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藍歷史】與歐根親王號相撞後再無修復 - 萊比錫號輕巡洋艦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萊比錫號輕巡洋艦,約攝於1936年。

萊比錫號輕巡洋艦,約攝於1936年。


萊比錫號輕巡洋艦(德語:Leipzig)是威瑪國家海軍(後為納粹德國海軍)萊比錫級輕巡洋艦的首艦,其姊妹艦為紐倫堡號。本艦於1928年4月動工,翌年10月間下水,隨後於1931年10月正式列裝威瑪國家海軍;其主要武裝為九門裝載於三個三聯裝砲塔中的150毫米艦砲,最大速度為32節(59公里每小時;37英里每小時)。


萊比錫號在西班牙內戰中進行了非干涉巡邏。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本艦在波羅的海與北海等地與其他艦艇執行護衛任務。1939年12月,本艦遭英國皇家海軍潛艇所發射的魚雷重創,嚴重受損;維修工作於隔年下半年完成,此後便返回服役單位擔任訓練艦。1941年,本艦參與了巴巴羅薩作戰,負責為德意志國防軍提供砲擊支援。1944年10月,萊比錫號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發生碰撞;萊比錫號所受到的損害非常嚴重,海軍評估後認定已無法完全修復,遂僅以補丁封住損害處。1945年3月,本艦在格丁尼亞以火砲支援該地的德國守軍抵禦蘇聯紅軍的推進;4月下旬又接載一批逃命的德國平民前往丹麥。戰後,萊比錫號被編入由盟軍管轄的德國掃雷管理局,並持續作業至1946年7月間被拆解為止。


萊比錫號,拍攝於1934年

萊比錫號,拍攝於1934年


效能數據


排水量:6,310噸(標準);8,380噸(滿載)

:177米

:16.3米

吃水:5.69米

動力:60000+12400匹

裝置:6 x 蒸汽鍋爐;2 x 海軍型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4 x MAN·M7Z30/44型柴油發動機;3 × 推進器

航速:31.9節

航程:3900海浬/10節

編製:534人

武器:3 × 三聯裝SKC25式150mm主砲;2 × 單裝88mm防空砲;4 × 三聯裝500mm魚雷發射管;120 × 水雷

最終)3 × 三聯裝SKC25式150mm主砲;3 × 雙聯裝88mm防空砲;4 x 雙聯裝37mm手拉機;14 x 20mm防空砲;4 × 三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

裝甲:水線裝甲帶50毫米;甲板30毫米;司令塔100毫米

艦載機:(改裝後)2 × Ar 196水上偵察機

其它:(改裝後)1 x 彈射器


萊比錫號辨識圖

萊比錫號辨識圖


設計

萊比錫號全長177公尺(581英尺),艦體寬16.3米(53英尺),最大吃水深度為5.69米(18.7英尺),滿載排水量則為8,100公噸(8,000長噸;8,900短噸)。本艦的推進系統包含兩具蒸汽渦輪發動機與四具MAN七汽缸二行程往復式柴油引擎;渦輪發動機運作所需的蒸氣則由六具雙端型重油專燒鍋爐燃燒提供。本艦的最大速度可達32節(59公里每小時;37英里每小時);在僅以柴油引擎供給動力時本艦可以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的速度航行3,900海里(7,200公里;4,500英里)。此外,本艦的乘員編制為26名軍官與508名水兵。 萊比錫號的主要武裝為九門裝載於三個三聯裝砲塔中的SK C/25 150毫米艦砲,一座砲塔置於艦艏,另外兩座砲塔則以超射式佈局沿中軸線置於艦艉。主砲的載彈量介於1,080發與1,500發之間,亦即每門砲可配發120發至166發砲彈。完工時,本艦亦搭載了兩門SK L/45 88毫米單裝防空砲;每門砲各配有400發彈藥。此外,本艦艦身中段的左右舷側各裝有兩組三聯裝魚雷發射管;艦上共可搭載24枚500毫米魚雷,另可攜帶120枚水雷。本艦的裝甲厚30毫米,水線裝甲帶厚50毫米,而司令塔處的裝甲則厚達100毫米。


1939年航行於威廉皇帝運河上的萊比錫號。

1939年航行於威廉皇帝運河上的萊比錫號。


服役歷史

萊比錫號於1928年4月28日在威廉港戰爭海軍造船廠的船塢動工,隔年10月18日下水,1931年10月8日正式進入威瑪國家海軍服役。1932年至1933年間本艦在波羅的海密集進行訓練,期間亦曾多次出訪友邦。1934年,本艦與柯尼斯堡號輕巡洋艦一同至英國進行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首次的友誼訪問。1934年下半年,萊比錫號前往基爾接受改裝;艦身的上層艦體建築後方安裝了一具艦載機彈射器與吊起飛機用的吊臂。艦上原本的單裝88毫米防空砲亦改為雙聯裝配置。1935年上半年,本艦與西利西亞號戰艦德國號裝甲艦以及科隆號輕巡洋艦一同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演習。 1935年晚些時候,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在一次艦隊例行演訓中登艦訪問。本艦與其姊妹艦紐倫堡號以及科隆號於1936年上半年一同前往大西洋進行演訓。同年8月,萊比錫號於西班牙內戰期間在西班牙外海進行非武裝干涉巡邏;此後本艦又於1936年8月至1937年6月間進行了多次巡邏。1936年6月底,本艦遭受魚雷攻擊;這促使德國與義大利停止巡邏行動。本艦隨後返回德國,接著再度前往波羅的海進行訓練。1939年3月,本艦參與了兼併梅梅爾的行動。次月,本艦與格奈森瑙號戰艦德國號裝甲艦、數艘驅逐艦以及U型潛艇在大西洋舉行演習。1939年中旬本艦又參與了數次演訓。


碧藍航線 萊比錫

碧藍航線 萊比錫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萊比錫號與多艘軍艦前往攔截試圖逃離波羅的海的波蘭海軍艦艇,但未成功。本艦接著與另外數艘輕巡洋艦前往北海佈設水雷。這項任務耗時一個月,結束後本艦返回波羅的海接受額外訓練。1939年11月17日至19日間,萊比錫號重返北海佈雷;21日至22日間再與科隆號德國號以及三艘魚雷艇前往斯卡格拉克海峽對盟軍的補給船團進行騷擾。接著萊比錫號奉命護衛格奈森瑙號沙恩霍斯特號戰艦穿越斯卡格拉克海峽,並於27日護送兩艦返航。 12月13日,萊比錫號奉命護衛一支驅逐艦隊穿越斯卡格拉克海峽。航程途中,英國皇家海軍所屬的鮭魚號潛艇突然對德軍軍艦展開攻擊;11時25分,英軍以魚雷擊中萊比錫號水線下一處用以分隔兩間鍋爐室的水密隔艙;爆炸的震波致使甲板扭曲變形,龍骨亦受到損害,約1,700公噸的海水灌入船身中,並造成供給幫浦系統電力的電路線中斷。擊中點兩側的鍋爐室淹水,蒸氣線路損壞,左舷鍋爐亦停止運作。大約此時,萊比錫號的姊妹艦紐倫堡號亦遭魚雷擊中,隨後兩艘驅逐艦趕來護衛受損的巡洋艦返回港口。在萊比錫號遭擊中後約一個小時左右,其中一艘護衛受損艦艇返航的驅逐艦亦在易北河河口處遭魚雷擊中,另一枚魚雷則自萊比錫號的艦艏前方穿過,但並未命中。


碧藍航線 萊比錫改造

碧藍航線 萊比錫改造

在安全返抵基爾後,萊比錫號被拖往德意志造船廠進行維修。本艦於維修期間遭到除役,並重新歸類為訓練艦。為了騰出空間容納額外的見習乘員,艦上有四具鍋爐遭到移除。1940年下半年,本艦返回單位服役;翌年上半年護送呂佐號裝甲艦(即先前的德國號)前往挪威,隨後又與埃姆登號輕巡洋艦前往波羅的海為巴巴羅薩作戰中進攻蘇聯的德意志國防軍地面單位提供砲擊支援。同年9月,本艦支援了入侵西愛沙尼亞群島的行動,並在砲擊穆胡島上的蘇軍陣地時遭蘇聯海軍Shch-317號潛艇攻擊,但成功脫逃。9月下旬,本艦被編入以鐵必制號戰艦為旗艦的德國波羅的海艦隊;該艦隊的任務是阻止蘇聯海軍逃離波羅的海。萊比錫號於10月間返回基爾,並與舍爾海軍上將號裝甲艦進行共同進行了例行演訓。

1942年,萊比錫號成為訓練艦隊的旗艦,並在接下來的一年內執行訓練任務。


碧藍航線 萊比錫時裝

碧藍航線 萊比錫時裝

萊比錫號曾於1943年3月遭短暫除役,隨後又於同年8月1日復役。此時艦上的武裝均已漸趨老舊,本艦亟需進行大規模改裝;但改裝工程卻又拖延了本艦返回作戰崗位的時程。此外,艦上爆發的腦膜炎疫情造成兩名乘員死亡,而這也更加遲滯了本艦返回作戰單位的時程。萊比錫號最終於1944年9月中旬重返波羅的海執行護衛任務,並負責與舍爾海軍上將號共同接載部隊往返哥騰哈芬與希維諾烏伊希切兩地。10月14日,萊比錫號自哥騰哈芬出航,準備載運地雷前往希維諾烏伊希切。當日海面上霧氣濃厚,在能見度不佳的情況下本艦與正以20節(37公里每小時;23英里每小時)速度航行的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發生碰撞。碰撞之時,萊比錫號正將動力來源自柴油引擎切換至渦輪發動機;這個動作會使艦身短暫失去推進動力並產生漂移,而萊比錫號正因此脫離了既有航道而與正往反方向前進的歐根親王號發生碰撞。歐根親王號撞上萊比錫號的左舷前側艦身,撞擊力道之大幾乎造成後者的艦體斷成兩截:歐根親王號的飛剪式艦艏在撞擊萊比錫號後截斷了其艦體並自後者的右舷穿出。是次事故直接撞毀位於左舷的三號引擎室,二號引擎室也因撞擊而被海水淹沒,另有39名船員受傷或死亡。撞擊後次日,萊比錫號被拖往哥騰哈芬。由於萊比錫號損壞過於嚴重,海軍認為已無修復價值,因此僅進行基礎補丁維護以確保船身不再進水。 1945年3月,萊比錫號在哥騰哈芬支援該地的德國守軍抵禦蘇聯紅軍的推進。3月24日,本艦被移往赫拉載運難民;此時的萊比錫號僅能以6節(11公里每小時;6.9英里每小時)的速度航行。航行過程中,萊比錫號多次遭到蘇聯空軍的攻擊,盟軍潛艇亦曾兩度試圖將之擊沉。儘管如此,本艦仍於4月29日安全抵達丹麥。戰後,由於其艦況極為惡劣,萊比錫號被調往負責清除德國沿海水雷的德國掃雷管理局當作宿舍船使用。本艦最終於1946年7月拆解。


碧藍航線 萊比錫同人創作

碧藍航線 萊比錫同人創作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

avatar-img
5.2K會員
708內容數
熱愛創作,喜歡閱讀,更愛奇奇怪怪的事物,收藏著來自各地的新奇物件,穿梭在各遊戲、小說、動漫、LARP領域,這裡提供我的生活發現、各類趣聞、資訊知識分享、歡迎各路冒險者一起交流,又或是可以一起旅行,將這個世界的新奇之處帶給大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柯尼斯堡號(德語:Königsberg)是德國於1920年代建造的三艘柯尼斯堡級輕巡洋艦的首艦,於1929年至1940年4月期間先後服役於國家海軍和戰爭海軍,並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另外兩艘姊妹艦為卡爾斯魯厄號和科隆號。
卡爾斯魯厄號(德語:Karlsruhe)是德國於1920年代建造的三艘柯尼斯堡級輕巡洋艦的二號艦,於1929年至1940年4月期間先後服役於國家海軍和戰爭海軍,並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另外兩艘姊妹艦為柯尼斯堡號和科隆號。
科隆號(德語:Köln)是德國於1920年代建造的三艘柯尼斯堡級輕巡洋艦的末艦,於1929年至1945年3月期間先後服役於國家海軍和戰爭海軍,並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另外兩艘姊妹艦為柯尼斯堡號和卡爾斯魯厄號。科隆號由威廉港的國家海軍船廠承建,於1926年8月開始架設龍骨、1928年5月下水。
Z-26號(德語:Z 26)是納粹德國海軍於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建造的十五艘1936A型驅逐艦之一。她於1939年4月1日開始在不來梅的德希馬格威悉船廠鋪設龍骨,1940年4月2日下水,至1941年1月11日交付使用。該艦活躍的運用生涯都是在挪威水域度過。
Z-25號(德語:Z 25)是納粹德國海軍於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建造的十五艘1936A型驅逐艦之一。她於1939年2月15日開始在不來梅的德希馬格威悉船廠鋪設龍骨,1940年3月16日下水,至同年11月30日交付使用。
Z-24號(德語:Z 24)是納粹德國海軍於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建造的十五艘1936A型驅逐艦之一。她於1939年1月2日開始在不來梅的德希馬格威悉船廠鋪設龍骨,1940年3月7日下水,至同年9月15日交付使用。該艦於二戰的前半段都在挪威水域度過。
柯尼斯堡號(德語:Königsberg)是德國於1920年代建造的三艘柯尼斯堡級輕巡洋艦的首艦,於1929年至1940年4月期間先後服役於國家海軍和戰爭海軍,並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另外兩艘姊妹艦為卡爾斯魯厄號和科隆號。
卡爾斯魯厄號(德語:Karlsruhe)是德國於1920年代建造的三艘柯尼斯堡級輕巡洋艦的二號艦,於1929年至1940年4月期間先後服役於國家海軍和戰爭海軍,並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另外兩艘姊妹艦為柯尼斯堡號和科隆號。
科隆號(德語:Köln)是德國於1920年代建造的三艘柯尼斯堡級輕巡洋艦的末艦,於1929年至1945年3月期間先後服役於國家海軍和戰爭海軍,並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另外兩艘姊妹艦為柯尼斯堡號和卡爾斯魯厄號。科隆號由威廉港的國家海軍船廠承建,於1926年8月開始架設龍骨、1928年5月下水。
Z-26號(德語:Z 26)是納粹德國海軍於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建造的十五艘1936A型驅逐艦之一。她於1939年4月1日開始在不來梅的德希馬格威悉船廠鋪設龍骨,1940年4月2日下水,至1941年1月11日交付使用。該艦活躍的運用生涯都是在挪威水域度過。
Z-25號(德語:Z 25)是納粹德國海軍於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建造的十五艘1936A型驅逐艦之一。她於1939年2月15日開始在不來梅的德希馬格威悉船廠鋪設龍骨,1940年3月16日下水,至同年11月30日交付使用。
Z-24號(德語:Z 24)是納粹德國海軍於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建造的十五艘1936A型驅逐艦之一。她於1939年1月2日開始在不來梅的德希馬格威悉船廠鋪設龍骨,1940年3月7日下水,至同年9月15日交付使用。該艦於二戰的前半段都在挪威水域度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愛丁堡號輕巡洋艦(英語:HMS Edinburgh)是英國皇家海軍的一艘城級輕巡洋艦(Town-class),也是被稱為愛丁堡亞級(Edinburgh sub-class)的最後兩艘城級輕巡洋艦中的第一艘。愛丁堡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服役,經歷了許多戰鬥,特別是在北海和北冰洋。
Thumbnail
貝爾法斯特號(HMS Belfast)是為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的城級輕巡洋艦,她現在永久停泊在倫敦泰晤士河上,由帝國戰爭博物館運營,貝爾法斯特號建造於1936年12月,為皇家海軍第一艘以北愛爾蘭首府命名的船艦。她於1938年3月17日下水,於1939年8月初開始服役。
Thumbnail
1930年代中期,安薩爾多義大利公司設計了一個重型巡洋艦項目,該計劃提供給蘇聯,在20世紀上半葉,義大利造船公司為其他有需求的國家設計計畫是很普遍的做法,而蘇聯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開始籌備組建蘇維埃聯盟級戰艦。
Thumbnail
勒馬爾號驅逐艦(Le Mars)是法國海軍靈巧級驅逐艦12號艦,於1928年完工,在1942年11月27日的法國艦隊土倫自沉事件中為防止落入納粹德國手中自行鑿沉。
Thumbnail
海圻號巡洋艦是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後的艦隊重建計畫中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購置的防護巡洋艦(又稱穹甲快船),1896年下水,1898年服役,1937年9月25日為阻止日軍溯長江西進自沉長江江陰航道阻塞線上,1960年打撈出水後拆毀。
Thumbnail
二次大戰歐洲戰場上,西歐上德國法西斯所向無敵,只有隔海相望的英國和德國對抗,德國海軍出動潛艇攻擊了英國海上運輸船隊,使英國運輸船損失慘重,影響了英國繼續抵抗德國法西斯的力量,英國急需護航力量來保護海上生命線。
Thumbnail
海天號防護巡洋艦是清朝末期訂購的一艘防護巡洋艦,為海天級防護巡洋艦(或稱海圻級)首艦。本艦為清朝在甲午戰爭後重建海軍時期擁有的大型軍艦之一,然並未來得及發揮太多作用,便在日俄戰爭之初觸礁沉沒,本艦艦名在西方著作中多按當時的拼音寫作Hai Tien。
Thumbnail
華甲(韋氏拼音:Hwa Chia)號水上飛機母艦是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第二艘水上飛機母艦,前身是奧匈帝國的商船中國號,二戰時被變為日本運輸艦「榆林丸」,原為奧匈帝國的商船「中國號」(China),一戰爆發時遠東航線上的奧匈商船前往上海避難,但在1917年3月就被國民政府接管。
Thumbnail
此篇為出現在歷史中的真實船艦目錄,可以點擊連結直接查看相關船艦的歷史資料。
Thumbnail
1937到1938年間提出的一款大型遠洋驅逐艦設計方案,配備3座雙聯裝150mm主砲,一座88mm雙聯裝高射砲和2座五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舷側裝備輕型裝甲,滿載排水量接近5000噸。本級配備了極具特色的動力系統:同時搭載巡航用柴油機和高壓蒸汽渦輪機,和萊比錫號和紐倫堡號輕型巡洋艦類似。
Thumbnail
愛丁堡號輕巡洋艦(英語:HMS Edinburgh)是英國皇家海軍的一艘城級輕巡洋艦(Town-class),也是被稱為愛丁堡亞級(Edinburgh sub-class)的最後兩艘城級輕巡洋艦中的第一艘。愛丁堡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服役,經歷了許多戰鬥,特別是在北海和北冰洋。
Thumbnail
貝爾法斯特號(HMS Belfast)是為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的城級輕巡洋艦,她現在永久停泊在倫敦泰晤士河上,由帝國戰爭博物館運營,貝爾法斯特號建造於1936年12月,為皇家海軍第一艘以北愛爾蘭首府命名的船艦。她於1938年3月17日下水,於1939年8月初開始服役。
Thumbnail
1930年代中期,安薩爾多義大利公司設計了一個重型巡洋艦項目,該計劃提供給蘇聯,在20世紀上半葉,義大利造船公司為其他有需求的國家設計計畫是很普遍的做法,而蘇聯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開始籌備組建蘇維埃聯盟級戰艦。
Thumbnail
勒馬爾號驅逐艦(Le Mars)是法國海軍靈巧級驅逐艦12號艦,於1928年完工,在1942年11月27日的法國艦隊土倫自沉事件中為防止落入納粹德國手中自行鑿沉。
Thumbnail
海圻號巡洋艦是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後的艦隊重建計畫中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購置的防護巡洋艦(又稱穹甲快船),1896年下水,1898年服役,1937年9月25日為阻止日軍溯長江西進自沉長江江陰航道阻塞線上,1960年打撈出水後拆毀。
Thumbnail
二次大戰歐洲戰場上,西歐上德國法西斯所向無敵,只有隔海相望的英國和德國對抗,德國海軍出動潛艇攻擊了英國海上運輸船隊,使英國運輸船損失慘重,影響了英國繼續抵抗德國法西斯的力量,英國急需護航力量來保護海上生命線。
Thumbnail
海天號防護巡洋艦是清朝末期訂購的一艘防護巡洋艦,為海天級防護巡洋艦(或稱海圻級)首艦。本艦為清朝在甲午戰爭後重建海軍時期擁有的大型軍艦之一,然並未來得及發揮太多作用,便在日俄戰爭之初觸礁沉沒,本艦艦名在西方著作中多按當時的拼音寫作Hai Tien。
Thumbnail
華甲(韋氏拼音:Hwa Chia)號水上飛機母艦是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第二艘水上飛機母艦,前身是奧匈帝國的商船中國號,二戰時被變為日本運輸艦「榆林丸」,原為奧匈帝國的商船「中國號」(China),一戰爆發時遠東航線上的奧匈商船前往上海避難,但在1917年3月就被國民政府接管。
Thumbnail
此篇為出現在歷史中的真實船艦目錄,可以點擊連結直接查看相關船艦的歷史資料。
Thumbnail
1937到1938年間提出的一款大型遠洋驅逐艦設計方案,配備3座雙聯裝150mm主砲,一座88mm雙聯裝高射砲和2座五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舷側裝備輕型裝甲,滿載排水量接近5000噸。本級配備了極具特色的動力系統:同時搭載巡航用柴油機和高壓蒸汽渦輪機,和萊比錫號和紐倫堡號輕型巡洋艦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