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問答 (32) 什麼是「住」?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住」字、左右拆解、即「主人」之意。

主人、在自己的土地房舍裡面、生活作息、接待訪客,乃是「住」的原始意涵;至於,打住、止住、停住、站住等動作狀態之補語,應是其派生的意義。

所以,「住」的焦點、與其說著重在動作狀態之描述、不如說、更著重於主人所居留的土地房舍上。

「不住」,若從作為動詞的「住」、之反面意義來理解,有「行」的意思;又從主人居留於土地房舍、之反面意義來理解,則有「釋」的意思。

土地房舍的外面、是無垠的宇宙,廣闊自在,相對地,主人卻被限制在這裡面活動、受訪,因而,他的土地房舍、就相當於「囗」,而在裡面的主人、就變成「囚」了。

「人」、被囿限在「囗」裡面,一開始、並沒有察覺,等到他伸展四肢、成為「大」字、而碰觸到周圍的牆壁時,這才明瞭:土地房舍、是他唯一的憑藉依靠,不單日常的生活作息,乃至、對於牆外世界的觀察與理解、都勢必在裡面完成,於是,這個「囗」、就成為他的生命範圍內、一切萬有所以建立的、第一「因」了。

自此以往,主人種植樹木花果、就變成「困」,豢養家禽家畜、就變成「囿」;無論增加多少知識財富,都無法改變他身陷囹圄的事實,不脫囚徒的人生。

由以上的敘述、可以知道:

土地房舍、是為第一「因」,此「囗」、又稱「住」;

主人被囿限在自己的土地房舍裡面、是為「囚」,又稱「人住」;

樹木花果被種植在主人的土地房舍內、是為「困」,又稱「木住」;

家禽家畜被豢養在主人的土地房舍內、是為「囿」,又稱「有住」。

同理,色聲香味觸法、在主人的心識中剎那閃爍、週輪往復、起滅不定、是為「回」,又稱「色聲香味觸法住」;

色受想行識、在主人的心識中層層漸深、執以為我、根深蒂固、是為「圄」,又稱「色受想行識住」。

《金剛經》的翻譯、除了笈多版本之外、都譯為「住A」,只有笈多、譯為「A 住」;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住」的主詞、到底是誰?

在「住A」,主詞是主人,意謂:主人執著於A 這個事物;在「A 住」,主詞是A,意謂:A 這個事物、被囿限在主人的土地房舍中。

前翻譯、不免造成語義的乖離,讓人誤以為:只要抱持著「什麼都不執著」的態度、就是《金剛經》的本意了。

但,我們已經知道:即便主人不執著於任何事物,作為不執著者的「人」還在、是為「囚」,即便主人連自己都不執著,作為無我者的第一「因」還在、是為「囗」;因而,不徹底脫離心識作用的區隅、就不能從囚徒的人生中解脫出來。

前面提到「住」的二個反義詞:「行」、與「釋」,再補充解釋如下:

「行」、「釋」、都是「不住」,但二者的涵義有別:

「行」、是從一定點出發、到達另一定點,強調:不住著在同一個固定的處所;

「釋」、則是從一定點的被拘禁狀態中、釋放出來、灑滿遍布宇宙中的每一定點,雖然,也不住著在原來的處所,但強調的是:這個處所、遍滿照耀所有的處所,且所有的處所、涵融統攝這個處所。

「行」、是不原地踏步地向前邁進;

「釋」、則是拘禁的否定,並非連續漸次、向前邁進之動作,而是在一剎那間、將自己、從被拘禁在特定局部的狀態中釋放出來,並遍滿全體空間、且被全體空間包容在內。

「行」、著重在分段漸次地澄清人心的污濁;

「釋」、著重在「頓然證悟」的一瞬間,因覷破虛妄根源 — 無始無明 (即菴摩羅識、和它的業相假〇),而照了見到:一切法界、及一切眾生的闇蔽無明之心,無非顯露在佛心光芒的照耀之中。

覷破自己的虛妄根源、殄滅菴摩羅識,而「頓然」徹見佛心,亦穿透眾生的闇蔽無明之心,從而照了見到一切眾生、無非顯露在佛心光芒的照耀中 (即照見五蘊皆空),此乃證悟者自身的體悟與認知;

然而,眾生、依舊是眾生,仍生活在自己的窠窟內,恩怨情仇地、在生死的大海、頭出頭沒,從未被「接引」、「救度」到彼岸的國度。

「行」、是對於執著於事物A 的「棄捨」,只是單方面的消滅,如同二乘佛法的「有餘涅槃」;

「釋」、則是對於事物A 的拘禁狀態之解除,讓所有人可以同時共享此A,所以,是「給與」、「施予」,雖然,主人失去了他的專屬權利,但實際上,無論從被施與者得到的幫助、或施與者獲得的福報之「兩面性」來看,主人不但沒有失去,還更是一種創造,其對應的,乃是大乘佛法的「無餘涅槃」。

施與 (布施) 並非消亡、而是重生:

第一個層次:施與之物A 並未消失,而是被移置到更廣泛的層次、共享共有,提升了該物的利用價值;

第二個層次:此施與之心,在天地間、宇宙中,創造了福德,一如星辰被增添了一抹微笑般、反饋給施與者本身;這就好比物理的施力、與反作用力之原理,是雙向的。

「行」、是「不住A」;

「釋」、則是「不、A 住」。

依此,「不住A 布施」、是要人們在布施的時候、不執著於所施與的A,這是一種漸次的心性陶冶之功夫;

「不、A 住布施」、則是以佛心光芒之觀點、回視被包裹在眾生闇蔽無明之心內的A,虛妄根源 (無始無明) 一旦被覷破,則虛妄消歸烏有、一切還原為絕對的真實,又,對於同樣的A ,並非予以捨棄、消滅,而是從更高的觀點,也就是,從佛心光芒之觀點,來觀看、照見。是故,《心經》曰:「空中,無色受想行識、無色聲香味觸法。」

綜合以上論述,我們可以斷定:《金剛經》的「不住」,就是《楞伽經》的「轉識成智」;「住」、與「不住」所對應的,乃是「識」、與「智」的差別。

「轉識成智」、可以用「破八、滅九、悟〇、還真」等四個層次來描述:

一、「轉解」第八阿賴耶識之羅籠繫縛;

二、「轉滅」第九菴摩羅識之虛妄翳膜;

三、「轉得」無生法忍之真如一味;

四、「轉捨」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前六識、六根等之粗重身,「而成」無生法忍意生身之受用和合、一味事智,簡稱「轉捨而成」。

面對阿賴耶識的雜染有漏部分,修行者的態度應是「轉解」、而不是「轉滅」:當方便般若突破惑識活動阻礙的最後關卡時,被「轉滅」的,僅限於菴摩羅識、和它的業相假〇而已,其餘的諸識、和諸相,都不會消滅;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當修行者運用六根往內回溯觀察時,只是借道、經過諸識,撥開那些會阻礙方便般若向前邁進的、惑識活動之部分而已,而非透過止念的方法,將諸識的作用、全數停止滅除,這就好比是爬山時,只是借道、經過山路,撥開那些會妨礙人向上攀爬的蔓草樹藤而已,而不是要將山上的花草樹木、全數砍除。

佛心的範圍、超越人心之區隅,並將所有的人心、涵融統攝在它遍滿虛空的廣袤之中。這就是「轉得」。

佛心、與人心的關係,好比遍滿虛空的太陽光輝、與滿山遍野的蓊鬱樹林。

太陽光輝、既然位於樹林之上、並涵融統攝樹林、在它的空間範圍之內,就不能僅將「人心」清洗潔淨、便叫它為「佛心」,而應該知道:在「人心」之外,還有一個包括萬有的「佛心」,修行者必須證悟此「佛心」,再經由它的光輝之照澍,使蓊鬱樹林、轉變成為一片碧綠的潔凈樹海,這時的潔凈,才是真正的、絕對的潔凈。這就是「轉捨而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nlight03的沙龍
0會員
109內容數
enlight03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30
爾時,命者善實起坐,一肩上著已,於世尊邊、右膝輪著地已,合掌,向世尊言:
Thumbnail
2024/11/30
爾時,命者善實起坐,一肩上著已,於世尊邊、右膝輪著地已,合掌,向世尊言:
Thumbnail
2024/11/23
彼能常淨菩提心,諸煩惱垢不能染;
Thumbnail
2024/11/23
彼能常淨菩提心,諸煩惱垢不能染;
Thumbnail
2024/11/21
又有一派、主張:佛性本體、譬如一面鏡子,
Thumbnail
2024/11/21
又有一派、主張:佛性本體、譬如一面鏡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0215 本尊指引前行4 - 明心見性 人問:禪宗有本尊法嗎? 我:我認為是「有的」。 人:禪宗不是「參話頭」?沒聽說有什麼「本尊法」。 我:「參話頭」就是本尊修法。 人:不懂? 這是什麼本尊修法? 我:自性本尊。 人:怎麼修?
Thumbnail
20250215 本尊指引前行4 - 明心見性 人問:禪宗有本尊法嗎? 我:我認為是「有的」。 人:禪宗不是「參話頭」?沒聽說有什麼「本尊法」。 我:「參話頭」就是本尊修法。 人:不懂? 這是什麼本尊修法? 我:自性本尊。 人:怎麼修?
Thumbnail
不會再回留在我心識中等待輪迴。
Thumbnail
不會再回留在我心識中等待輪迴。
Thumbnail
2016.9.29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曰: 「住持無他,要在戒謹其偏聽自專之弊, 不主乎先入之言,則小人諂佞迎合之讒,不可得而惑矣。 蓋眾人之情不一,至公之論難見。 須是察其利病,審其可否,然後行之可也。」 《疎山實錄》 【演蓮法師譯文】 草堂善清禪師說: 良因贊曰: 怎麼作對大家好,就怎麼作。
Thumbnail
2016.9.29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曰: 「住持無他,要在戒謹其偏聽自專之弊, 不主乎先入之言,則小人諂佞迎合之讒,不可得而惑矣。 蓋眾人之情不一,至公之論難見。 須是察其利病,審其可否,然後行之可也。」 《疎山實錄》 【演蓮法師譯文】 草堂善清禪師說: 良因贊曰: 怎麼作對大家好,就怎麼作。
Thumbnail
「住」這個字在金剛經的意義,應就文言文來理解。 在白話文,「住」是「居住」、「住宿」之意。 在文言文,「行、住、坐、臥」乃指日常的四種舉措。
Thumbnail
「住」這個字在金剛經的意義,應就文言文來理解。 在白話文,「住」是「居住」、「住宿」之意。 在文言文,「行、住、坐、臥」乃指日常的四種舉措。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6.15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住持居上,當謙恭以接下,執事在下,要盡情以奉上。 上下既和,則住持之道通矣。 居上者驕倨自尊,在下者怠慢自疎,上下之情不通,則住持之道塞矣。 古德住持,閒暇無事,與學者從容議論,靡所不至。 由是一言半句,載於傳記,逮今稱之。 二則預知學者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6.15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住持居上,當謙恭以接下,執事在下,要盡情以奉上。 上下既和,則住持之道通矣。 居上者驕倨自尊,在下者怠慢自疎,上下之情不通,則住持之道塞矣。 古德住持,閒暇無事,與學者從容議論,靡所不至。 由是一言半句,載於傳記,逮今稱之。 二則預知學者
Thumbnail
現在許多年紀輕輕出家,沒有幾年就開始講經說法,出去弘法利生。越弘法利生,可能會越增長他的貢高我慢,那他會講到增長慧命的佛法嗎?也只是在文字上、口頭紙上談兵而已!現在拿一張紙寫幾百萬億兵,若敵人一來卻不知道兵在那裡?
Thumbnail
現在許多年紀輕輕出家,沒有幾年就開始講經說法,出去弘法利生。越弘法利生,可能會越增長他的貢高我慢,那他會講到增長慧命的佛法嗎?也只是在文字上、口頭紙上談兵而已!現在拿一張紙寫幾百萬億兵,若敵人一來卻不知道兵在那裡?
Thumbnail
我們講《小止觀》,就是為了要成就止觀的力量,是為了這個。有止觀的力量,才能夠成就證量——調伏煩惱,乃至斷煩惱的證量,那才能夠真正地真實地自利與利他。不然說得天花亂墜,這個都是空的、都是虛的。說食不能數寶,必須要有止觀的力量。我們接著講坐禪。這個(坐),狹義地來說就是坐,腿一盤——單盤或者雙盤。
Thumbnail
我們講《小止觀》,就是為了要成就止觀的力量,是為了這個。有止觀的力量,才能夠成就證量——調伏煩惱,乃至斷煩惱的證量,那才能夠真正地真實地自利與利他。不然說得天花亂墜,這個都是空的、都是虛的。說食不能數寶,必須要有止觀的力量。我們接著講坐禪。這個(坐),狹義地來說就是坐,腿一盤——單盤或者雙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