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問答 (34) 什麼是佛性?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什麼是佛性?

有人主張:佛性、就是成佛的可能性。可能性、既是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依此,佛性、也是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進有退、有變有異,若果如此,則與《金剛經》第二十九分說的:「如來者,無所去、無所來」、和《涅槃經》說的:「如來常住、無有變異」、不僅牴觸相違、而且相差十萬八千。

再者,如果,成佛、一如他們所稱、就是「滅盡定」,那麼,該恆常不變的狀態、亦與他們主張的「一切皆無常」、不僅矛盾齟齬、甚且導致自證其謬。

可知:佛性、就是成佛的可能性,這樣的主張、乃是錯誤。

佛性的範圍、究竟在人心之內、還是在人心之外?

若佛性的範圍、在人心之內,則人心觸及不到之處,佛性應該也無法觸及,那麼,《金剛經》第三分又為什麼說:「眾生,無論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無論有色、無色,無論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與相應的眾生界、都施設建立已,我應將這一切、置於無受餘涅槃界中、滅度之」呢?

可知:佛性的範圍、在人心之內,這樣的主張、亦是錯誤。

若佛性的範圍、在人心之外,則人心觸及不到的地方,佛性應該觸及得到才是,我們又為什麼、看不到宇宙中的所有事物、聽不到宇宙中的所有聲響呢?

佛性的內容有哪些?

我們可以把佛性想像為、瀰漫在宇宙虛空當中的某種能力,能見聞嗅嘗覺知,如《神會顯宗記》云:「真如性淨、慧鑒無窮,如水分千月、能見聞覺知,見聞覺知、而常空寂。」

佛性並非以宇宙虛空為背景、而獨立其外的另一事物,事實上、它就是宇宙虛空的本身。這遍滿虛空的佛性、以其光芒、照澍穿透萬事萬物、以至每個人的人心,因而,從佛性的角度來看,萬事萬物、與人心、亦無非佛性,這就好比、在虛空中、充滿各式各樣的珍寶一般。

《金剛經》第四分說:

「你認為如何?須菩提!前方虛空、可用人心測量嗎?」

須菩提答:「不也,世尊!」

佛陀又問:「同理,右、後、左、下、上方、遍滿十方的虛空、可用人心測量嗎?」

須菩提答:「不也,世尊!」

佛陀說:「的確如此!須菩提!如果,菩薩摩訶薩、能夠不『住』於人心之區隅、轉捨施與,那麼,須菩提!他能得到的福報、也將同樣不可測量。」

我人之所以無法看到佛性,是因為:人心的活動、被無始無明之翳膜遮障阻隔,無法和佛性的光芒接壤。此即是「住」的概念。

無始無明、另有無始無明住地、法無我、空執、爾燄障、不思議變易死、菴摩羅識等異名,乃是阿賴耶識的行相微細究竟邊際;阿賴耶識、既然仍有微細的活動、形成羅網,而拘執人心、在惑識尺矩的範圍內活動,我人便因此、無法通達遍滿虛空的佛性。

修行人在「頓然證悟」的一瞬間,因覷破無始無明的翳膜,照了見到:法界、與眾生的闇蔽之心,無非顯露在佛性光芒的照耀中,便在剎那間,將自己、從被拘禁於特定局部的狀態中、釋放出來,並灑滿遍布全體空間、且被全體空間包容在內。此即是「不住」的概念。

以是,無始無明、構成了「明」、與「無明」的邊界。

形象地說,我們可以將「明」、「無明」、比喻為手心、手背。

在手背、也就是「無明」的一方,有拳頭、和五指。

拳頭、是第九菴摩羅識的比喻,五指、則是其餘諸識、諸根,亦即,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第六意識、前五識、和六根的比喻。

拳頭與五指之關係,乃相對互斥、且漸次轉變,伸出時、拳頭變為五指,屈起時、五指變為拳頭,拳頭不能同時為五指,五指也不能同時為拳頭。

所以,拳頭與五指,是無與有的關係。

在手心、也就是「明」的一方,有手掌、和五指。

手掌、是佛性的比喻,五指、是四種識加上六根的比喻。

手掌與五指之關係、是一體同具二面的觀察,兼容而並存,不能說、手掌不是五指,也不能說、五指不是手掌,手掌不但包括五指、也同時涵融統攝其他事物在內。

所以,手掌與五指,是定與慧的關係。

將手背翻轉過來、成為手掌、和五指,此時,由手掌的觀點視之,五指、既然不同於原來從拳頭伸出的五指,就不能再稱作五指,而應該稱為「非五指」了;這就是《金剛經》的「非A」、《楞伽經》的「正智」之意涵。

但,作為手掌一部分的非五指、和從拳頭伸出的五指、卻又是一模一樣的手指,差別僅在,由手掌的視角、和由拳頭伸出五指的視角之不同而已,既然無異無別,故又稱為「手掌中的五指」;這就是《金剛經》的「是名A」、《楞伽經》的「如如」之意涵。

試援上說、置換《金剛經》第五分的詞語:

佛陀問:「你認為如何?須菩提!應該以看到五指、來說看見了手掌嗎?」

須菩提答:「不也,世尊!不應該以看到五指、來說看見了手掌。

為什麼呢?如來說、由手掌看到的五指、就是非五指。」

說完,佛陀在須菩提的身旁、重申:「須菩提!由拳頭伸出五指的視角,五指是虛妄的;但由手掌的視角,非五指卻是不虛妄的。

所以,從拳頭伸出的五指、就是、由手掌看到的非五指,應該以這樣的觀點、來說看見了手掌。」

簡言之:拳頭、即尺標假〇,手掌、即〇,五指、即尺標一二三四五;由〇、看到的尺標一二三四五,叫做「非一二三四五」,而該從尺標假〇生出的尺標一二三四五、轉捨成為非一二三四五,就叫做「是名一二三四五」。

如何方能證入手心?

《金剛經》第六分說:

「須菩提!那些未來世的菩薩摩訶薩,將以其淨信之一指,知到手掌的佛智、見到手掌的佛眼;而手掌的佛智、佛眼、也知見那些菩薩。

須菩提!那些菩薩摩訶薩、既已轉捨施與手掌中的一切,也將生出、得到、無量而不可測量的福報。」

小中乘的修法、是要修行人將五指、從小指到拇指、一一屈起,此種漸次轉滅諸識之過程、稱為「降伏其心」,俟所有根、識、都被轉滅、剩下拳頭時,便將此「滅盡定」的狀態、稱為阿羅漢果。

大乘的修法、並不要求修行人依序屈起手指、以至捏緊拳頭,而是要他們以食指 (意、末那識、一念無明)、專注在拳頭 (無始無明) 之上,最終翻轉手背、成為手掌;問題不在手指,而在拳頭。

手指並非壞事,沒有了手指、又要怎麼拿東西呢?而當我人贈予時,亦需將手掌朝上、捧起禮物,沒有了手指、又要怎麼幫助別人呢?手掌攤開的樣子、好比施與的動作,《金剛經》稱為「不住施與」。

拳頭、是對於執著事物的「棄捨」,只是單方面的消滅。

手掌、則是對於事物的拘禁之解除,讓所有的人共享此物,乃是「施與」;由接受者獲得幫助、施與者得到福報的「兩面性」來看,施與之物不但沒有失去,還更是一種創造。

最後,援用另一比喻來類比,以加強讀者之理解:「戴眼鏡的人,不是要拿下眼鏡,而是要轉變成為、戴眼鏡的佛。」眼鏡、相當於五指,佛、相當於手掌,戴眼鏡的人、相當於從拳頭伸出的五指,不戴眼鏡的人、則相當於屈起手指的拳頭。

avatar-img
0會員
4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很鼓勵投資人不要只投資台股,對股市有一點熟悉度後,建議範圍擴況大到美股,甚至是投資全球。因為台股僅是單一國家/市場,如果能將資產投資到其他國家,風險會更分散,機會也更多,特別是美國股市。 美股會很難懂嗎?我相信你認識的美國企業可能會比台灣企業多,我從標普500成分股前15大企業裡隨便抓十
Thumbnail
美股因多家熱門話題與龍頭企業市值快速增長受到關注,本文介紹如何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 開設台股及美股複委託帳戶、定期理財的便利性。 定期投資適合單筆資金有限、經驗不多的理財小白、上班族,或者忙碌、沒時間研究基本面的朋友,國泰世華CUBE App美股定額投資功能,操作便利性幾乎完勝海外券商。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我很鼓勵投資人不要只投資台股,對股市有一點熟悉度後,建議範圍擴況大到美股,甚至是投資全球。因為台股僅是單一國家/市場,如果能將資產投資到其他國家,風險會更分散,機會也更多,特別是美國股市。 美股會很難懂嗎?我相信你認識的美國企業可能會比台灣企業多,我從標普500成分股前15大企業裡隨便抓十
Thumbnail
美股因多家熱門話題與龍頭企業市值快速增長受到關注,本文介紹如何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 開設台股及美股複委託帳戶、定期理財的便利性。 定期投資適合單筆資金有限、經驗不多的理財小白、上班族,或者忙碌、沒時間研究基本面的朋友,國泰世華CUBE App美股定額投資功能,操作便利性幾乎完勝海外券商。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