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23 年電影《芭比》大獲成功後,有關由芭比延伸的女性乃至社會議題仍在不斷發酵,並促使更多相關作品的出現。作為一個橫跨商品、電影與文化符號的象徵,芭比不僅反映了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期望與矛盾,也成為外貌焦慮、性別平等以及多樣性議題的討論焦點。引發了多層次的文化反思,使其超越了一個玩具或品牌的範疇,轉而成為探討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重要載體。首先,先以開起這個話題的始祖—也就是 2023 年推出的電影《芭比》,來講述幾點有關電影《芭比》中隱藏的社會議題、現象及諷刺。
1. 性別角色與刻板印象
這部電影非常具象的呈現了芭比本身存在目的與它的包裝精神的矛盾,也諷刺了現代社會中常出現的非常敷衍的政治正確 。首先我們會看到在芭比的電影中所有的大人物如法官、諾貝爾獎得主與太空員等皆是由芭比擔任,而肯尼僅是作為陪襯品伴隨在側。但現實卻是完全相反的,電影中以芭比到現實世界後,發現實際上以宣導女權興起為包裝的芭比,實際上公司高層皆為男性來反轉現實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正視在我們現存社會中父權還是主流,有趣的是,其實作為陪襯品的肯尼才更接近現實生活中的女性,肯尼的故事也更接近現實中女性成長的歷程 ,像是一開始作為陪襯品,到後來女權意識抬頭,以及自我意識發掘,很多人看完芭比後都會以為芭比是一部女權電影,但其實其中一段劇情肯尼把父權的概念帶回芭比樂園,其實應該是在暗諷近年的女權主義。芭比不是一個女權電影,他是描述一個女權興起慢慢造成的兩性對立然後慢慢的尋找平衡的故事 。
2. 消費文化與完美主義
這部電影非常聰明的選擇了外形金髮碧眼的演員馬格羅比飾演經典芭比 ,正是對比現實中完美女性的典型形象,暗諷芭比做為宣導女性多樣性的產品最終卻導致了女性的外貌焦慮及完美主義。其中一段芭比面對自己「不再完美」和存在危機的情節,也在提醒著我們,揭示了現代女性的掙扎:一個盡全力做到完美卻發現自己仍然有很多不足,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找到正確的平衡的我們,搭配了作為陪襯品的肯尼,這部電影像是不斷地再透過這些腳色吶喊:我們的人生究竟應該在不斷的比較下追求遠在天邊的完美,還是應該更專注在認識自己的旅程?任何人都不該是任何人的附屬品,任何人都應該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我們都應該活成我們想要的樣子,我們每個人都像芭比根肯尼,我們擔憂無法保持完美,因為找不到自己的聲音而迷失,忘記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不是工作、不是家庭、不是另一半,而是自己。
此外,近期有一部非常精彩的恐怖電影《懼裂》有被拿來和《芭比》比較。《芭比》通過粉紅色的夢幻世界表面,揭示了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女性賦權與父權體系下的不平等。《懼裂》則更加直白地展示了女性為滿足這些刻板期待所付出的代價,特別是針對外貌壓力的部分。不同的是《芭比》以喜劇與諷刺的手法包裝嚴肅議題,且更聚焦於性別角色如何影響個體行為與社會結構。《懼裂》則採用視覺衝擊和心理恐怖,強調個人掙扎與社會壓力的暗黑面,且更加深入描繪了女性因男性凝視和社會壓力而內化的外貌焦慮,揭示了其對心理健康的破壞。
《懼裂》的情節主要為描述作為曾經的頂流明星的女主角因外貌焦慮進行極端行為的故事,揭示了女性在父權社會中因男性凝視承受的壓力。女主角為追求美貌,陷入對抗時間流逝與衰老恐懼的絕望情境,象徵了女性為符合社會審美標準而做出的自我犧牲。影片中,她在鏡前無法滿意自己的妝容以及無法挽回的青春而崩潰,展現了女性在外貌評價體系中的脆弱與無力,並批判大眾媒體對「青春即價值」以及將女性形象商品化的現象的執迷與女性形象的苛求,並暗指這種迷戀對女性內在價值的抹殺。
此外影片還探討了自戀的破壞性,主角對美貌的極端追求並非健康的自信,而是對社會期待的過度認同,最終導致人際關係破裂與自身孤立。這種破壞性反映了對外貌至上的價值觀深刻的文化批判。總體而言,《懼裂》是一部深刻剖析外貌焦慮與男性凝視對女性影響的社會批判之作,我有一個非常印象深刻的影評,以下部分擷取自youtuber飽妮,影片前段非常刻意地展現了為了男性凝視而產生的美麗女體,但後半段卻轉變為了無比令人恐懼的怪物,原本完美的肉體從被凝視變為無法凝視,這個怪物就像是對我們觀眾的報復,最初我們看得多興奮,最後就有多反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