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劇分享|《搖滾樂殺人事件》:被殺死的反抗,殺不死的搖滾精神

影劇分享|《搖滾樂殺人事件》:被殺死的反抗,殺不死的搖滾精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搖滾樂殺人事件 kill by Rock and Roll|2018|台灣

在各式樂團發展蓬勃、創作風氣自由的現在,身為台灣獨立音樂或樂團的聽眾來看這部作品,其實會蠻感動於那些音樂人的勇敢和碰撞(同時驚喜於一些熟知的樂團成員),結局帶點無力和淡淡的哀傷,意外有被觸動到!

全劇用角色和小標分成「魔神仔」、「小四」、「娃娃」、「愛莉絲」四個小節。其實一直到電影中段,都不太明白這樣安排的用意,覺得有點分割,也猜測該不會是樂團每位成員都有一個小節?到了第三章,才發現或許每小段故事,其實都指向某種精神或狀況:第一段魔神仔代表的是玩樂團最純粹、最初始的信念、熱情和熱血;第二段小四是反抗社會的精神,同時反面而論也是當時社會風氣和威權體制的壓迫;第三段娃娃談的是商業化,體現出樂團在「被看見」和「商業」之間的糾結,同時也道出商業市場上黑的一面;最後的愛莉絲則是情感與精神,是開始、是結束,做為同樣玩樂團的娃娃之母,也有精神延續的意味存在。

即便被切成四小節,看完之後並不覺得斷裂,反而完整呈現出1997年左右獨裁者樂團的故事線,並透過現今魔神仔死亡的事件、用娃娃的視角串聯,恰如其分的做到串連以及不同時代氛圍的映照。蠻喜歡兩部分佔比的規劃,能夠做到感情或精神層面的襯托。

raw-image

這樣的敘事方式,從開頭就留下「殺人事件」的真相懸念,這個事件指的是魔神仔的死嗎?還是當年的事件?或是這兩個案件之間有什麼關係?但在看完全劇之後,就會發現其實這兩者都不是核心,就如同懸疑在這部片也不是真正重點,整個故事講的殺人事件,正是片名「搖滾樂殺人事件」,是當時的時代、當時的整個社會結構,以搖滾樂為藉口,將槍口抵向所有的「不同」。在那個時代,反抗也許注定是悲劇的開始。

最後一個喜歡的點,在於人物的立體。雖然欲致敬90年代的台灣搖滾樂,但電影並沒有將角色神格化(很多致敬電影會有的通病),反倒大量的呈現出了糜爛、火爆、衝突等不完美,並同時展現出小四的柔情和不安全感,以及魔神仔沈穩純情的部分。這些面向的交疊,除了會去想這些人的反抗到底從何而來,也讓故事更打動人而不淪於說教。

raw-image

🌟:4/5


內容總結
搖滾樂殺人事件
4
/5
avatar-img
啾兜嗎爹的腦袋瓜
2會員
15內容數
哈囉,這裡是一些大學生啾の腦袋產物。 看劇看書也看電影,聽聽音樂,偶爾寫寫東西。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啾兜嗎爹的腦袋瓜 的其他內容
整部片的色調有種迷濛、溫柔、陰鬱糅雜在一起的氛圍,恰巧與中文片名〈青春並不溫柔〉給人的直覺形成呼應;若說中文片名表述了某種情緒語感覺的狀態,英文片名〈Who'll Stop the Rain〉則成為情節的暗示。
4/5青春並不溫柔
本文集結趁著2024暑假透過線上串連觀賞、補足學期間忙碌錯過的幾部歐美電影,包含《可憐的東西》、《芭比》、《旺卡》等三部電影的短篇心得。
5/5可憐的東西
《不良執念清除師》講述高中生蒲一永在一場瀕臨生死的車禍後,意外獲得用書法協助化解不良執念的特異功能,和死對頭曹光硯、菜鳥女警陳楮英合作,開啟奇幻荒謬、卻也充滿溫馨的打怪旅程。 題材相當特別的影集,令人耳目一新。劇情輕鬆易懂但溫馨有趣,因此講「執念」卻不會沉悶嚴肅,角色也很討喜、互動都相當可愛。
5/5不良執念清除師
整部片的色調有種迷濛、溫柔、陰鬱糅雜在一起的氛圍,恰巧與中文片名〈青春並不溫柔〉給人的直覺形成呼應;若說中文片名表述了某種情緒語感覺的狀態,英文片名〈Who'll Stop the Rain〉則成為情節的暗示。
4/5青春並不溫柔
本文集結趁著2024暑假透過線上串連觀賞、補足學期間忙碌錯過的幾部歐美電影,包含《可憐的東西》、《芭比》、《旺卡》等三部電影的短篇心得。
5/5可憐的東西
《不良執念清除師》講述高中生蒲一永在一場瀕臨生死的車禍後,意外獲得用書法協助化解不良執念的特異功能,和死對頭曹光硯、菜鳥女警陳楮英合作,開啟奇幻荒謬、卻也充滿溫馨的打怪旅程。 題材相當特別的影集,令人耳目一新。劇情輕鬆易懂但溫馨有趣,因此講「執念」卻不會沉悶嚴肅,角色也很討喜、互動都相當可愛。
5/5不良執念清除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