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巴特

含有「羅蘭巴特」共 2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本文探討在AI大量生成內容的時代,「作者已死」理論的啟示。AI作為「無作者」的工具,其生成內容的意義由讀者解讀決定,但AI缺乏人類的「肉身經驗」和文化脈絡理解。因此,AI與人類創造力的關係並非取代,而是共生:AI可作為創造力的催化劑,人類則負責意義的賦予和價值的錨定。
Thumbnail
本文探討傅柯〈作者是什麼?〉的核心論點,說明「作者—作用」的四種理解,並深入分析理解「作者」的四個層面:法律、社會效果、生產環節、複數作者。作者並非單純的個體,而是話語建構的結果。
Thumbnail
為了教課,重新閱讀羅蘭巴特〈作者的死亡〉(1968)一文,仍然受用於我們應如何或怎麼理解「作者」。 經常大家提到「作者已死」都指向寫作人在文本中的消失,但實際上不然。 羅蘭巴特,他更在意的是,我們不應對於作者存有單一想像,即一個文本(就)只有一個作者,以及將文本過度單一、神秘化(於作者身上),因
Thumbnail
  事實上,在「用手指在世界中指出」這一比一切限定描述都還要具體的清晰性之中,它又是絕對的不清晰,當我們指向一個方向,我們便指向了那一無止境延伸的直線中的一切存在與可能存在的對象。從一條街的這邊指向另一邊,你可能指的是那棟房子、那扇窗、窗戶後窺視著的人,或者,你指的就是「街的對面」。
  在文學愛好者的書架上。擺放著一些神聖可敬的遺物,以及許多從一開始就注定無法被恆久擺放的腐敗與酸臭。在決定論與自由意志問題上選擇融貫論的人可以很快接受這個想法:在種種趨力下,意圖在作者那裡產生,使作品得以被如此創造出來。對於這樣的立場而言,作者就像不會再見面的舊情人,就算他還活著,也像是死了一樣。
Thumbnail
  沙特從「羞恥」這一情感出發。他指出,這一情感是具有意向性的。在一些情況中,我們做出笨拙或粗俗的動作,這一動作緊黏著我,我僅僅是經歷與實現它,而沒有判斷或指責它。然而,當我抬起頭:有人正在那裏看著我。這一動作一下子被我實現為庸俗且令我感到羞恥的。當我不僅僅能遭遇到我自身的意識時,我得以感受到羞恥。
那時候跟一個老師聊到這件事,我說了:「我可以真實感受到,我真的喜歡做這件事,而且心裡是很感動的,很想一直做下去。」 「看著自己寫的東西,寫的人物、劇情,成就感是點滿的。」 「他們可以是真實的人物,在自己心中,人物就是你想的樣子。」側面映照了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今天在誠品台大店讀了四本書:《自由主義為什麼會失敗》、《明室:攝影札記》、《踏實感的練習》、《菲式思考》。閱讀的動作始於我知性上的興趣,終於我生理上的腿痠。匆促之間,既片面又主觀的評價如下。
Thumbnail
5/5踏實感的練習
講者:許綺玲(中央法文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學博士) 張雅婷(中央法文助理教授、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法國語文與文學博士)今早身體不適,不克出席 許綺玲老師,翻譯有羅蘭巴特的《神話學》、《明室:攝影札記》、培瑞克的《W或童年回憶》、《空間物種》 1. 本次演講介紹巴特談論攝影的四本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