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美術史自由作者・張清泓 |
風中搖曳,透出了不定的姿態,
時空裂縫,抹下了那一片藍彩~
台灣,這片如詩如畫的寶島,承載著無數人的希望與夢想,曾在此地擺渡幻化與孕生。然而,它的歷史也曾經歷兩度易主的殖民宿命。中、日兩國之間的歷史交織,自二戰後,土地分屬於兩種不同命運的抗體,象徵著各自扮演了國族認同與家庭悲歡的離合。
自七十年代以來,後殖民主義的思潮在歐美如火如荼地展開,主要訴求在於反思殖民主義,強調對文化及知識領域內,對於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和西方中心主義等現象的理性思辨。八十年代末期,這些理論逐漸成為西方文化論述的主要課題,而九十年代,後殖民理論的研究更是迅速拓展,在台灣解嚴之際,越來越多人開始探討台灣的被殖民經驗及其深遠影響,集體推動對身份認同的解放。隨之而來的是本土化意識的興起,更強調在地歷史、地理、文化及其脈絡主體,以文化史觀分析並發揚去殖民化的過程。
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作為後殖民理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的定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引起了全球關注,為從事後殖民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思考空間。他提出的「模擬」、「混雜」和「矛盾狀態」...等概念,在文藝批評中被廣泛引用,隱喻了後殖民台灣人在身份認同上的掙扎與試圖脫困。
在以台灣為主體的疆域中,附屬島嶼如金門,是邊陲的重要一環。在解嚴之前,其軍事功能賦予了金門特殊的戰略意義。金門的命運,也因社會與歷史情境交織,逐漸形成了「依附」與「阻斷」兩種性格,其拮抗關係在不確定性脈絡中映射出原鄉人複雜的困境,使得文化人僅能透過文藝創作來替代實質對話。在這樣的心理茫然,「藝鄉人」起碼還能保有對母土模擬想像的尊嚴與關懷。
國治先生,年僅十八歲便踏上赴台求學之路,他是金門金城人。在告別故鄉之際,他懷抱著青春與夢想,但也背負著孤寂與迷惘,作為金門戰地遊子,在台灣他無形之中成了被關懷同情者,更不屬於主體之人。他曾自述:「在慘澹的少年歲月中成長,離開家鄉至台灣求學,在歷史糾纏、身份認同中不斷探索與變異」。因家族境況,日後他以詩歌、散文、繪畫與攝影來舒懷,在台灣探索自我與他者之間的思辯。
他一生擁有多重身份,既是學者,也是創作者,持續致力於文學、設計、攝影、美術及藝術評論等領域,尤為擅於現代詩和散文的筆耕,透過複合性的多方面專業,從自由書寫,逐步構建出自我身份認同的主張。在創作上,展現出多元的人格特質,即便如此,在主流藝術的精準對位,他不隨波起舞,而將自己的立場與作品,定位於「後現代去中心、去主體、分裂、不確定等多重狀態」,在混沌不確定性之中重組思路,表述作品各種風貌的金門精神,試圖與故鄉和解。我們知悉,在歷史糾葛、地域情結和身份認同的迷流中,無人能跳脫出在情境中的困樣,只有不斷透過媒介去探索與追尋,而這一切都起源於原生地所帶來的謎因。如今,在解嚴多年後,金門已自由,然而,時間之箭已無能歸還,一甲子過去,他仍在尋找那一段往事獨白,持續透過文藝創作,去消解那一份濃厚離愁,往後的作品,依然離不開原鄉本趣。
此次在M畫廊舉辦《穿越罅隙之光》油畫個展,同時發表《張國治金門油畫創作集》,延續他在2023年以攝影手法表達光影構築下的人事物。這些繪畫作品隱藏著各式符號象徵,以比喻和隱喻展現不同意義,開展多元敘事,講述追逐間隙裡,那些光陰的故事。對金門題材油畫作品中的技法表達,他自述深受馬克思·貝克曼(Max Beckmann)及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影響,在用色、肌理、構形、鋪排,他從兩位的作品中探求孤勇者,以深沉黑色與不安線條映射出彼此內心那深處隱約的神秘美。貝克曼回應社會扭曲現象,而孟克投射人生無常,從國治先生的油畫集中,能使讀者們體會生命中微弱的幽光,體察驚恍過後的淡然。從此次作品以及金門題材,我們能知悉,他一生不斷探討人生攸關,繪畫風格挪移了貝克曼與孟克心靈不定的世界,縫隙之間的救贖,他尋找幼年與青春起點,多少療癒了曾經受過內傷的孩提。
哲人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曾言:「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命運全部」。人生藝創,除了美奐,它是一連串生命叩問的感召過程。國治先生的藝術創作,自2000年之後,每年皆發表作品,2004年起更以「紅色」為意,從藝術語彙,作熱血反叛,我們知悉,在他溫儒風貌底下,其實仍隱含了一份對青春的狂野,毫不掩飾地急欲掀起波瀾。此後,他以設計為名,嘗試遊走於兩岸橋接,從產學上搭起了台海友誼,對於藝創文化的先鋒倡議。
自2020年的「曾經滄海」作品,從中看出以山林海拓,以藝了脫死生,在靜好的歲月裡,逐步實踐侘寂之空。2022年,「一葉禪」的影像創作,去談人間頓點與殘缺美學,從美感的本質中,去了會禪境,接受自然碎裂的不完美。
在後現代浪人裡,國治先生把握了人生多元的稟賦,從虛擬實況去融匯迸射他的才華,在各種藝術場域都有顯著的成果。在退休之後,依然筆綴不休,更無法停下彩筆,以探索金門作為一生志業,重新發現那美的悸動。人生凜冽的杯水,在空氣中,流下了杯壁上涓滴的淚珠,這是間隙的跡痕,也是生命能動的出口,唯有不斷地探索任何孔竅,以光為名,穿越那永恆的胎記。在這次《穿越罅隙之光》的油畫個展,觀者持續找尋時光裂縫,以穿越人生幽河,而創作者錨定了屬於他的初衷。
2024.10.27 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