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資產管理表示,美國經濟已轉為「確保就業」,美國經濟軟著陸機率高,聯準會將以時快時慢降息作為利率主軸,美大選前10月底將是加碼時機點,整體資產股債部位均須配置,固定收益部位將可避險,債券或有更多表現機會。
(See:2024/10/16,太報,摩根:美經濟有望軟著陸 10月底加碼時間點 亞股Q4 樂觀看)
隨著聯準會啟動降息,華爾街多數人預測美國經濟可能會「軟著陸」,不過,紐約梅隆銀行財管策略師則樂觀認為,經濟正在經歷「不著陸」的情況,因為它繼續擴張,而不會放緩,尤其在銀行的盈利好於預期,這對經濟來說,是一個好信號,對「不著陸」正在發揮作用。
(See:2024/10/16,自由時報,美經濟有望「不著陸」!策略師點出「此關鍵」信號)
至於中國方面,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金融風險不斷累積,其中銀行業的問題尤為突出。美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董事長程曉農14日在出席一場座談會中直接指出,中國銀行業的脆弱性可能成為引發社會動盪的導火索,甚至成為壓垮中國社會的最後一根稻草。
程曉農細數了中國銀行正在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房地產泡沫,房貸呆帳持續累積,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債務不斷飆高,以及外部經濟環境持續惡化,都讓中國銀行的風險幾乎爆表,成為動搖中國社會最大的風險。
(See:2024/10/14,中央廣播電台,中國銀行債務問題 恐成壓垮中國社會的最後一根稻草?!)
華爾街日報便即調查報導指出:據接近決策層的官員和政府顧問表示,對習近平來說,近期目標不是大規模刺激需求,而是要抵禦一場不斷發酵的金融危機——官方說法是「去風險」,從而幫助穩定整體經濟,實現今年5%左右的成長目標。
房地產市場崩盤以及地方政府因資金短缺而承受的巨大財政壓力。正在形成一場不斷惡化的流動性危機。「地方政府出現嚴重的現金流問題」,一位知情人士說。「必須採取措施避免危機全面爆發。」
目前,許多新政策措施與其說是直接刺激經濟,不如說是為了穩定地方財政,進而穩定整個金融體系和整體經濟。知情人士透露,這不是一項刺激措施,而是一項去風險舉措。
在這方面,中國政府借鑑了美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做法,當時美國政府允許投資銀行和其他機構以其資產作為抵押品獲得流動性。在中國,銀行總是可以通過在銀行間市場借款來保持流動性,但證券和保險公司無法進入該市場。因此,這項新的互換便利工具旨在危機發生時為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
(See:2024/10/16,華爾街日報,習近平突然轉向刺激經濟的背後)
政治大學經濟學系蕭明福教授的研究指出:總的來說,中國經濟正面臨著一個多象限的螺旋式困局,各個經濟面向相互交織,形成了複雜的經濟漩渦。房價與房地產市場的衰退、消費降級、地方財政緊縮、企業營收下滑與投資保守、外企對中國直接投資下滑與外商撤離、就業機會減少與失業上升等問題相互影響的挑戰。面對這些挑戰,中國當局需要採取系統性作為,全面而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求穩經濟、保就業。
(See:2024/10/16,自由時報,2024年下半年中國經濟情勢及其面臨的多重困局)
事實上,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Economics)頒發給美國經濟學家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強森(Simon Johnson)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他們的研究便表明:支持民主和包容性制度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香港作家馮睎乾15日分享其中2位得主,艾塞默魯和羅賓森過去的著作,精準預言了中國經濟發展,理論如今得到印證:「沒有民主的國家即使風光一時,最後還是要吃草」!
(See:2024/10/16,自由時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超神 作家揭12年前精準預言中國困境)
要言之,中國經濟當前的根本問題乃在於:內需不振、投資不足。其消費疲軟、內需不振,更亟需「需求面」的財政刺激政策,但習近平向來強調「脫虛向實」,在乎「實體製造業」的實體經濟,並傾全力於其「新質生產力產業」,如電動車、電池、太陽能模組等,對金融服務業則採取消極保守的態度。
然而,中國經濟空轉,許多製造業本應倒閉,卻因此等國家資金挹注而撐住。但,銀行的資金要去救房市,又要去救股市,資金便容易出現流動性的枯竭,金融經濟的系統性風險便很容易爆發。中國房地產的泡沫猶待調整,可能需要三十年!但是,系統性危險已然浮現,就怕金融將與其同歸於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