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下的「作者之死」:重新詮釋羅蘭巴特論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作者已死」理論,主張作品一旦完成,作者的意圖便不再壟斷文本的意義,讀者的解讀成為意義生成的關鍵。這一觀點在當代AI工具大量生成內容的背景下,引發了新的哲學思考,當AI能獨立產出文本、藝術甚至音樂時,人類的創造力是否已被取代?本文嘗試從巴特理論的核心出發,結合AI技術的特性,分層探討這一問題。

一、「作者已死」的再詮釋:AI作為「無作者」的書寫工具

1. AI生成內容的「去作者化」


巴特認為,傳統作者的角色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產物」,而寫作的本質是「語言自身的表演」,作者僅是「暫時的書寫者」。AI的運作機制恰恰符合這一描述:AI模型基於海量數據訓練,其生成內容是語言符號系統的隨機組合,而非個人意圖的產物。例如,ChatGPT生成的文本並無「作者」的主觀性,而是語言結構的自我展演。這與巴特所說的「寫作是中性空間,主體在其中消失」高度契合。


2. 意義的開放性與讀者的解放

巴特強調「文本是多維空間,由無數引文交織而成」,其意義需透過讀者解構與重組。AI生成內容的「無作者」特質,反而強化了意義的開放性。例如,用戶可將AI生成的詩歌解讀為政治隱喻或情感抒發,而無需追溯「AI的意圖」,這正是「作者已死」的極致體現。

二、人類創造力的獨特性:超越符號系統的「肉身經驗」

1. AI的侷限性:符號的封閉迴路

AI的創造基於既有數據的統計模型,其本質是「符號的排列組合」,缺乏對現實世界的「肉身經驗」。例如,AI能生成關於「痛苦」的文本,卻無法體驗痛苦;能模擬愛情詩句,卻無法經歷愛情的複雜性。這種侷限性使AI的「創造」始終受限於符號系統的邊界。


2. 人類的聯想能力:文化與情感的脈絡化

人類的創造力不僅是語言操作,更根植於文化記憶、身體感知與社會互動。例如,巴特在《流行體系》中分析時尚符號時,指出服裝的意義需透過社會實踐與個人經驗賦予。AI雖能模仿符號的「能指」與「所指」,卻無法理解符號背後的歷史脈絡與情感重量。

三、AI與人類的共生:從「對抗」到「對話」

1. AI作為創造力的催化劑


AI可突破人類的認知慣性,提供非常規的聯想路徑。例如,藝術家利用AI生成隨機圖像後,再從中提煉靈感,這種「人機協作」模式呼應了巴特所說的「文本的遊戲性」——意義在互動中不斷增殖。


2. 人類角色的轉向:從「生產者」到「策展人」

當AI承擔基礎的內容生產,人類的創造力可能轉向更高層次的「意義策展」。例如,編輯從AI生成的100篇小說中挑選並改寫最具潛力的文本,這過程涉及審美判斷與文化洞察,正是AI無法取代的人類獨特性。


四、哲學反思:創造力的本質是否被重新定義?

巴特的「作者已死」解構了「作者」的權威,而AI的出現進一步挑戰了「創造力」的傳統定義。若創造力不再依賴「原創意圖」,而是「符號的重新編碼與讀者的參與」,則人類與AI的差異將不再涇渭分明。然而,這種「去中心化」的創造觀,也可能導向虛無主義——若所有意義皆為偶然的語言遊戲,則人類的創造是否仍有價值?

結論:創造力的「不死」與轉型

AI的崛起並非宣告人類創造力的終結,而是迫使我們重新思考創造力的本質。巴特的理論提醒我們,意義始終是動態的、集體的產物。AI作為「無作者」的工具,解放了語言的自發性,卻無法替代人類在文化實踐中的「具身性」經驗。未來,人類的創造力或許將更側重於「意義的賦予」與「價值的錨定」,而這正是AI無法觸及的領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哉沙龍
6會員
35內容數
邂逅於文化廢墟~
老哉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7
本文探討陳錦芳的新意象派與1960年代興起的觀念藝術的差異。新意象派雖具有觀念性,但與觀念藝術在媒介、形式、觀念與視覺表現的關係、觀眾參與模式、創作動機、歷史參照系及美學效應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新意象派更強調文化融合與社會美學工程,並延續現代主義繪畫的傳統,追求視覺的和諧與平衡。
Thumbnail
2025/03/27
本文探討陳錦芳的新意象派與1960年代興起的觀念藝術的差異。新意象派雖具有觀念性,但與觀念藝術在媒介、形式、觀念與視覺表現的關係、觀眾參與模式、創作動機、歷史參照系及美學效應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新意象派更強調文化融合與社會美學工程,並延續現代主義繪畫的傳統,追求視覺的和諧與平衡。
Thumbnail
2024/10/26
風影搖曳,透出了不定的姿態, 時空裂縫,總抹下了一片紅彩~ 台灣,這片如詩如畫的寶島,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與希望,曾在此地擺渡幻化與孕生。然而,它的歷史也曾歷經兩度易主的殖民命運。中、日兩國之間的歷史交織,自二戰後,土地分屬於兩種不同宿命的抗體,象徵著各自扮演了國族認同與家庭悲
Thumbnail
2024/10/26
風影搖曳,透出了不定的姿態, 時空裂縫,總抹下了一片紅彩~ 台灣,這片如詩如畫的寶島,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與希望,曾在此地擺渡幻化與孕生。然而,它的歷史也曾歷經兩度易主的殖民命運。中、日兩國之間的歷史交織,自二戰後,土地分屬於兩種不同宿命的抗體,象徵著各自扮演了國族認同與家庭悲
Thumbnail
2024/10/26
無意間,看到了陳錦芳早年海外民運的視頻, 有一種,徒嘆噓嗚的陰晴圓缺之嘆~ 人生總有高峰與低谷,如波函數般的浪濤輪迴。 藝術與人文的集錦交會,是自由戀歌下的豐腴。然精華之後,難掩政治性的果斷謀殺,人生一切又再次回到原點。
Thumbnail
2024/10/26
無意間,看到了陳錦芳早年海外民運的視頻, 有一種,徒嘆噓嗚的陰晴圓缺之嘆~ 人生總有高峰與低谷,如波函數般的浪濤輪迴。 藝術與人文的集錦交會,是自由戀歌下的豐腴。然精華之後,難掩政治性的果斷謀殺,人生一切又再次回到原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作為OpenAI 的初始創辦人之一和Inflection AI 的共同創辦人,雷德霍夫曼第一時間接觸到最新的AI發展。他決定與GPT-4共同寫書,探討AI將如何改變與形塑新的未來。書中,霍夫曼多次強調,不應該悲觀的認為人類將被AI取代,而應該著眼人類如何善用AI這項工具,讓自己進化,變得更強大。
Thumbnail
作為OpenAI 的初始創辦人之一和Inflection AI 的共同創辦人,雷德霍夫曼第一時間接觸到最新的AI發展。他決定與GPT-4共同寫書,探討AI將如何改變與形塑新的未來。書中,霍夫曼多次強調,不應該悲觀的認為人類將被AI取代,而應該著眼人類如何善用AI這項工具,讓自己進化,變得更強大。
Thumbnail
AI的幫忙讓人們更容易踏入創意產業,但可能會造成整體藝術創新程度下滑。 一項刊登在「科學先端」期刊的研究顯示,AI平均將單一寫手的創造力品質提升多達10%,將故事有趣程度提升22%,但也發現,有AI協助編造的故事,看起來比那些完全沒有AI幫忙的更相似,因為寫手們擺脫不掉AI建議的靈感。 From 中
Thumbnail
AI的幫忙讓人們更容易踏入創意產業,但可能會造成整體藝術創新程度下滑。 一項刊登在「科學先端」期刊的研究顯示,AI平均將單一寫手的創造力品質提升多達10%,將故事有趣程度提升22%,但也發現,有AI協助編造的故事,看起來比那些完全沒有AI幫忙的更相似,因為寫手們擺脫不掉AI建議的靈感。 From 中
Thumbnail
生成式AI的出現對作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改變了作家創作方式、市場生態和社會價值觀。未來可能出現市場壟斷、收入兩極分化、創作風格同質化等趨勢,也會引發政府幹預、創作市場的變革、社會運動與文化變革等事件。在這樣的環境中,作家需要不斷適應、創新,並挖掘新的市場需求。
Thumbnail
生成式AI的出現對作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改變了作家創作方式、市場生態和社會價值觀。未來可能出現市場壟斷、收入兩極分化、創作風格同質化等趨勢,也會引發政府幹預、創作市場的變革、社會運動與文化變革等事件。在這樣的環境中,作家需要不斷適應、創新,並挖掘新的市場需求。
Thumbnail
本文以筆者的繪畫創作為出發點,討論現今AI生圖的應用與創作者的未來。筆者認為雖然AI生成圖片已經在生活中大量出現,但AI缺乏獨特性,缺少生命力與溫度,因此筆者認為AI繪圖不會取代創作者。透過筆者的創作過程與心得,探討AI繪圖工具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在使用AI時的適度建議。
Thumbnail
本文以筆者的繪畫創作為出發點,討論現今AI生圖的應用與創作者的未來。筆者認為雖然AI生成圖片已經在生活中大量出現,但AI缺乏獨特性,缺少生命力與溫度,因此筆者認為AI繪圖不會取代創作者。透過筆者的創作過程與心得,探討AI繪圖工具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在使用AI時的適度建議。
Thumbnail
AI技術的發展如日中天,但也引發了許多道德與創作者權益的議題。從初期到現在的變化,AI的發展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大挑戰,無論是哪種AI使用者,AI的出現,不代表我們要放棄思考。
Thumbnail
AI技術的發展如日中天,但也引發了許多道德與創作者權益的議題。從初期到現在的變化,AI的發展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大挑戰,無論是哪種AI使用者,AI的出現,不代表我們要放棄思考。
Thumbnail
本文探討用人工智能AI來寫作的議題,特別討論創作者與執行者之間的關係,指出以前的畫家早已聘用助手來代為繪畫,藝術家不必然是製作藝術品的人。本文作者認為應否用AI代替自己親手創作,是創作者的個人選擇,視乎他的創作目的,並以自己為例,寫部落格是要抒發自己,用AI代寫就不能做到這目的,是以作者是親自創作。
Thumbnail
本文探討用人工智能AI來寫作的議題,特別討論創作者與執行者之間的關係,指出以前的畫家早已聘用助手來代為繪畫,藝術家不必然是製作藝術品的人。本文作者認為應否用AI代替自己親手創作,是創作者的個人選擇,視乎他的創作目的,並以自己為例,寫部落格是要抒發自己,用AI代寫就不能做到這目的,是以作者是親自創作。
Thumbnail
坦白說,我不是那種看衰AI發展的悲觀論者。 對我來說,AI要是發展得順利,可以取代人類工作,或許人類才真的可以從名為工作的輪迴當中解放出來也說不定。 但是,但是但是但是,我非常不能接受的,就是那些用AI製圖或寫文就自稱自己是繪師或圖文作家的AI仔。 如果你也是那種AI仔,聽好囉? 畫圖這回事
Thumbnail
坦白說,我不是那種看衰AI發展的悲觀論者。 對我來說,AI要是發展得順利,可以取代人類工作,或許人類才真的可以從名為工作的輪迴當中解放出來也說不定。 但是,但是但是但是,我非常不能接受的,就是那些用AI製圖或寫文就自稱自己是繪師或圖文作家的AI仔。 如果你也是那種AI仔,聽好囉? 畫圖這回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