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分:
爾時,命者善實起坐,一肩上著已,於世尊邊、右膝輪著地已,合掌,向世尊言:「希有!世尊,乃至所有如來、應正遍知,順攝、最勝順攝菩薩摩訶薩,付囑、最勝付囑菩薩摩訶薩。
世尊!彼菩薩乘發行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
如是語已,世尊於命者善實邊、言:「善!善!善實!如是!如是!善實!如來順攝、最勝順攝菩薩摩訶薩,付囑、最勝付囑菩薩摩訶薩。
善實!善聽,善作意念,我今當說:彼菩薩乘發行者,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
「如是!世尊!」命者善實於世尊邊、言:「願樂欲聞。」
第三分:
世尊於是、言:「善實!彼菩薩乘發行者,究實言之,不應降伏其心,而應如是發生、遍滿虛空之佛心:
善實!此遍滿虛空之佛心、涵融統攝所有眾生、與眾生界,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彼與相應之眾生界、皆施設已,我應將彼一切、置於無受餘涅槃界中、滅度之。
我雖如是、於遍滿虛空之佛心中、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卻無一眾生、於人心中、被我滅度。
所以者何?善實!若菩薩摩訶薩、於其心中、有一眾生想轉滅者,彼即不應稱為菩薩摩訶薩。
何以故耶?善實!彼不堪稱為菩薩摩訶薩,若彼、於其心中、有眾生想、壽者想、人想轉滅;蓋,此等降伏其心之轉滅、皆為分段漸悟之陶冶功夫,不出人心之區隅。
第四分:
「復次,善實!雖然,菩薩摩訶薩此時、應:將事、由拘禁於人心區隅之狀態、頓然釋放至遍滿虛空之佛心、而轉捨施與,亦將餘一切、由拘禁於人心區隅之狀態、頓然釋放至遍滿虛空之佛心、而轉捨施與;此即:將色、由拘禁於人心區隅之狀態、頓然釋放至遍滿虛空之佛心、而轉捨施與,亦將聲、香、味、觸、法、由拘禁於人心區隅之狀態、頓然釋放至遍滿虛空之佛心、而轉捨施與。
善實!菩薩摩訶薩此時、亦應如是轉捨施與,即:將相、想、由拘禁於人心區隅之狀態、頓然釋放至遍滿虛空之佛心。
所以者何?善實!若菩薩摩訶薩、不住於人心之區隅、轉捨施與,善實!彼所得之福聚、將不可取量。
於意云何?善實!前方虛空、可取量不?」
善實言:「不也,世尊!」
世尊言:「如是,右、後、左、下、上方、遍十方虛空、可取量不?」
善實言:「不也,世尊!」
世尊言:「如是!如是!善實!若菩薩摩訶薩不住於人心之區隅、轉捨施與,善實!彼所得之福聚、亦將不可取量。
復次,善實!雖然,彼菩薩乘發行者、此時、亦應如是轉捨施與,即:將相、想、由拘禁於人心區隅之狀態、頓然釋放至遍滿虛空之佛心。
第五分:
「於意云何?善實!應以相具足、見如來不?」
善實言:「不也,世尊!不應以相具足、見如來。
所以者何?如來說、於遍滿虛空之佛心中、所見相具足者,彼即如是、由佛心光芒之照澍、轉捨而成非相具足。」
如是語已,世尊於命者善實邊、如是言:「善實!於人心中、所有相具足,皆是虛妄;於遍滿虛空之佛心中、所有非相具足,皆不虛妄。
是故,於遍滿虛空之佛心中、所見相具足者,即是,由佛心光芒之照澍、轉捨而成非相具足,應以此、名為見如來。」
第六分:
如是語已,命者善實於世尊邊、如是言:「世尊!雖然,頗有未來世眾生,於後時、後長時、後五百歲、正法破壞時中、轉時中,聽聞如是色類經句,發生實想者?」
世尊言:「善實!莫作此語。
復次,善實!雖然,當有未來世菩薩摩訶薩,於後時、後長時、後五百歲、正法破壞時中、轉時中,聽聞如是色類經句,成就戒究竟、功德究竟、智慧究竟。
復次,善實!彼菩薩摩訶薩,已不止親近供養一佛,於一佛處、種植善根,亦已不止親近供養十百千佛,於十百千佛處、種植善根,彼菩薩摩訶薩、若聽聞如是色類經句、當生淨信之一心。
善實!彼菩薩摩訶薩,以此淨信之一心,知彼如來佛智、見彼如來佛眼;如來佛智、佛眼、亦知見彼菩薩。善實!彼菩薩摩訶薩、於遍滿虛空之佛心中、轉捨施與一切,亦當發生、受取無量福聚。
所以者何?善實!彼菩薩摩訶薩、於其心中、無有我想轉滅,亦無有眾生想、壽者想、人想轉滅。
善實!彼菩薩摩訶薩、於其心中、亦無有法想、無法想轉滅;甚而,無有有想、無想轉滅。
何以故耶?善實!若菩薩摩訶薩、於其心中、轉滅法想、無法想者,彼即不脫人心之區隅,而有我、人、眾生、壽者之執。
彼何所因?復次,善實!菩薩摩訶薩此時、不應執取有法、不應執取無法。
以是義故,如來乃說筏喻法門,即應:將法、由拘禁於人心區隅之狀態、頓然釋放至遍滿虛空之佛心、而轉捨施與,法尚如此,何況無法耶?」
第九分:
世尊言:「於意云何?善實!入流者、一來者、不來者、阿羅漢、於其心中、可作如是念:我得到入流果、一來果、不來果、阿羅漢果耶?」
善實言:「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世尊!於遍滿虛空之佛心中,無有入流果、一來果、不來果、阿羅漢果之漸階。若入流者、一來者、不來者、阿羅漢、於其心中、作如是念:我得到入流果、一來果、不來果、阿羅漢果,彼即不脫人心之區隅,而有我、人、眾生、壽者之執。
何以言之?世尊!如來、應正遍知,說我為最勝之無諍行者。
世尊!我既為最勝之離欲阿羅漢,即不於心中、作如是念:我得到阿羅漢果;若我於心中、作如是念:我得到阿羅漢果,如來則不與我授記、言:善家子善實、為最勝之無諍行者。
彼何所因?蓋,於遍滿虛空之佛心中,無有所行,以彼之故,乃說名無諍行、無諍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