陋習,主張現代婚姻道德以及夫妻之愛的新派人物。
兩股勢力恰好將片中人物切分成兩個陣營-季常、東坡、季常的姑丈桂玉書(半日安飾)以及宋帝(蘇少棠飾)是納妾保守派;玉娥、玉娥的姑姑桂夫人(馬笑英飾)以及宋后(李香琴飾)則是改革進步派-成了不折不扣的男女對決。
雙方人馬雖說是四比三,女方陣營這個空缺正是留給「任白」(即任劍輝與白雪仙)最主要的女性觀眾群。想當然爾,她們在這場角力中自不會支持納妾/多重伴侶。於是乎,玉娥得以挾著婦女觀眾的力量,為自己代表的群體主張公道,並且由皇后扮演最關鍵的仲裁角色。
自此,這場由古裝戲曲片包裝的當代議題辯論終於有了正式且富「女力」的答案。
----------
導演/編劇:蔣偉光
撰曲:唐滌生
主演:任劍輝、白雪仙、梁醒波、半日安、蘇少棠、譚倩紅、李香琴、馬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