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通道》

《地下通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永樂市場的地下通道連接著整個市場群,是個迷宮般的網絡。

白天,攤販們用它運送貨物;夜裡,卻沒人敢獨自進入。

除了送貨工阿強,他負責在凌晨兩點到四點巡視這些通道。

「地下通道不只是運貨的,」老劉曾警告他,「有些貨,是要送去你看不見的地方。」

阿強的工作很簡單:

推著手推車,按照固定路線巡視。

每個轉角都要停,確認貨物有確實送達。

奇怪的是,某些轉角的貨物總是不見了,但收貨單上會出現古怪的印章。

那些印章多是日據時期的商行:

「大正商會」

「昭和雜貨」

「明治行號」

最詭異的是B7號通道。

地圖上標示這條路通往中央市場,但阿強發現,每到凌晨三點,這條通道會延伸出一條平常不存在的岔路。

「那是老路,」市場裡最年長的攤販說,「以前這整片都是運河,地下有很多祕密水道。後來填平蓋市場,那些路就被封起來了。但是有些商家,還在那些看不見的店舖做生意。」

某個特別潮溼的夜晚,阿強在B7通道看見了異常的景象。

原本黑暗的岔路亮起了昏黃的燈光,牆上掛著殖民時期的招牌。

一整排的舖面出現在通道兩側,每家店都有客人進進出出。

他們的衣著老舊,說著日語或台語,臉色慘白。

更詭異的是,這些人的腳不著地,行走時沒有聲音。

有人推著裝滿魚的推車,有人扛著整隻豬,彷彿回到市場最熱鬧的年代。

一位穿著和服的老闆娘向他招手:

「啊,是新的運貨人來了。」

她遞給阿強一張清單,上面密密麻麻列著貨品,但都是些早已不用的老單位。

「這些要送去樓上的永樂市場,」她說,「我們和活人的市場一直有生意往來。」

阿強這才明白,為什麼某些貨物會憑空消失,為什麼收貨單會蓋上老舊商號的印章。

地下通道是兩個市場的交界:

陽間的永樂市場,和這個看不見的老市場。

每天凌晨,這些早已過世的商販依然在做生意。

他們需要真實的貨物來維持運作,而作為交換,他們會提供一些特殊的服務:

預知天氣的變化

警告可能的災禍

指點發財的門路

阿強的工作冊裡,漸漸記滿了這些特殊的送貨地點:

「轉角三步,古井下的雜貨店」

「紅磚牆後,老布莊」

「漏水處右轉,明治居酒屋」

但最重要的是時間。

每個店家都有固定的營業時辰,錯過了,就得等到明天。

更要命的是,如果送錯了貨,或是遲到了,那些「特殊服務」也會跟著出錯。

「你知道為什麼老劉的肉那麼搶手嗎?」

一位老商販告訴阿強,「因為他懂得在正確的時間,把貨送到正確的地方。」

現在,如果你在凌晨時分走進永樂市場的地下通道,可能會遇見阿強推著他的手推車。

車上放著各式貨物,有些是送給活人的,有些是給那些看不見的老店家。

而那些昏暗的岔路依然存在,等待著懂得規矩的人發現。

因為在永樂市場的地下,兩個世界的生意,從來沒有停止過。

avatar-img
「暢所欲言」「快樂傳遞」
145會員
412內容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人生的精彩不限於從螢幕中所看的 而是在你瞳孔看到的那一刻 它烙印在我們的心裡 文字也有溫度 試著寫給有需要的人 在有需要的時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永樂市場的地下一樓,老劉的豬肉攤從不打烊。 每天凌晨三點,當其他攤位還未開張時,老劉就已經在準備上貨。 奇怪的是,沒人見過送貨的卡車,肉品卻總是新鮮得出奇。 新來的攤販阿財第一次遇見老劉的「特別客人」,是在一個特別冷的凌晨。 一個渾身溼淋淋的老太太拿著發黃的購物袋,要買一斤半肉臟。
每到子時,清水巷都會有三種聲音同時響起: 慈安宮的銅鐘、收驚廳的經聲、紙紮店的剪紙聲。 這不是巧合,而是一場精心編排的守護儀式。 阿德某天在整理廟裡的古文書時,發現一張泛黃的地圖。 上面標示著三個特殊的位置: 「東為更鐘,集陰陽巡守」、「南為收驚,撫慰遊魂」、「西為紙紮,完結心願」。
慈安宮對面的瑞祥紙紮店已經開了三代。 老闆娘阿雲說,有些訂單只在午夜後接,有些物品只為看不見的客人製作。 店裡最裡面的櫃子上放著一本特別的訂單簿,封面寫著「陰紙訂製」。 那些訂單的字跡詭異,有些是用朱砂寫的,有些像是用指甲刮出來的。 更奇怪的是,價格都是用古錢標示。
慈安宮的收驚師父林阿添已經九十歲了,但他從不幫人收驚。 廟裡其他道長說,阿添師父只幫「特別的人」收驚,而且只在子時後。 收驚用的小廳深鎖在後殿,裡面供奉著一尊漆黑的神像,沒人知道是哪路神明。 據說那些「特別的人」都是被這尊神像選中的,他們身上帶著常人看不見的東西。
清水巷口的慈安宮已經有百年歷史,廟頂的銅鐘每晚子時都會響起,但沒人知道是誰在敲鐘。 廟祝老張說,那是夜巡的總指揮在巡視轄區。 新來的小廟祝阿德第一次聽說「夜巡」這個詞,是在整理神明籤詩時。 一張泛黃的紙條從籤筒裡掉出來: 「夜巡名冊:陰陽值班表」。 「這廟不只管陽間的事,」老張說
所有的謎題都在一本破舊的校務紀錄中找到了答案。 校工老陳是最後一個離開的人。 他顫抖著翻開那本1992年的紀錄本,終於明白為什麼明德高中近三十年來總是發生離奇的事件。 一張泛黃的照片從書頁中掉落,上面是一群穿著白袍的研究人員,站在音樂教室前。 照片背面寫著: 「音樂共鳴
永樂市場的地下一樓,老劉的豬肉攤從不打烊。 每天凌晨三點,當其他攤位還未開張時,老劉就已經在準備上貨。 奇怪的是,沒人見過送貨的卡車,肉品卻總是新鮮得出奇。 新來的攤販阿財第一次遇見老劉的「特別客人」,是在一個特別冷的凌晨。 一個渾身溼淋淋的老太太拿著發黃的購物袋,要買一斤半肉臟。
每到子時,清水巷都會有三種聲音同時響起: 慈安宮的銅鐘、收驚廳的經聲、紙紮店的剪紙聲。 這不是巧合,而是一場精心編排的守護儀式。 阿德某天在整理廟裡的古文書時,發現一張泛黃的地圖。 上面標示著三個特殊的位置: 「東為更鐘,集陰陽巡守」、「南為收驚,撫慰遊魂」、「西為紙紮,完結心願」。
慈安宮對面的瑞祥紙紮店已經開了三代。 老闆娘阿雲說,有些訂單只在午夜後接,有些物品只為看不見的客人製作。 店裡最裡面的櫃子上放著一本特別的訂單簿,封面寫著「陰紙訂製」。 那些訂單的字跡詭異,有些是用朱砂寫的,有些像是用指甲刮出來的。 更奇怪的是,價格都是用古錢標示。
慈安宮的收驚師父林阿添已經九十歲了,但他從不幫人收驚。 廟裡其他道長說,阿添師父只幫「特別的人」收驚,而且只在子時後。 收驚用的小廳深鎖在後殿,裡面供奉著一尊漆黑的神像,沒人知道是哪路神明。 據說那些「特別的人」都是被這尊神像選中的,他們身上帶著常人看不見的東西。
清水巷口的慈安宮已經有百年歷史,廟頂的銅鐘每晚子時都會響起,但沒人知道是誰在敲鐘。 廟祝老張說,那是夜巡的總指揮在巡視轄區。 新來的小廟祝阿德第一次聽說「夜巡」這個詞,是在整理神明籤詩時。 一張泛黃的紙條從籤筒裡掉出來: 「夜巡名冊:陰陽值班表」。 「這廟不只管陽間的事,」老張說
所有的謎題都在一本破舊的校務紀錄中找到了答案。 校工老陳是最後一個離開的人。 他顫抖著翻開那本1992年的紀錄本,終於明白為什麼明德高中近三十年來總是發生離奇的事件。 一張泛黃的照片從書頁中掉落,上面是一群穿著白袍的研究人員,站在音樂教室前。 照片背面寫著: 「音樂共鳴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