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2 文/中原大學服務學習中心 文編團 陳緗羚
學外語,可能是許多人成長記憶的一部分。不管是為了考試反覆背誦英文單字,還是週末滿檔的外語補習課程,,我們都曾為了學習語言付出努力。但你是否也曾夢想,透過外語敲開世界的大門?甚至有一天能用另一種語言流暢地表達自己嗎?
今天,我們帶大家認識一位特別的受訪者——Karen。她選擇了涉足較少人學習的語言,從零開始學泰語,從此開啟一段與眾不同的人生旅程。究竟她是如何踏入泰語的世界?學泰語又如何改變她的人生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她的故事吧!
Karen畢業於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她在大二時曾到泰國清邁大學交換半年,這段交換經驗開啟她的自學泰語之路。現在的她,既是一名線上授課的泰語老師,同時也是新北市政府警察局的泰語通譯。
儘管Karen的英語和泰語都很流利,但對她而言,用這兩種語言說話的自己,彷彿是兩個不同的靈魂。
「雖然我是讀外文系,但英文對我來說還是一個很有壓力的語言,畢竟我們從國高中開始,學英文都是為了考試嘛,所以我一直覺得自己在說英文的時候,是沒有那麼有自信的。」反觀泰語,從接觸到精通,都是Karen自學和主動找老師指導,學習動機的不同,讓她在講泰語時,顯得更有靈魂及自信。
既然,Karen大學時就讀的是英美語文學系,為何大二時會選擇到泰國交換?又是什麼原因讓她開始主動學習泰語呢?
提到學習泰語的契機,Karen回憶道,她在大一時修了一門名為「當代英語與文化」的課程,徹底顛覆了她對英美語文學系的想法。那堂課程內容涵蓋環境、性別、移工,以及東南亞相關議題。「那個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會英文,除了可以做翻譯或教學,還可以透過它,從不同國家和視角去認識這個世界。」Karen說道。
至於為什麼會選擇到泰國交換,而非其他英語系的國家呢?Karen笑了笑說,當時的她想要做一個跟大家不一樣的選擇。在考量自身科系的條件及學校姐妹校的合作,最終她決定前往泰國。然而,更讓我們吃驚的是,Karen前往泰國交換之前,完全沒有任何泰語基礎!
不像其他同學已經具備語言能力才去交換,她說自己當時連日常的泰語溝通都不太會,所以經常得跟著同行的台灣交換生行動。在泰國的這半年,她對自己不會講泰語感到非常挫折。「我一直在心裡告訴自己,回到臺灣後,一定要認真地把泰語學起來!」這份對語言的執著,成為她返台後下定決心學通泰語的契機。
隨著泰語學習逐漸深入,Karen開始嘗試將語言能力應用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現在的她,泰語能力已經遠超大二時的水平,在自學的過程中,她一直思考如何從事跟泰語有關的工作。
2023年,她在線上平台開設了一對一的泰語家教課程,招收了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年齡層從高中到六、七十歲的年長者不等。由於是一對一的教學方式,她需要瞭解每位學生不同的學習背景和需求,為他們量身打造合適的課程。
這段教學經驗讓她接觸到以往未曾了解的泰語領域。例如:六、七十歲的爺爺奶奶因為想到泰國參加法會,所以想學習佛教相關用詞、有學生為了追星來學泰語、或是有上班族因為工作需求,要考取泰語檢定等。
Karen分享道:「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我也因為這樣了解更多泰語的不同面向。」而她也發現自己對教學頗有興趣,尤其是當學生漸漸可以講出一些句子時,看到學生們的進步,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
除了教學工作外,Karen還有一個特別的身分——新北市政府警察局的「泰語通譯」。
她解釋道,所謂的「通譯」是協助在臺灣遇到法律問題的外國人,成為他們與警方溝通的橋樑。通譯協助的對象不只有外籍移工,有時也會有外國旅客或外籍學生等族群。
談到為何會成為通譯?Karen回憶,自己在大學期間偶爾會從花蓮北上參加「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舉辦的活動。在學習泰語的過程,她也透過網路搜尋相關工作,發現「通譯」這項角色的重要性。她說,如果沒有「通譯」這個角色,不熟悉中文的外國人在台灣遇到法律問題,很容易感到不知所措或徬徨無助。後來,他透過友人分享的資訊,報名警察局開辦的通譯培訓課程,並通過培訓和考試,成為一名泰語通譯。
然而,通譯的過程並非總是順利愉快。我們問了她是否有深刻難忘的故事?Karen分享了一個近期令她最印象深刻的故事--第一次接到與性侵有關的案件。
「每次接到案件時,我們都會先問警方這次是什麼類型的案件,以便準備接下來要翻譯的內容。但那次警方直接叫我去醫院的急診室,我當下非常緊張,因為以前都是直接去警局做筆錄,還沒有接過地點是在醫院的案件。」她說。
在驗傷過程中,因為醫生需要跟患者溝通,作為通譯,也要協助患者與醫院之間的對話,因此我陪著當事人度過那個漫長夜晚,整整6個小時。
「那名當事人年紀很小,事發不久就來到急診室,整個人還處於驚恐狀態,所以完全不知道要怎麼辦。」Karen頓了一下,緩緩說道:「她很勇敢。她說雇主不願意幫她處理這件事情,所以聯繫了朋友就來到醫院,不然根本沒有人會幫她處理這件事情。」
雖然通譯的工作並不會很密集,但Karen也坦言,每一次的案件都會影響她的心情,需要花一些時間才能平復。不過她依然很希望自己能夠繼續運用泰語的能力,幫助有需要的在台泰國人。偶爾收到的感謝,也總是讓她非常感動。
那天晚上,Karen和當事人從晚上6點到凌晨2點都沒有吃東西,因為必須不停思考及翻譯,加上過久沒有進食,一度覺得自己快要昏倒。當時,陪同當事人到醫院的朋友,買了食物給當事人和Karen,讓她覺得相當感動。
「他跟我說,看我好像很餓,所以就去買食物回來給我們吃。有時候,這些簡單的舉動,就會讓你感受到他們的感謝。她的朋友說,如果沒有通譯的話,真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完成筆錄。因為,他們聽不懂中文。」
Karen提到,其實通譯是一份相當缺人的工作,尤其泰語通譯更為稀少。現在許多通譯是由精通母語和中文的新住民媽媽擔任。由於這份工作經常需要接觸法律術語,所以對她們來說相當具有挑戰性,這也讓Karen對這些新住民媽媽們感到敬佩。
未來,她會持續擔任通譯,也會將這份工作資訊分享給正在學習泰語、或對移工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心有餘力地一起來幫助在臺灣的泰國人。
至於個人規劃方面,Karen計劃前往泰國攻讀碩士,進一步學習泰國文化、政治及歷史,以及東南亞政經相關的知識。「雖然我現在在教泰語、當通譯,這些都和泰國有關,但我一直覺得自己對泰國的文化、政治及歷史背景的了解還不夠全面,所以希望透過系統化的學習來彌補這些不足。」她還提到,未來希望能在泰國工作,特別為泰緬邊境的人權議題貢獻一份心力。
在訪談的最後,Karen也鼓勵在校大學生,若有機會接觸與東南亞、新住民或移工相關的活動,要把握機會,用開放的心態去了解他們的世界。同時,如果對東南亞語言有興趣,不管是泰語、越南語或印尼語等等,都可以去嘗試學習。「從語言著手,你會慢慢從他們的角度來思考,理解更多事情。」Karen認真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