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思維:日本兩車廠應對中國衝擊!歐洲經濟末日降臨!2025年經濟挑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日本車廠本田日產23日表示,雙方已進入正式談判階段,力爭明年6月達成最終協議,雙方將成立一家控股公司作為本田和日產的母公司,在東京證交所上市,新公司總裁將由本田選定(See:2024/12/23,鉅亨網,全球第三大車廠將誕生!本田、日產正式展開合併談判 明年8月成立新控股公司)。


本田與日產這兩家日本汽車製造商的潛在合併,及通用汽車將計入的中國業務相關50億美元支出,顯示出全球車企正在應對中國汽車(電動車)製造商崛起的影響(See:2024/12/19,華爾街日報,本田與日產合併談判背後:中國衝擊正重塑全球汽車業)。


2025年全球十大趨勢有哪些?《經濟學人2025全球大趨勢》特刊列出十大預測:

1.川普2.0的決策(地緣政治重組、緊張局勢升高)、2.關稅恐懼(貿易戰)、3.通膨之後(如何減少赤字)、4.混亂局面恐更混亂(俄烏、加薩)、5.各國選民的期待(英、法改選)、6.旅行困境(疫情解封、過度旅遊)、7.潔淨能源熱潮(太陽能板、電池、電動車)、8.人工智慧的關鍵時刻(AI成長與賭注)、9.高齡化與人口結構問題(高齡老化與機會不足)、10.無法預期的驚奇(太陽風暴、全球大規模流行病)。


(See:2024/11/21,天下雜誌、經濟學人2025全球大趨勢,2025有哪些黑天鵝?經濟學人《2025全球大趨勢》盤點年度十大不可思議事件、經濟學人年度特刊《2025全球大趨勢》十大預測:AI代理人變強、中俄四國聯手搞破壞?、風傳媒,《經濟學人》預測2025十大趨勢:川普重返白宮獨占4項,AI與通膨最讓市場緊張)


正當2024年歐美股皆刷新歷史新高全球經濟剛開始擺脫新冠疫情影響之際,2025年卻再次面臨一系列全新挑戰,川普關稅政策若引發貿易戰,這可能意味著新一輪通膨與全球經濟放緩,此外,歐洲德國和法國的政治僵局烏克蘭中東的衝突等,將會進一步給全球經濟前景蒙上了陰影。


(See:2024/12/23,自由時報,4隻黑天鵝籠罩!2025全球經濟一系列挑戰亮「紅燈」)


經濟部近期針對「川普2.0」提出分析報告,指出對台灣主要有三大風險,將要求台廠赴美設廠取消晶片法案影響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


經濟部評估,根據華府智庫「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發表「川普風險指數排行」報告,台灣列為31名,因川普2.0關稅政策承受的風險較泰國、菲律賓、南韓、日本等相對安全。


(See:2024/12/23,經濟日報,川普2.0 經部推演三風險 課徵關稅方面相對安全)


中央研究院23日公布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上修為4.23%,明年則為3.10%,經濟將穩勢前進,不過,美國單邊主義興起,再加上中國大陸經濟復甦的挑戰依然存在,兩者是否對全球貿易與景氣復甦產生影響,將會是台灣明年經濟成長動向的重要變數。


在物價方面,中研院相較其他預測機構較不樂觀,預測2025年全年CPI年增率為2.02%,是目前唯一超過2%通膨警戒線的預測機構


(See:2024/12/23,中央廣播電臺,中研院預估明年經濟成長3.1% 經濟穩勢前進、經濟日報,中研院預測:2025經濟「穩勢前進」 通膨率還是會破2%)


據分析,鑑於中國經濟的「重借輕還」、中國外交的「修昔底德陷阱」、中國內政的「不要領袖要選票」,今年,是中國經濟在習近平剩餘任期內最好的一年因為,往後,中國會更慘淡。一路向下(See:2024/12/23,StockFeel 股感,一路向下:今年是中國經濟在習近平剩餘任期內最好的一年)。


債務、失業、倒閉、消費降級成為中國社會熱詞的2024即將過去,多位海外學者發文,評論中國近年來乏善可陳的經濟表現,或分析中國經濟2025更加驚險的走向,而金融風險」和「危機」是關鍵詞


旅美經濟學家許成鋼接受美國之音採訪表示,2024年中國的關鍵詞是「危機四伏、困難重重」,無論政治、經濟、社會各個方面都面對嚴重危機,在許多方面危機已經爆發。


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德籍華人政治學者張俊華在德國之聲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中國經濟已走入通貨緊縮的怪圈,導致中國經濟陷入通貨緊縮的泥潭,難以自拔。至少中國在今後一兩年內,很難擺脫這通貨緊縮的怪圈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瑟致則分析,中國2025年「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雖增加貨幣供給有助於政府增強公共投資,但在缺乏自由市場和法治社會的大背景下,其刺激措施恐怕會引來財政赤字通貨膨脹金融風險等各種挑戰


(See:2024/12/23,新唐人,跨年之際 海外學者評中國經濟的現狀與金融風險)


中國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名譽院長閻學通則投書最新一期「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指出,儘管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上任後,美國與中國在經濟與軍事上的緊張將升溫,但兩國不太可能為台灣議題爆發戰爭,北京將會大幅聚焦於提振經濟,在中國將主要關切放在經濟成長之際不會制定統一台灣的時間表


(See:2024/12/23,自由時報,中國學者閻學通:未來4年北京聚焦經濟 不會制定統一時間表)


根據《彭博》對經濟學家的調查,歐元區經濟預計在 2025 年將迎來溫和復甦,但成長速度將低於先前預期。據彭博調查,分析師預測 2025 年歐元區經濟成長率為 1%,低於先前估計的 1.2%,但高於今年預計的 0.8%。 他們還將 2026 年的成長預期從 1.4% 下調至 1.2%(See:2024/12/23,經濟日報,彭博:經濟學家將歐元區2025年經濟成長率預測降至1%、鉅亨網,經濟學家下調歐元區2025年經濟成長預期)。


事實上,德國在2024年的企業破產案例達到22400起,同比增長近25%,是自201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這一趨勢反映出德國經濟面臨的嚴峻挑戰,這一破產潮可能在2025年繼續擴大,2025年德國經濟成長將會持續衰退。


德國是歐元區最大的經濟體,但其關鍵製造業持續低迷,預計 2025 年經濟成長率僅為 0.4%,2026 年為 1%,均較先前預期下降 0.3 個百分點。法國的經濟成長預期也被下調(See:2024/12/22,鉅亨網,經濟學家下調歐元區2025年經濟成長預期)。


7月8日,法國國會改選出爐後,馬克宏任命右派巴尼耶(Michel Barnier)接任總理。12月4日,極右派就聯合左派通過巴尼耶的不信任動議,成為法國史上任期最短的總理。12月13日,馬克宏宣布中間派白胡(François Bayrou)為總理,還未上任,民調就有66%受訪者不滿意(See:2024/12/22,中央廣播電臺,新政府還未就定位 民調:66%法國人不滿新總理、中央社,法國內閣尚未敲定 民調:2/3民眾已對新總理不滿)。


法國作為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其政治動盪將會影響投資者信心和市場穩定性。若法國政府無法有效通過預算案和改革措施,將可能導致其經濟增長放緩。


外媒報導,《Politico》以「歐洲的經濟末日已經來臨」為題分析歐洲經濟面臨的挑戰。隨著中國經濟繁榮結束川普的關稅政策,歐洲繁榮的基石不僅出現裂痕,還面臨崩潰危機,如今無憂無慮的日子已逝,一旦汽車和資訊技術被淘汰,歐盟只能依靠 19 世紀的技術了,這些技術一直是它擅長的,例如機械和火車,不幸的是,這就是中國正在入侵的領域(See:2024/12/23,自由時報,歐洲遇經濟逆風 只能靠19世紀技術殘活)。


隨著中國經濟繁榮的結束川普的關稅政策,歐洲經濟正面臨重大的挑戰。歐洲在面對自身內部問題及全球經濟變遷的挑戰時,需要穩步應對,確保未來的經濟成長與穩定。倘若歐洲無法有效應對此等內外部壓力,未來很可能將會面臨更深層的經濟挑戰問題。


其實,就如同東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付鵬演講指出,經濟與政治密不可分,金字塔頂層的核心問題是意識形態,在「左翼化(全球化)」走到極端之後,將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世界整體大格局正在「右翼化(反全球化)」,美國大選重歸共和黨川普就是右翼保守派,就是反全球化、保護(國家)主義化法國極右翼「國民聯盟(National Rally-RN)」造成國會改選,德國基民黨(CDU)也是偏右翼的保守派擠下了偏左翼的社民黨(SPD)。歐洲紛紛集體「向右轉」,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在法、德、意、奧等國支持率明顯上升。


在這種情況下,全球經濟趨勢走向反全球化、保護主義化,反移民、貿易戰,自然將是「大勢所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ennis Lee(阿丹哥)的沙龍
6會員
275內容數
EMBA研究;喜好閱讀與學習;近年來,專注於"商業法律"與"策略管理"等企業運營議題探討。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企業運營管理等問題。
2025/04/30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說法,稱中國政府已悄悄針對部分美國進口商品豁免報復性關稅。這些商品都是中方無法迅速從其他來源獲得的重要項目,凸顯中國經濟在某些關鍵領域的脆弱性。 呂宗耀總監在《數字台灣》節目中分析,美國國債對川普來說根本不是問題。而川普祭出關稅戰等手段,背後只有一個無法用經濟學解釋的真正目的。
Thumbnail
2025/04/30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說法,稱中國政府已悄悄針對部分美國進口商品豁免報復性關稅。這些商品都是中方無法迅速從其他來源獲得的重要項目,凸顯中國經濟在某些關鍵領域的脆弱性。 呂宗耀總監在《數字台灣》節目中分析,美國國債對川普來說根本不是問題。而川普祭出關稅戰等手段,背後只有一個無法用經濟學解釋的真正目的。
Thumbnail
2025/04/28
有「賣空之王」稱號的巴斯最近表示,美國在「美中貿易戰」中處於有利位置,最終可望勝出,原因在,中國經濟似乎更容易受到關稅的衝擊,而美國在談判中會「撐得比中國久」。避險基金經理人艾克曼也表示,時間在美國這邊,中國將需盡快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因曠日持久的貿易戰將嚴重傷害中國經濟,北京當局無法打贏這場戰爭。
Thumbnail
2025/04/28
有「賣空之王」稱號的巴斯最近表示,美國在「美中貿易戰」中處於有利位置,最終可望勝出,原因在,中國經濟似乎更容易受到關稅的衝擊,而美國在談判中會「撐得比中國久」。避險基金經理人艾克曼也表示,時間在美國這邊,中國將需盡快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因曠日持久的貿易戰將嚴重傷害中國經濟,北京當局無法打贏這場戰爭。
Thumbnail
2025/04/25
美中關稅貿易戰,已經戰到昏天暗地,連川普本人自己都不太知道應該怎麼打了,只剩大戰略大方向!關稅戰的不確定性,讓已經失業率高居不下的中國,經濟表現更不佳,社會維穩更加困難!中共要如何突圍?被美國逼急了內憂外患了,攻台當做存續籌碼?台灣的選擇?
Thumbnail
2025/04/25
美中關稅貿易戰,已經戰到昏天暗地,連川普本人自己都不太知道應該怎麼打了,只剩大戰略大方向!關稅戰的不確定性,讓已經失業率高居不下的中國,經濟表現更不佳,社會維穩更加困難!中共要如何突圍?被美國逼急了內憂外患了,攻台當做存續籌碼?台灣的選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自由時報>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已徵收145%的高額關稅,不少專家警告,中國廉價商品在無法進入美國市場後,將向全球市場傾銷,歐洲恐首當其衝。將於5月出任德國總理的梅茨(Friedrich Merz)日前受訪警告,德國市場可能會被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淹沒。
Thumbnail
<自由時報>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已徵收145%的高額關稅,不少專家警告,中國廉價商品在無法進入美國市場後,將向全球市場傾銷,歐洲恐首當其衝。將於5月出任德國總理的梅茨(Friedrich Merz)日前受訪警告,德國市場可能會被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淹沒。
Thumbnail
對網上「外資正在大規模地從中國撤出去」的說法,還直言「在討論外資是否撤出中國時,先要搞清楚『中國還需要外資嗎』?」然而,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10日通過「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這是欲蓋彌彰? 美國《新聞週刊》報導,中國經濟正處嚴峻困境,面臨通縮、國內消費低迷、工業生產放緩、川普關稅措施等4重威脅。
Thumbnail
對網上「外資正在大規模地從中國撤出去」的說法,還直言「在討論外資是否撤出中國時,先要搞清楚『中國還需要外資嗎』?」然而,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10日通過「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這是欲蓋彌彰? 美國《新聞週刊》報導,中國經濟正處嚴峻困境,面臨通縮、國內消費低迷、工業生產放緩、川普關稅措施等4重威脅。
Thumbnail
高盛、摩根大通和美國銀行最新預估,只要對中國、歐洲和加拿大加徵關稅不會引發嚴重通膨,美國經濟表現將十分強勁。歐洲知名品牌汽車在中國業務正萎縮,原因是中國經濟走緩及新能源車帶來競爭等。中國經濟問題是疲弱。房地產危機、因消費者信心低迷加劇的通貨緊縮壓力及川普的關稅承諾,這三個難題將令中國經濟面臨挑戰。
Thumbnail
高盛、摩根大通和美國銀行最新預估,只要對中國、歐洲和加拿大加徵關稅不會引發嚴重通膨,美國經濟表現將十分強勁。歐洲知名品牌汽車在中國業務正萎縮,原因是中國經濟走緩及新能源車帶來競爭等。中國經濟問題是疲弱。房地產危機、因消費者信心低迷加劇的通貨緊縮壓力及川普的關稅承諾,這三個難題將令中國經濟面臨挑戰。
Thumbnail
歐元區德、法這兩個最大經濟體正陷入困境,2025年將會面臨經濟衰退。英國金融時報調查指出,2025年美國經濟成長率將高於歐洲。美國華爾街日報則指出,中國正面臨四大經濟炸彈:1.建設過剩、2.債務過剩、3.產能過剩、4.銀行金融風險。中國一直只有供給端卻忽略需求端的偏狹思考!其經濟將無法克服後發劣勢!
Thumbnail
歐元區德、法這兩個最大經濟體正陷入困境,2025年將會面臨經濟衰退。英國金融時報調查指出,2025年美國經濟成長率將高於歐洲。美國華爾街日報則指出,中國正面臨四大經濟炸彈:1.建設過剩、2.債務過剩、3.產能過剩、4.銀行金融風險。中國一直只有供給端卻忽略需求端的偏狹思考!其經濟將無法克服後發劣勢!
Thumbnail
谷月涵:全球經濟秩序正轉向國家資本主義體制,為了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各國投資重點集中在能源基礎建設、國防及新產能。 謝金河:中國電動車的低價狂潮,造成日德汽車窮途末路。全球如何面對中國內捲全球化,將是2025年最迫切的課題。川普2.0很可能是時代新轉折,中國的全球化受益者角色,未來可能會有很大改變。
Thumbnail
谷月涵:全球經濟秩序正轉向國家資本主義體制,為了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各國投資重點集中在能源基礎建設、國防及新產能。 謝金河:中國電動車的低價狂潮,造成日德汽車窮途末路。全球如何面對中國內捲全球化,將是2025年最迫切的課題。川普2.0很可能是時代新轉折,中國的全球化受益者角色,未來可能會有很大改變。
Thumbnail
日本兩大車廠正應對中國衝擊!川普2.0關稅等決策,將會是2025年全球經濟趨勢的重點!隨著中國經濟繁榮的結束及川普的關稅政策將臨,歐洲經濟正面臨重大的挑戰。英國、法國各國均面臨選民的期待,德國則因能源政策長期依靠俄羅斯、出口政策長期依賴中國及社會日益老化致企業缺乏勞動力,導致歐洲面臨經濟末日的困境!
Thumbnail
日本兩大車廠正應對中國衝擊!川普2.0關稅等決策,將會是2025年全球經濟趨勢的重點!隨著中國經濟繁榮的結束及川普的關稅政策將臨,歐洲經濟正面臨重大的挑戰。英國、法國各國均面臨選民的期待,德國則因能源政策長期依靠俄羅斯、出口政策長期依賴中國及社會日益老化致企業缺乏勞動力,導致歐洲面臨經濟末日的困境!
Thumbnail
德國破產企業持續攀升,已達近十年高峰。據信貸保險研究,2024年德國破產企業家數預計將增加25%,約達22,200家。OECD公布了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明年德國經濟成長將停滯。 中國德國商會調查顯示,在中國的德企認為中國經濟惡化,中國市場需求疲軟是其最大挑戰。德媒:德企對華投資存在戰略失誤。
Thumbnail
德國破產企業持續攀升,已達近十年高峰。據信貸保險研究,2024年德國破產企業家數預計將增加25%,約達22,200家。OECD公布了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明年德國經濟成長將停滯。 中國德國商會調查顯示,在中國的德企認為中國經濟惡化,中國市場需求疲軟是其最大挑戰。德媒:德企對華投資存在戰略失誤。
Thumbnail
英國金融時報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針對37名經濟學家進行的調查顯示,美國經濟可望軟著陸,情勢仍強勁,利率將在明年底降至3%! 中國經濟陰霾正在蔓延,中國經濟事務專家表示,從幾年前房地產市場崩盤、出口導向型工廠企業倒閉外遷,一直到實體零售服務業凋零,而下一波骨牌效應可能殃及新能源汽車和資產安全。
Thumbnail
英國金融時報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針對37名經濟學家進行的調查顯示,美國經濟可望軟著陸,情勢仍強勁,利率將在明年底降至3%! 中國經濟陰霾正在蔓延,中國經濟事務專家表示,從幾年前房地產市場崩盤、出口導向型工廠企業倒閉外遷,一直到實體零售服務業凋零,而下一波骨牌效應可能殃及新能源汽車和資產安全。
Thumbnail
在20世紀九零年代初,許多美國人對日本的經濟崛起感到著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經濟逐漸衰退。現在,焦點轉移到中國,中國成為了經濟超級大國,而此時也正面臨一些時代的挑戰。
Thumbnail
在20世紀九零年代初,許多美國人對日本的經濟崛起感到著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經濟逐漸衰退。現在,焦點轉移到中國,中國成為了經濟超級大國,而此時也正面臨一些時代的挑戰。
Thumbnail
日本失落的三十年,由於工業及製造業的衰敗,加上日本外銷主要以傳統汽車工業,隨著全世界比拼電動車的發展趨勢,對於現代的日本汽車工業必定造成極大傷害,使國際電動車市場搶走原先的銷量份額,以日本來說,GDP貢獻最大的為服務業69%,其次是工業30%,而主要工業又以汽車製造銷售為主,汽車產業的趨勢逐漸遭受轉
Thumbnail
日本失落的三十年,由於工業及製造業的衰敗,加上日本外銷主要以傳統汽車工業,隨著全世界比拼電動車的發展趨勢,對於現代的日本汽車工業必定造成極大傷害,使國際電動車市場搶走原先的銷量份額,以日本來說,GDP貢獻最大的為服務業69%,其次是工業30%,而主要工業又以汽車製造銷售為主,汽車產業的趨勢逐漸遭受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