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奇點時代:3個問題引導研究生如何理解科技的真正價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y Kurzweil對奇點的願景,讓我們意識到科技正快速融入人類生活,甚至有朝一日將改變我們的智力與認知方式。

作為研究生,如何理解並應用這樣的科技趨勢到自己的學術生活中?

以下三個問題能幫助你在研究中重新思考科技的角色,讓你的研究更具應用價值。


1. 這項技術如何增強我的研究能力?

Kurzweil指出,科技的本質在於增強人類的智力與能力,這對研究生尤為重要。

問問自己,目前使用的工具(例如統計軟體、AI輔助寫作工具等)是否讓自己更有效率地分析數據或完成論文?

試著定期檢視自己所使用的技術,並尋找能進一步提升研究效率的工具,這樣不僅能節省時間,也能讓你專注於更具創造性的部分。


2. 這項技術能幫助我解決什麼研究問題?

人類歷史上,工具的發展總是為了解決具體問題。

因此,當面對新的科技趨勢時,最重要的不是「這項技術有多先進」,而是「它能幫我解決什麼問題」。

試著列出你的研究中遇到的挑戰,並思考是否有適當的技術可以輔助,例如AI在數據分析中的應用、計算模型的優化等。這樣的思維能讓你更具實際地運用科技來解決難題。


3. 這項技術如何啟發我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科技的快速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探索未知領域的機會。

試想一下,當奈米技術、AI與人腦結合成為現實時,這些新技術如何改變你的研究領域?這會引發哪些新的研究問題?

試著用「這能幫助我做到什麼」的思維,去想像未來可能的場景,並以此發掘新的研究課題,甚至可以在研究計劃中預先考慮未來技術的影響,讓你的學術研究更具前瞻性。


透過這三個問題,你不僅能更全面地理解科技趨勢,也能更有策略性地利用科技增強自身的研究能力。

奇點時代的來臨會讓研究生活變得更具挑戰性,但也充滿了新的可能性。你會怎樣應對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呢?一起來討論你的看法吧!

raw-image


398會員
1.4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Ray Kurzweil預測的「奇點」將在2045年來臨,屆時人類將與人工智慧更深層地融合。 作為一名研究者,面對這樣的未來預測,如何提前做好準備,以便在變革來臨時把握先機? 以下三個啟發能幫助你在研究日常中更靈活地應對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 1. 把握科技趨勢,為研究注入未來視野
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學術路上,往往容易忽視自己的研究能否真正對社會產生價值。 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如何從「精實創業」的四大支柱中獲取靈感,以提升研究的效益與影響力。 透過以下三個步驟,你將能更有效地管理時間、增強創意並快速驗證研究成果。 1. 精實生產:精簡研究流程,減少浪費
「財富積累與你的收入或投資會報率關係不大,而與你的儲蓄率關係很大。」 「財富是對收入扣除開支後,剩下的部分進行積累的結果。」 「財富的價值與個人需求有關。」 「收入超過一定水平後,你的物質需求由慾望決定。」 「對時間的靈活掌控,是你的無形財富。」 「有存款,你可以選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和「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只是收集和整理現有的資料,頂多算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非真正的研究。簡單來說,課程報告就像是拼拼湊湊的讀書心得,寫得再多再深也只是整理別人的成果。可專題研究是要「產生新的知識」,自己發現一些沒人知道的東西才叫研究!每次看到學生
1. 幻想掛名論文等於學術生涯成功 很多學術工人認為只要持續掛名大量論文,未來就能累積聲望和學術地位,彷彿一種「被動收入」模式。這類學術工人通常把「論文產出數量」當成成果的指標,卻忽略了論文的質量和實際影響力才是真正的關鍵。這樣埋頭砌牆的方式,可能只是滿足於年年更新的論文清單,卻並未
如果你是一位碩博士在學學生,經常面臨大量文獻、資料和研究筆記的整理需求,這篇文章將為你帶來有效的系統化方法。 這套方法不僅可以幫助你更有條理地管理資料,還能協助你在研究寫作上更加得心應手。 以下是如何從單純的資料收集進階到具有多層次、多維度的研究資料庫的3個關鍵階段。 - **階段1
Ray Kurzweil預測的「奇點」將在2045年來臨,屆時人類將與人工智慧更深層地融合。 作為一名研究者,面對這樣的未來預測,如何提前做好準備,以便在變革來臨時把握先機? 以下三個啟發能幫助你在研究日常中更靈活地應對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 1. 把握科技趨勢,為研究注入未來視野
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學術路上,往往容易忽視自己的研究能否真正對社會產生價值。 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如何從「精實創業」的四大支柱中獲取靈感,以提升研究的效益與影響力。 透過以下三個步驟,你將能更有效地管理時間、增強創意並快速驗證研究成果。 1. 精實生產:精簡研究流程,減少浪費
「財富積累與你的收入或投資會報率關係不大,而與你的儲蓄率關係很大。」 「財富是對收入扣除開支後,剩下的部分進行積累的結果。」 「財富的價值與個人需求有關。」 「收入超過一定水平後,你的物質需求由慾望決定。」 「對時間的靈活掌控,是你的無形財富。」 「有存款,你可以選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和「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只是收集和整理現有的資料,頂多算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非真正的研究。簡單來說,課程報告就像是拼拼湊湊的讀書心得,寫得再多再深也只是整理別人的成果。可專題研究是要「產生新的知識」,自己發現一些沒人知道的東西才叫研究!每次看到學生
1. 幻想掛名論文等於學術生涯成功 很多學術工人認為只要持續掛名大量論文,未來就能累積聲望和學術地位,彷彿一種「被動收入」模式。這類學術工人通常把「論文產出數量」當成成果的指標,卻忽略了論文的質量和實際影響力才是真正的關鍵。這樣埋頭砌牆的方式,可能只是滿足於年年更新的論文清單,卻並未
如果你是一位碩博士在學學生,經常面臨大量文獻、資料和研究筆記的整理需求,這篇文章將為你帶來有效的系統化方法。 這套方法不僅可以幫助你更有條理地管理資料,還能協助你在研究寫作上更加得心應手。 以下是如何從單純的資料收集進階到具有多層次、多維度的研究資料庫的3個關鍵階段。 - **階段1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1. 只專注於研究技術,忽視科學家的全方位技能: - 這類學生往往只關注實驗和研究,對於技術層面的深入探討有極大的熱情。然而,他們忽略了科學家日常工作中的其他重要部分,例如組織管理、人員招聘、研究方向的選擇和實驗室的運營。這些技能對於成為一名全面的科學家至關重要。如果只具備技術能力,將來在科
在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的一次會面中,有學生詢問:「你們會收怎麼樣的學生當博士生?」這個問題引發了我許多思考。綜合當時的回答,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尋找的是擁有自己意見且有技術底氣的學生。 ▋自己意見與技術底氣 擁有自己意見且具備技術底氣的學生在現今的學術界中並不多見。這類學生不僅能夠獨立思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2024年6月25日, 來自Boston我指導的學生Thomas拜訪UCLA, 在MeloMelo的店內,問了我關於選擇論文題目, 有沒有什麼心態是需要注意的。 我當時的答案是:「選擇你所處的時代才有條件能探索的問題」。 當你開始有研究的經驗, 你就會發現,研究能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1. 只專注於研究技術,忽視科學家的全方位技能: - 這類學生往往只關注實驗和研究,對於技術層面的深入探討有極大的熱情。然而,他們忽略了科學家日常工作中的其他重要部分,例如組織管理、人員招聘、研究方向的選擇和實驗室的運營。這些技能對於成為一名全面的科學家至關重要。如果只具備技術能力,將來在科
在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的一次會面中,有學生詢問:「你們會收怎麼樣的學生當博士生?」這個問題引發了我許多思考。綜合當時的回答,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尋找的是擁有自己意見且有技術底氣的學生。 ▋自己意見與技術底氣 擁有自己意見且具備技術底氣的學生在現今的學術界中並不多見。這類學生不僅能夠獨立思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2024年6月25日, 來自Boston我指導的學生Thomas拜訪UCLA, 在MeloMelo的店內,問了我關於選擇論文題目, 有沒有什麼心態是需要注意的。 我當時的答案是:「選擇你所處的時代才有條件能探索的問題」。 當你開始有研究的經驗, 你就會發現,研究能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