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已死

含有「作者已死」共 2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本文探討在AI大量生成內容的時代,「作者已死」理論的啟示。AI作為「無作者」的工具,其生成內容的意義由讀者解讀決定,但AI缺乏人類的「肉身經驗」和文化脈絡理解。因此,AI與人類創造力的關係並非取代,而是共生:AI可作為創造力的催化劑,人類則負責意義的賦予和價值的錨定。
Thumbnail
本文探討傅柯〈作者是什麼?〉的核心論點,說明「作者—作用」的四種理解,並深入分析理解「作者」的四個層面:法律、社會效果、生產環節、複數作者。作者並非單純的個體,而是話語建構的結果。
Thumbnail
為了教課,重新閱讀羅蘭巴特〈作者的死亡〉(1968)一文,仍然受用於我們應如何或怎麼理解「作者」。 經常大家提到「作者已死」都指向寫作人在文本中的消失,但實際上不然。 羅蘭巴特,他更在意的是,我們不應對於作者存有單一想像,即一個文本(就)只有一個作者,以及將文本過度單一、神秘化(於作者身上),因
Thumbnail
  在文學愛好者的書架上。擺放著一些神聖可敬的遺物,以及許多從一開始就注定無法被恆久擺放的腐敗與酸臭。在決定論與自由意志問題上選擇融貫論的人可以很快接受這個想法:在種種趨力下,意圖在作者那裡產生,使作品得以被如此創造出來。對於這樣的立場而言,作者就像不會再見面的舊情人,就算他還活著,也像是死了一樣。
Thumbnail
〈「知識的支離破碎」:那些轉生成了網路文章的書中文字〉
我們先不談論羅蘭在說這句話時身為「作者」的「他」是否如實象徵性地「已死」,我想談的,是假定此一命題為真,那對於創作會有什麼影響。
Thumbnail
2023.10.25(三)     在讀碩士之前,聽到有人學位論文寫五年、六年,甚至博論寫十年的也有,覺得很不可思議。以前在大學期間,我也有申請寫學士論文,從找指導老師、提出問題意識、找資料、翻報紙、寫草稿直到完稿總共也就花大約八個月的時間,所以我預計自己碩士論文應該也是一年之內就可以全部完成。
Thumbnail
高高在上的名指揮家, 卻被自己的作為打擊到跌落神壇, 這一切發生在古老神秘的古典樂界。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一部電影,成就了昆德拉的玩笑; 人生是荒謬的玩笑,因為太荒謬所以活成玩笑...... 一同體會昆德拉筆下無意義的盛宴。
Thumbnail
他貌似已對一個在線性的時間流動裡,為筆下角色送葬的官能性活動感動十足厭倦,電影史上的不斷重複、挪用正在使整個媒介步入一個更為匱乏的狀態。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