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人工智慧(AI)蓬勃發展,讓一間擁有 139 年歷史、默默無聞的日本公司成為股市明星。
彭博社報導,為資料中心生產電線佈線的藤倉有限公司(Fujikura Ltd.)是日經 225 股價平均指數中表現最好的公司,今年漲幅超過 400%。該公司將於今日(11/25)加入 MSCI 全球標準指數,成為唯一來自日本的新增指數,其他八間日本公司將被剔除。
彭博社分析,建置 AI 所需的資料中心、電力供應與通訊網路,至少需要 1 兆美元支出,該產業快速成長連藤倉自己都感到驚訝。該公司財務長 Kazuhito Iijima 表示,從 2022 年開始,資料中心需求開始暴漲,當時還不太了解緣由,今年就相當明白一切都與 AI 有關。
藤倉專門生產光纖電纜,產品直徑為業界最小,可在狹窄空間內使用,不需要額外的穿隧(Tunneling)技術,其最大客戶包括蘋果。
藤倉的歷史可追溯至 1885 年,當時創辦人藤倉善八(Zenpachi Fujikura)開始製造以絲和棉絕緣的電線。之後隨著日本工業化持續成長,為汽車工業、公用事業和日本子彈列車提供電纜。
藤倉近期將今年財年營業收入財測提高 17%,達到 1,040 億日圓。該公司超過 70% 營收來自海外,其中約 38% 來自美國,當美國前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如何避免最大市場的關稅威脅,是該公司面臨的挑戰之一。
藤倉也表示,已經在美國建立符合 BABA 標準的超高密度光纜生產基地,即使出現不利於進口材料的問題,也將保護其業務。
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預測,到 2030 年,全球資料中心容量將以平均每年 33% 速度成長。日本輝立證券研究部主管 Kazuhiro Sasaki 認為,這個領域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隨著系統規模變大,資料量增加,應該會持續成長。
今年漲超過 400%!AI 熱潮推 139 年老字號電纜公司,成日本熱門股
世界 12 強棒球賽台灣隊昨天以 4 比 0 擊敗日本奪冠,資安大廠趨勢科技(Trend Micro)賽後宣布,為慶祝這個歷史時刻,今天台灣員工全體放「世界冠軍慶祝假」一天。
趨勢科技員工向中央社記者表示,昨晚約11時左右收到人資部門寄來的信件,第一時間以為是網路釣魚詐騙或公司的資安測試,後來在公司群組查證後發現是真的,相當開心,從來沒有放過這種假。
趨勢科技在Facebook官方帳號發文表示,中華隊在世界棒球12強賽拿下世界冠軍,以4比0完封日本隊,「這場勝利不僅是一場體育比賽的完美詮釋,更是一份來自中華隊的驕傲,讓台灣人再次凝聚、心手相連。」
趨勢科技指出,這是國家棒球史上的又一大里程碑,更是舉國歡騰、萬眾感動的歷史性時刻;為慶祝這台灣歷史上的一刻,趨勢科技執行長決定台灣趨勢人11月25日全體放假。
美國準總統川普明年重返白宮,外界開始擔憂主張孤立主義的川普,會不會像他第一任期時,退出國際或區域性組織,反而讓中國趁機坐大。不過學者專家認為,川普主張的「美國優先」並不等於孤立主義,至於是否退出哪個國際組織,完全取決於「美國利益」。
時間回到2017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川普一口氣,一年內推動美國退出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聯合國巴黎氣候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個國際組織,不僅如此,隔年2018又繼續退出獲聯合國批准的伊朗和美、英、法、中等六國簽定核問題全面協議,以及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並宣佈啟動退出萬國郵政聯盟,甚至2020年COVID-19期間退出世界衛生組織。
因此明年回鍋,重返白宮執政的川普,早就被貼上「孤立主義」標籤,讓外界擔憂,他是否會和第一任期一樣,持續退出國際或區域性組織,讓中國有機會坐大?學者專家有不同意見。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一逵就認為,孤立主義是美國全面退回國土範圍,但重返白宮的川普,核心主張是「美國優先」,不等於孤立主義,也就是美國是否退出或加入哪個國際組織,主要還是取決於「美國利益」。
「孤立主義不等於美國優先,美國優先是今天加入國際組織符合美國優先與美國利益,Why not一定加入,但若在這國際組織,美國利益受損,就可能退出,所以美國優先跟孤立主義政策是兩件事。」
儘管如此,仍有多國際組織被點名,可能川普回鍋後遭大開殺戒,美國不但可能再度退出拜登執政時期重返的國際組織,就連聯合國、世貿組織與APEC都可能面臨檢討。
但國防安全研究院執行長李文忠接受央廣專訪時就分析,川普是標準的商人,付多少錢,就有要多少影響力,雖然他不認為川普真的想退出聯合國,但如果美國最後在聯合國勢力發展不如盤算,退出聯合國也會成為不得已選擇。
李文忠說:「聯合國我出最多錢,我出力也最多,可很多國家聽中共的,聽俄羅斯的,主要是中共,老子就不幹了。美國態度是我付出多少,就應該有多大影響力,而不是兩者不成比例。沒落的幫派為了維持老大地位,利益都小弟分走,我只有虛名,川普就不幹了。川普態度就是我不幹了。」
楊一逵和李文忠看法一樣,以北約和台灣為例,也不認為川普會退出北約,因川普只希望北約成員多付軍費,這些成員也都有增加軍費,至於台灣也一樣,但受限制度問題,許多事很難一步到位,現在只是時間問題。
楊一逵說:「我覺得美國不會退出北約,因不符合美國利益,歐洲國家已在擴張軍備,國防支出也有增加,現階段是需要時間,對台灣也一樣,想要增加軍費,想要強化國防,有意圖,但因是民主國家,不可能一步到位,還需要時間。」
楊一逵說,川普主張美國優先,任何決定都取決於美國利益,如果美國能在國際組織獲利,自然會加入,反之就退出。美國就極有可能再度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因川普主張增加石化燃料,重振美國工業,但巴黎氣候協定卻嚴格限制碳排,有可能大傷美國競爭力,甚至損失270萬工作,故巴黎氣候協定還是川普的眼中釘。
從軍事到經濟,川普從頭到尾就是主打美國優先,讓美國再次偉大,楊一逵認為,川普政府重心應還是會放在印太,因這區域和中國競爭,絕對是美國首要挑戰和核心利益,由此觀之,美國自然不會給中國任何見縫插針、趁機坐大的機會。
分布於印度洋與太平洋淺水域的雞心蛤(Corculum cardissa)讓人一眼就留下深刻印象的莫過於心形狀的奇特外型。如今科學家進一步發現,它們還擁有十分特殊的內在結構,其導光方式就和電信公司透過光纖提供高速連網的原理非常相似。
研究人員於 11 月 19 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了相關研究報告。這是目前生物體存在光纖束的首次發現,報告中闡述了雞心蛤如何利用陽光滋養生活在牠們體內的共生藻類,同時保護藻類免受有害紫外線的侵害。做為回報,這些藻類為蛤蜊提供糖分及其他必需營養素。
研究人員在報告中特別強調道,這一發現突顯了與人類技術獨創性相媲美的進化適應,同時為未來發展仿生光學系統(bioinspired optical system)提供了潛在可能性的洞見。
最令研究人員感到奇特的是,雞心蛤的貝殼表面布滿了許多「窗口」,它們是可讓光線穿透的微小透明結構。一種碳酸鈣的結晶形式,亦即霰石(aragonite)的特殊性質造就了這種獨特的結構。霰石晶體排列成微米級管狀結構,功能如同光纖電纜,能夠極為精準地引導光線,同時過濾掉可能傷害共生藻類或蛤蜊自身脆弱組織的有害紫外線。
芝加哥大學的進化生物物理學家 Dakota McCoy 與其同事進行顯微鏡實驗發現,貝殼向陽的一面能讓超過兩倍於有害 DNA 破壞性紫外線的有益光線穿透,這些光對光合作用特別有幫助。
McCoy 指出,這種濾光能力可能有助於降低白化的風險。白化是一種會對珊瑚和蛤蜊造成影響的致命現象,目前正因氣候變遷而加劇。
電腦模擬進一步證明,這些類光纖結構的排列是一種進化上的權衡,精細調整了貝殼外殼機械強度與其有效透光能力之間的平衡。
McCoy 和其他研究人員如今設想利用霰石屬性或其精密的晶格結構,開發出具備卓越光學效能的新材料,這有望徹底改變無線通訊技術和先進測量工具。他們希望複製的一項特性是,霰石無需反射塗層就能導光的能力。目前,電信光纖需要反射塗層來限制光信號的傳輸,而霰石則天然具有光學束縛的特性。
該研究將揭開最令人期待的可能性,亦即透過模仿雞心蛤中發現的光纖束結構,未來有望開發出增強光收集能力的通訊系統,帶來無與倫比的光傳輸能力。
科學新發現:雞心蛤身負天然光纖結構,有助未來仿生光學與無線通訊新發展
在全球運動品牌領域,Nike 是毋庸置疑的領導者,即便疫情期間,Nike 掌握 DTC(Direct to Consumer,直營模式),成功度過對零售品牌來說極為難熬的大居家期間。但疫情後,Nike 卻沒有因直營模式呈指數級躍進,即便營收不斷增長,淨利潤卻止步不前。
許多人都將問題歸咎疫情前走馬上任的執行長約翰‧杜納霍(John Donahoe),認為他執行 DTC 政策導致零售商不再支持 Nike,10 月 14 日 Nike 宣布高層人士更換,約翰·杜納霍黯然下台,在 Nike 工作 30 年的埃利奧特·希爾(Elliot Hill)接任。這異動揭示 Nike 重新檢視數位轉型與直營模式策略。但追根究柢,真正問題不僅 DTC 策略失誤,更是 Nike 忽視產品創新基因與市場策略盲目轉向。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11/22145258/nikeandsandp.jpg
▲ Nike 跟不上標普 500 的成長。(Source:finimize)
杜納霍上任前,Nike 就曾 2017 年宣布推動 DTC 銷售,主要是 Nike 認為要持續增長的動力,就是要減少經銷商抽成、直接提高利潤率,同時自有電商、應用程式、會員資料等各類產品將會強化品牌與用戶的連結,除了如前所述能提高利潤率,也能快速掌握消費者需求、促進產品創新。
2020 年全球疫情使線上購物和數位互動成為主要消費方式,Nike 的 DTC 策略此時展現強大優勢。杜納霍上任後推動 Nike 數位轉型,除了收購 Invertex(用於 Nike Git)、Celect(人工智慧大數據),2021 年也收購虛擬時尚新創 RTFKT Studio、快速切入區塊鏈與 NFT 市場,並打算持續布局元宇宙。當然數位化、電商化是 DCT 戰略的重要一環,但就像曇花一現的 NFT 市場,趨勢快速變化最終導致弊端浮現。
杜納霍 2020 年上任後迅速推動 DTC,大幅減少與傳統經銷商合作。普遍 DCT 戰略構想,大規模數位化的有平台:跑步規劃、健身、電商平台、特殊鞋款銷售自有平台等,理論上運動、資訊、購買等整體生態鏈戰略,能讓 NIke 建立護城河,直接提升用戶資料價值。這點 Nike 沒有做錯,但問題是執行 DTC 同時,卻刻意疏遠經銷商,讓經銷商與 Nike 間的矛盾越來越嚴重。
2020 年開始,Nike 與多家北美零售商合作越來越少,首先杜納霍取消傳統訂貨會,經銷商必須改由 Nike 線上平台選貨,表面上降低 Nike 舉辦實體活動的成本,但經銷商也沒辦法理解 Nike 產品設計理念,向消費者推廣產品。同時 Nike 也實施嚴格供貨限制,僅提供有限熱門產品,同時降低價格彈性,導致經銷商靈活性下降,無法用促銷處理庫存,對經銷商極為致命。Foot Locker、Belk、DSW、Big 5 等都頗為不滿,Foot Locker 甚至與 Nike 合作超過 50 年,Nike 占產品銷售額 75%,但比例逐步降至 2022 年 60%,許多經銷商撤下 Nike 專門展示區,改露出其他競爭品牌。
即便短期提升 Nike 利潤率,但產品鋪貨廣度不足、消費者選購靈活性不夠,對零售產品極為致命。即便全球最強產品製造商,蘋果也握有極強大的自有電商、自有店面,甚至蘋果對銷商的要求也極為嚴苛、折數很低,卻從未降低供應商影響力,仍授權經銷商、零售商販售產品,蘋果只是用嚴格規矩與教育訓練,確保經銷商體驗與直營店一樣。蘋果很清楚一件事,不管多大的公司,都不可能把直營店鋪天蓋地到全球各角落,所以確保消費者有多樣化選擇,對蘋果最有利。
許多人分析時把 DTC 失誤歸咎於杜納霍,但 DTC 一直是 Nike 理想模式──因 2017 年就提出,Nike 只是找上有貝恩顧問、PayPal、ServiceNow 等網路公司管理經驗的杜納霍完成數位轉型,但董事會忽略了一個基本問題:消費品公司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賣」,而是「賣什麼」。
網路公司出身的杜納霍根本不懂產品,領導 Nike 時問題不僅通路策略,也是 Nike 史上最不「創新」的時期。杜納霍領導下,Nike 銷售主要依賴經典鞋款復刻:如 AJ 1、Air Force 1 等,研發歷史甚至可追溯到 40 年前。儘管銷售經典款式幫助 Nike 度過困境,但過度復刻和大量生產使這些產品失去潮流感與稀有度,成為大眾化的普通商品。
很多分析認為,杜納霍的錯誤不在發展 DTC,而是過分剝奪經銷商利益、又忽略產品創新重要性。即便是做鞋起家的消費品牌,Nike 核心競爭力就是不斷推出創新產品,如加入氣墊的 Air Max 系列、精密編織鞋面提高透氣性且讓運動鞋輕量化的 Flyknit 等,Nike 的運動鞋技術創新是它得以領先市場的重要基石。杜納霍對產品創新力顯然有極大理解錯誤,甚至公開場合念錯 Nike 跑鞋的核心技術名稱,這一定程度反映 Nike 越來越不重視產品研發。
Nike 一向以「創新」為品牌核心價值,消費品牌的巔峰是建立在如何催動消費者的情感價值,讓消費者認同產品用起來很「酷」、很「潮」,這內心因素就是消費品提高獲利、產品價格提高的重要因素,不管精品、蘋果等產品銷售策略皆採用類似策略。
Nike 以往如此:1988 年「Just Do it」廣告,還有 1997 年讓麥可喬登說出失敗經歷的「Michael Jordan: Failure」、為 2010 年南非奧運打造的「Write the Future」廣告、2020 年螢幕分割形式「You can’t Stop us」,這些廣告都以當時情境塑造打動人心的場景,為人津津樂道。相比這幾年 Nike 廣告策略也被批乏善可陳,難引起消費者共鳴。部分原因可能是 Nike 嘗試將大量廣告預算轉向數位廣告,試圖用自動化點擊網路廣告賺取流量、吸引消費者。但身為運動品牌翹楚,偏網路廣告點擊的行銷策略,看來就像還在爭取市占率、力爭上游的新品牌。
自動化廣告本身就如吸引消費者的點擊機器毫無情感,對 Nike 市場領跑者而言,情感訴求、建立與消費者的深層聯繫更為重要。缺乏情感連結的數位行銷,對 Nike 是有效但無法有長遠效應的策略。
Nike 這幾年發現利潤率越來越低,也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故讓杜納霍離職,由 Nike 工作 30 多年、原本執行長接班人選埃利奧特·希爾(Elliot Hill)回鍋 CEO,並重新請回多名退休高層。一系列人事變動外界解讀為 Nike 重整旗鼓、重回以產品創新和通路擴張為核心的經營策略。杜納霍離開前,請回任內退休的老臣湯姆·佩迪(Tom Peddie),佩迪在 Nike 多年也專注經銷商、供應鏈層面,並恢復取消的經銷商訂貨會。
Nike DTC 策略並非完全失敗,而是執行時忽視與經銷商合作,導致品牌靈活性下降。DTC 的核心是透過自有管道直接與消費者互動,提高利潤率並掌握用戶數據,但經銷商品牌擴展和產品推廣作用同樣不可忽視。特別是中國市場,滔博、勝道、銳力等中國經銷商,都對 Nike 中國市場策略發揮重要作用,中國這種競爭激烈市場,完全靠自有平台與通路,就很有可能面臨市場占比下降風險。
基於 Nike 基礎極為扎實,即便純利增長差勁,但全球營業額仍狠甩競爭對手 Adidas 與 Puma 好幾條街,讓 Nike 還有空間審視這幾年的問題再調整、策略重新聚焦產品創新與情感連結。DTC 說到底畢竟只是銷售手法,但全球市場如此廣大、競爭如此激烈。以遊戲市場舉例,即便 SONY 或微軟握有許多第一方開發遊戲大廠,也沒人真正一統或獨占市場。
DTC 模式並未死亡,但需要更靈活和包容策略適應不同市場需求。Nike 需在產品創新、品牌故事及經銷商合作間找到新平衡,才能在將來保持領導地位。之後挑戰在如何保持數位化優勢,又不喪失傳統經銷管道的價值,將決定 Nike 幾年內表現和成敗。
全球企業 2024 年投資 AI 達巔峰,Slack 最新《Workforce Index》報告,高達 99% 企業領導人計畫今年投入 AI,97% 高階主管認為這是企業當務之急,但員工層面採用與熱度卻明顯下降。
從數據看,今年 3 月起美國員工的 AI 興奮度下降 9%,法國甚至下降 12%。不僅如此,全球 AI 採用率僅微幅成長,如美國從 32% 只增至 33%。Slack 報告指出,這現象反映員工對 AI 工具的態度從最初熱切期待轉為更理性觀察,部分工作者甚至猶豫不確定。
為何員工不願用 AI?48% 受訪員工坦言,不願讓主管知道自己用 AI,理由含害怕視為「作弊」(47%)、能力不足(46%)或懶惰(46%) 。Slack 工作力實驗室主管克里斯蒂娜·詹澤爾(Christina Janzer)指出,AI 應用不僅技術問題,更是職場文化問題:用 AI 視為「偷懶」或「不專業」,導致員工不敢公開用。
不同世代對 AI 的態度也有差異明顯。Z 世代和千禧世代普遍更願意嘗試 AI 工具,並傾向用 AI 取代同事或朋友建議。81% 的 AI 使用者表示,完成重要工作時會優先尋求 AI 協助,而非同事或朋友。這也引起可能減弱職場社交連結的問題,尤其 Z 世代用 AI 比例較其他世代高。
利用 AI 工具初衷是減少繁瑣行政工作,但其實許多員工認為 AI 節省時間是拿去做更多「忙碌的工作」。如被問如何分配 AI 節省的時間時,多數員工表示,希望學習或非工作活動,但主管卻傾向叫員工投入核心專案,甚至做額外工作。
這種時間再分配的不對等,都引發員工擔憂工作量增加。《Resume Now》調查顯示,一年來 81% 高層增加工作要求,多數員工認為 AI 可能導致更大壓力。這種擔憂在 Z 世代尤為明顯,高達 87% 的 Z 世代受訪者擔心 AI 可能引發「倦怠」。
面對 AI 熱潮職場降溫,企業該如何應對?Slack 報告建議三方面:允許(Permission)、教育(Education)和培訓(Training)。首先,明確告知員工 AI 使用範圍和規則,減少心理負擔。其次,增加 AI 技能培訓,如 Slack 提倡「AI 微學習」,每天僅需 10 分鐘即可顯著提升員工對 AI 工具的熟悉度。
此外,企業需重新定義生產力觀念。與其要求員工「做更多」,不如專注提升工作品質,如用 AI 支援創意或創新專案,而不僅限行政。領導者也可舉辦 AI 團隊活動,促進員工交流與創意,如建立 AI 專用討論管道或每週分享 AI 案例。
AI 技術無疑使企業增加前所未有的潛力,但如果缺乏關照員工需求與感受,AI 應用發展可能受阻。專家指出,將來企業不僅要提供工具,還需創造讓員工舒適且受支持的環境。包含讓 AI 成為促進人際互動與創造力的橋梁,而非職場壓力來源。
Z 世代與千禧世代可能成為 AI 應用的主要推動力,但過程需平衡技術與人際關係。對企業而言,推動 AI 同時,也需加強員工培訓與心理輔導。
Slack 報告:主管對 AI 工具野心勃勃,員工熱度卻下降!為什麼?
近期,美國科技業最被關注的企業之一,就是與輝達(Nvidia)合作關係深厚、曾被華爾街視為 AI 寵兒的美超微(Supermicro),短短一個月裡,該公司的股價竟曾在一個交易日內大跌超過三成,在 11 月 18 日盤後,又大漲近 40%。
這暴起暴落的股價走勢,一切得從「財報」談起。
時間回到10月30日,美超微在宣布延遲提交2024財年年報(10-K)約兩個月後,公告原本負責審計簽證、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Ernst & Young)辭任的消息。當日,其股價便應聲下跌逾32%。
當時,市場一片譁然。深怕美超微將「再度」因交不出財報而陷入下市困境。
為什麼說再度呢?因為2015年8月,它就曾推遲提交年報,爾後順利在15日的寬限期內補交;然而,2017年同樣的惡夢重演,最終卻導致該公司在隔年8月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勒令從那斯達克下市。
這次,在該公司提交「恢復合規計畫」大限:11月16日前夕,《華爾街日報》更以「有人瘋狂到敢審計美超微嗎?」為題報導,直指實務上困難重重。
不過,時序來到11月18日,這個因原截止期限適逢週末而順延的首個交易日。美超微竟出乎眾人意料的找到願意為它簽證的會計師,讓被退市的風險大幅降低。
當天,公司宣布委任世界第五大會計師事務所BDO集團旗下的BDO USA做為獨立簽證會計師,並表示已向那斯達克提交合規計畫,申請延長財報遞交時間。消息一出,激勵其股價在盤後大漲了近40%。
「這是讓我們的財報保持最新狀態重要的下一步,我們正在緊迫的努力實現這個目標」,出身嘉義的美超微創辦人兼執行長梁見後表示。
▲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曾多次替梁見後站台,美超微爆出財報問題後,許多人關心這是否會影響兩間公司的合作。
不過,危機並未解除。接著,就看那斯達克是否接受美超微提出的計畫,並准許申報期限推延至明年2月,若肯,這場財報危機才可能畫上休止符。
若不肯,它將面臨罰款、停牌或下市的處罰。一旦被那斯達克摘牌,美超微股票雖仍可進行場外交易,但流動性將大幅降低;它也須重新與銀行等債權人協商貸款條款,還可能面臨可轉債投資人要求公司提前回購的資金壓力。
此外,若因為下市而被踢出標普500指數,指數型基金將被迫拋售其股票,進一步加劇股價下行壓力。而許多小股東也正在集結準備發起集體訴訟,以追討因美超微延遲財報而蒙受的投資損失。這些問題將對公司商譽構成更大威脅。
也就是說,儘管找不到會計師的炸彈已拆,但美超微贏回投資人信心之路才剛剛開始。
早在7月,安永就對美超微的內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透明度表達擔憂,並在辭職信中表示:「近期獲悉的資訊導致我們無法再信任管理層和審計委員會的陳述,並拒絕繼續與管理層編製的財報產生關聯,且認定我們無法在符合相關法律或專業義務的前提下提供審計服務。」
8月底,知名做空機構興登堡研究(Hindenburg Research)發布針對美超微的賣空報告,內文指出它涉及明顯的會計紅旗、未披露的關係人交易證據、制裁與出口禁令上的違規行為,與客戶流失等一系列問題。
安卓樂(Andra Global)資本董事長、台大管理學院兼任教授林家振表示,增加獨立董事、聘請具公信力的專業人士進入審計委員會,或承諾對管理層進行必要調整,都是美超微慢慢重建投資人信心的方式之一。
不過,相比於資本市場喧囂,產業客戶與供應鏈的反應相對淡定。
專門研究算力產業的IDC研究副總裁斯托拉斯基(Kuba Stolarski)直言,客戶可能不會像投資人那麼關心財報問題,「我認為,要讓客戶遠離美超微,需要的不僅是對會計實踐的指控和調查。」
他指出,該公司最大的優勢在於以工程為核心的產品組合方法,這使其幾乎總能率先推出新產品與解決方案。美超微稱這種方法為「Building Block Solutions(模組化系統)」,簡單來說,就像玩樂高積木一樣,透過模組組合來縮短開發時間,靈活滿足客戶的客製化需求。
「財報有問題,但機器沒問題啊!」一位品牌伺服器廠的業內人士直言,伺服器供應商的更換牽一髮動全身。「頭已經洗下去了,你怎麼換?服務做越大的企業越難更換供應商。你看LINE一傳不出去,有多少用戶會哇哇叫?」
對此,一位電子五哥的產線主管以手機換機做比喻:「這就像從iPhone換到三星,但你的照片和文件都在iCloud上。你得先下載到電腦或雲端,然後再傳到新手機,中間可能還遇到記憶體不足的問題。伺服器更麻煩──遷移過程中服務不能中斷,還得擔心資料遺失,所以通常需要多重備份。」
不同於其他伺服器代工廠,如廣達、鴻海、緯創和英業達等,僅直接接洽雲端供應商等級的大客戶,並替戴爾或HPE等品牌廠代工。美超微在品牌與ODM模式間兩棲,因為直接面對企業級客戶,向其提供維運更新和升級服務,也讓客戶更難快速與它切割。
簡言之,伺服器轉單不易,若不得已要轉,也會從尚在規畫階段或剛起步的新資料中心開始,例如,市場盛傳從美超微轉單緯穎的馬來西亞客戶楊忠禮集團(YTL),今年3月才宣布與輝達合作部署超級電腦,就屬於較能無痛喊卡的例子。
「目前只能說,短期要轉單不容易也不明顯」,一位市場研究機構資深分析師說,「後續看財報情況如何,若持續不太樂觀,的確明年會有逐漸轉單風險。」
美超微在台灣的供應鏈夥伴則低調回憶,2018年起的下市期間,美超微下的貨照出,錢也都有準時收回來,因此不特別擔心。「但若會計師不敢簽名的原因,是涉及中國與俄羅斯問題,那就另當別論。」一位在液冷零組件供應商中擔任顧問的產業人士說。
今年4月路透就曾報導,中國科研機構通過包括戴爾、美超微在內的三家供應商,獲得了輝達受管制的晶片,但尚無法確認這些晶片是在美國出口禁令之前還是之後取得。
林家振表示,違反出口禁令可能帶來刑事責任,還可能導致公司被吊銷出口執照,甚至引發美國盟邦聯手抵制該企業的產品。而影響裁罰結果的核心問題是:公司是否知情並盡到「善良管理人責任」。
「不過,現在最怕的是,(先前)會計師不敢簽字的原因,是物流和金流對不上。」一位產業人士表示。
為什麼物流跟金流會對不起來呢?這跟現在AI伺服器市場,堪稱「混亂」的市況有關。
在這個「算力即國力」的時代,AI伺服器變得炙手可熱,買家「瘋搶」情況,宛如三年前的半導體市場。現在的AI伺服器,不僅買家為搶貨、重複下單;經銷商們之間為了搶訂單,不只比誰出貨速度更快,更不惜削價搶單。
而至少擁有六百家授權合作夥伴的美超微,也難以躲過這場混亂。
其中,最嚴重、進而影響財報的混亂,就是由許多的「棄單」產生。
買家放棄訂單的理由,又可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一家買家同時向多家經銷商下單後,最後卻沒有向所有經銷商都拿貨,而是寧可直接對部分業者放棄訂金,理由可能是,下單後發現別家報價更便宜,或交貨速度更快。
第二種情況,是這些背後的買主,被懷疑來自受美國出口管制禁令的國家,他們原本想透過他國的境外實體向經銷商下單並交貨,而且也實際付了錢,卻因被多層監管圍堵,最後拿不到貨,而選擇不付尾款。
上述兩種情境,第一種會讓許多經銷商收到訂金,也向美超微要到貨了,但因為買方棄單,使得沒有尾款可以付給美超微,第二種更升級讓許多交易中開始出現難以解釋,例如付款公司所在國、與產品實際所在國,無法對應的情況。
「遞延出貨、應收帳款收不回來,這些四大事務所的會計師都可以理解,因為客人本來就可能要求晚點出貨;最怕的是……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出口流向的買家是合法的。」前述產業人士說。
對此,美超微則告訴《商周》,公司完全遵守美國出口管制要求,若發現有第三方在未取得必要許可下進行出口或再出口,必會展開調查。
但這些問題,只能等待擁有調查權的機構出手,才能知曉答案。
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則在社群媒體上,從地緣政治角度分析。他認為萬一美超微未來真的遇到存亡危機時,美國政府也不願意看到這些人才跳槽到中國企業,或被中國公司購併,「若我的分析正確,我們可能會見證美超微執行團隊或董事會的重大改組。或是如AMD收購(伺服器製造商)T Systems一樣的例子。」
「美國一定會想要維持美國供應鏈的存在」,林家振也提出同樣看法。
選擇在最昂貴的矽谷創業,除了能更貼近客戶與掌握市場脈動,美國製造可能在關鍵時刻拉公司一把。假設如業界推論,美超微這波癥結點在於踩到政治紅線,那麼解鈴還需繫鈴人,這家公司的命運,最終還是掌握在美國政府手裡。
馬斯克成立的腦機新創公司 Neuralink 21 日宣布,獲加拿大政府許可,將在當地招募自願者進行 N1 腦機晶片的人體臨床實驗。
根據統計,美國約有 18 萬人為先天腦性麻痺患者,此外每年約有 1 萬 8 千人因為脊椎損傷而癱瘓,因此為了改善這些病患的生活品質,Neuralink 專注開發腦機晶片 N1,讓使用者可直接透過腦波控制身邊的電腦和機械裝置。
Neuralink 在 2023 年取得美國 FDA 批准進行人體實驗,並在 2024 年 1 月進行了首起 N1 移植手術,參與實驗者為 29 歲的諾蘭艾爾柏(Noland Arbaugh),因為潛水意外造成脊椎受傷而癱瘓,手術結果相當順利,雖然 5 月期間傳出腦內晶片電路有部分脫落問題,但整體而言晶片運作正常。
第二例 Alex 同樣也是因潛水意外造成癱瘓,在今年 8 月完成手術後狀況也相當良好,可以透過 N1 晶片玩 CS,目前也尚未傳出不良狀況。
在美國成功的兩例移植後,Neuralink 昨日宣布踏出美國,並已獲得加拿大政府許可,將在該國招募自願者進行 N1 晶片移植的人體臨床實驗。
雖然今年 8 月馬斯克曾宣布該公司另一項重要研究 Blindsight 也取得重要突破,讓失明的猴子成功取得視覺能力,但 Neuralink 表示在加拿大的首次人體實驗,還是會以 N1 晶片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