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是臺灣冬季影響最大的天氣事件
它所帶來的低溫、強風、冰雪,無不為人民的生活、農漁養殖業帶來很大的影響
為了能夠簡明描述冷空氣這個系統的強度,臺灣的氣象局會以"臺北"測站的低溫將冷空氣分成四個等級
其中,當臺北測站氣溫低於10度,我們就會稱這波冷空氣為『寒流』
就防災角度來說所定義的門檻通常都是絕對的
例如虱目魚的寒害,通常會和低溫低於"10度"的時間長短有關係
不過就人的感受而言,有時候的標準是相對的。
例如氣溫低於10度的時候,臺灣人可能已經發願要裹著棉被上班
但同時北方的戰鬥民族卻還能在冰天雪地之下從事戶外活動,甚至臥冰求鯉之類的XD
道理很簡單,因為10度的低溫在台灣其實很不常見,可是北方人早就已經習慣在零下幾十度的環境生活自然,面對"冷",這件事,行為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就人的感受上,除了絕對的門檻之外
"相對"的門檻也相當重要。
既然,臺灣氣象作業單位將寒流的定義訂定為「臺北測站氣溫低於或等於10度」
就代表臺北站出現10度或以下的低溫,是相當罕見的、對大家都有很大影響的
確實2014年到2019年冬天最低溫的統計,臺北站平均一年平均只有3-4天氣溫會低於10度
但是散落在全臺各地的氣象站,由於不同的地理、氣候條件
一年當中發生10度以下低溫的次數也會有所不同
例如馬祖站因為緯度很高,10度以下的低溫幾乎是隆冬的日常(一年約53天)
居住在當地人已經對這樣的溫度習以為常
因此使用"10度"這個"絕對標準"是無法作為各地氣候上"極端低溫事件"的門檻的
所以,這篇文章將會使用與"臺北發生10度以下低溫"相同的頻率(也就是一年約3-4天;大概2%的比例)以相對標準的概念,去算出全臺灣所有(有提供足夠資料的XD)測站相對應"寒流標準低溫"。
讓我們來看看臺灣的冬天長什麼樣子吧~
就像夏天應該是越南邊越熱一樣
冬天越南邊越暖其實也是一個迷思XD(看圖↓)
從計算結果來看,臺灣平地極端低溫的分布,並不是單純的北冷南暖
甚至臺北市市區(中正區、永和周邊)還算稍微溫暖一點的區域
沿著縱貫線往南走,經過板橋、三峽,低溫會降低一些甚至到了新竹、苗栗一帶,計算出來相對應的低溫只有6、7度,與北海岸的低溫差不多
計算結果也顯示,相對應10度以下(類似臺北站)的低溫,會一路由北往南順著內陸平原延伸到臺南高雄交界
所以出了臺北城後,要到下一個氣候上比臺北市區還暖的地方,就是高雄和屏東了XD
要南下過冬嗎?
高鐵請直接買票到最終站,謝謝XD
這個計算結果也顯示了同一個縣市當中很可能低溫的差距會相當大
舉大臺北為例,雖然臺北站和周遭的永和、大直的低溫相差不遠
可是再往天母、內湖、板橋和三峽走,就有可能會再低個1-2度
高雄因為幅員更加遼闊,差距又更大了。臺北出現10度的頻率,移到高雄測站大約是12.9度左右。然而在高雄北側的內門,卻是一個很容易發生低溫的區域。相對應的氣溫只有7.8度。氣候上的差距和高雄站就相當大。
這點不只在低溫特報發佈上會有影響
對於民眾接受的訊息也會有所改變。因為高雄過往的資訊多以高雄站的觀測為主
像內門這樣的自動站則是近幾年釋放的資料才逐步增加
因此高雄民眾能參考的測站從原本偏暖的高雄站,到了近幾年增加了氣候上偏冷的內門若沒有深究的話可能會以為高雄這幾年變冷了XD
但其實不然,只是過去沒有內門這個區域的觀測資料而已
所以,有機會的話可以認識一下家附近到底有那些測站
這樣以後看天氣可以有個最接近實際感受的參考基準,得到的資訊才是真的有用滴XD
這也是我們在描述低溫時面對的大挑戰之一
因為雖然就最低溫來看內門確實比臺北更容易發生極端低溫
不過關鍵在於這個低溫民眾有沒有感...
這個階段我們計算了當有"寒流標準的低溫"發生的時候
那幾天最高溫及最低溫的差距,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先前提到最冷最冷的竹苗一帶,以及剛剛討論到易有極端低溫的內門一帶(南高交界)
高溫和低溫的溫差平均都達到10度以上而且溫度越低的站,溫差越大
內門的平均溫差甚至高達17度,更是全臺之冠!!
也就是說,雖然內門的最低溫可能只有7.8度,但同時當天的最高溫可能達到24.8度
溫度變化相當的劇烈,而且最高溫發生的時候,其實並不感覺很冷。
發生極端低溫的日子中(總共約24天)
我們把日溫差很大的內門、和日溫差相對小的臺北每一天的逐時溫度變化拿來比較
可以發現內門的最低溫通常都發生在清晨,但是上午大概10點之後,氣溫會急遽攀升到20度以上
唯一一天整天氣溫都在12度以下的,就是2016年帝王寒流來的那一天。
相較之下臺北溫度的變化就沒那麼明顯。
而且雖然過半的日子都有低溫在清晨、高溫在中午的日變化
但也有很多日子這樣的趨勢不明顯,其中,甚至有1/4的日子全天氣溫低於12度
這樣的比較告訴我們,假如今天一個住內門的人
他可能賴床賴到10點才出被窩,然後又有早睡習慣的
話他和冬天將總是擦身而過。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冬天來了。
反之在臺北,冬天就會像背後靈一樣纏著你
永遠都甩不掉...
(上圖截自報天氣-中央氣象署FB)
為了能夠區分出有如高雄內門那種短時間低溫、以及臺北這種長時間低溫的不同天氣類型
原本氣象局發布的低溫特報,在2019年改革成三個燈號(四個分級)
其中以12度橙燈,來描述全天寒冷的日子;相較之下黃燈,則代表只有早上、夜間才會有低溫發生
另外更極端的溫度則以6度橙、紅燈兩個燈號,分別代表持續短時間的極端低溫、和長時間的極端低溫
至於2014年到2019年間,每個有氣象站的鄉鎮市,低溫特報個燈號達標的分布是如何呢?我們來看看以下計算
短時間的低溫,成因除了冷空氣影響外,輻射冷卻效應和山谷風等局部因素也可能是成因
所以黃燈、6度橙燈發布的次數,不僅僅以北部為多,就連中南部平均日數也不少
更有趣的是因為短時間的低溫和測站環境有很大關聯
所以像南投縣的中寮、高雄市的內門由於環境很容易出現低溫
兩站就分別成了讓南投縣、高雄市低溫特報發佈的常客
以南投來說,一年平均會發布20天的低溫特報,但有18天的貢獻都是來自於中寮的氣溫又如高雄,一年平均約14天,內門就貢獻了其中11天。
而高雄站所在的前鎮,大概3年才會有一天需要發佈到低溫特報。
而反映長時間低溫的12度橙,則清楚地展現了北邊縣市發布較頻繁的特徵。
一來是冷空氣南下時這邊首當其衝、二來是這邊算東北風迎風面天氣時常陰霾,相較於其他地方,北邊更容易有長時間低溫發生。
寒流影響的時候,要離開被窩已經要費好大力氣
更害怕的是還要騎機車去上班
寒風咻咻地從身邊吹過,真的恨不得在床上就把假單遞了XD
這種騎機車時,吹著風使得感受會更加寒冷的現象,也可以用「風寒效應」來解釋
簡而言之,就是因為空氣流動的時候,不斷有冷空氣接觸我們,進而增加我們人體對外散熱的速率
熱快速的逸散出去,感受就會更加寒冷
臺灣因為風寒沒有嚴重到會致命,所以沒有專門針對風寒的產品
不過我們發布的『體感溫度』預報,其中一部分也考慮到了風寒的效果
我們把各地發生極端低溫的日子找出來,並計算當天最低溫發生時,當時的風、水氣產生的氣溫與體感溫度的平均差距
發現幾乎所有的站在低溫發生時,體感溫度都會更低。
而就圖面上來看,離島、中南部沿海體感溫度偏低的現象更為明顯。
當我們把原本的"寒流標準低溫"再多考量了這種體感上的差異,會發現離島(綠島、蘭嶼)、中部沿海的區域
雖然低溫較高,可是加上了這個差異後,溫度也降得非常低,甚至和原本內陸的低溫相差無幾了
所以冬天的時候雖然內陸輻射冷卻條件比沿海好,可是海邊的風吹起來還是挺要人命的。
山區的極端低溫則呈現隨海拔、緯度降低的分布
基本上大概2000m以上測站,計算出來相對應的低溫都已經來到0度以下了。
最低的當然非玉山測站莫屬,臺北發生10度以下低溫的頻率;就相當於在玉山出現-9.3度以下溫度的次數
另外一個比較特別是的大屯山系,由於緯度較高,又是冷空氣影響的最前線雖然海拔只有1000m,但計算出來的溫度也來到0度。
當溫度來到0度左右時,沒有下雪也容易有結冰的現象發生啦!
所以冬天要前往高山的時候,裝備、天氣一定要先查好準備好才比較安全。
另外,因為寒流的冷空氣有集中在近地表的特性,所以高空、地面的天氣變化有時候會很不一樣
所以高山出現偏低的低溫的時,有時候未必是平地受寒流影響最大的時候這個特性是冬天前往高山活動一定要知道的背景知識喔!
講了很多冬天不同地方的冷這個應該是大家最常面對到的冷了XD
尤其這種冷,有時候還會發生在沒有寒流、大回暖的時候
明明就已經熱的出汗了,還強逼著你要加外套、喝熱湯,非要搞到暖得像夏天一樣才罷休
但有時候這種來自家人微微的關心,無論你身在何處,似乎也讓寒流變得沒那麼冷了。
總之,現在正值隆冬季節,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寒冷需要面對
大家,都要做好保暖工作喔!
※附註:想更了解家附近的冷知識嗎?
請參考『臺灣低溫地圖』(進入頁面後點擊測站點會有測站詳細資訊喔!)
※以上測站資料來源:中央氣象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