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高雄港邊閒逛,過去的老倉庫都變成新的文創基地,幾百年來港邊都是一樣的,滿滿的各國旅人。高雄港區最南段再南邊一點,有一個叫鳳鼻港的地方,就是鳳山這隻飛鳳的頭部,斜斜展翼面朝海峽,脖子是鳳山水庫一帶,尾部在今天高雄龍山寺、鳳儀書院附近。
在港邊跳上輕軌轉半圈去搭捷運到大東站,沿著鳳山溪(以前叫東門溪)往南走,可以看見鳳山新城的東便門(又稱同儀門),這是西元1804年(嘉慶9年)蓋的,是目前鳳山古城唯一剩下的一座,附近放著舊東福橋的橋墩,這橋墩厲害在六邊船艏設計,置放溪中可減低流水的衝擊,建於1841年(道光21年),一樣是咾咕石為底,頂部是對岸運來的紅磚,但仍然不敵2001潭美颱風暴漲的溪水被沖斷了。
冬天的溪流向來是枯水,今天鳳山溪水的味道也非常非常不好,大概比盛夏的磺港溪或樹梅坑溪還糟糕,往前走就是鳳山龍山寺。
鳳山城的東門(又稱朝陽門)本來貼著這座寺廟,現在只是一塊標碑,剩下裊裊的香煙,但一百八十張的藥籤仍由善信恭印,小心收藏在櫃子裡。
我不懂藥籤上的羌三片、半夏一錢是什麼功效,
但它百年來默默支持著那些在瘴癘之地安家興業的先民們,或許也會繼續支持著下一個、跟下很多個一百年。
東門到溪岸邊以前是碼頭,在清朝可以行船至打狗港去往福州,移墾的漢人跟貿易船就在這上岸,往南再走大概150公尺處是訓風砲台,它目前正在整建,接著往西北方走一公里是澄瀾砲台,再往北走500公尺是平成砲台,這是不到一平方公里的面積呢,鳳山新城築有六座砲台,西北、 東南、 迎恩三座砲台已經不在了,餘下的這三座證明了此地的重要性,亦有可能台灣三年一叛,五年一亂,每天你打過來、我打回去,荷蘭、西班牙爭奪殖民地,原住民和洋人跟漢人無雙亂鬥,清法互毆也要牽連台灣,客閩互看不對眼,漳泉打得更加不留遺憾,島上的海盜流民就只能這樣了?
從平成砲台出來沿著曹公路轉進鳳明街,路標會帶人去往鳳儀書院,這是目前全台存留最大最完整的書院。整體來說,這是一幢非常值得參觀的閩南、粵東式建築,紅磚白牆,木柱燕脊,左右對稱而廳堂開闊敞亮。
書院是在林爽文事件後遷址,由地方仕紳支持,請歲貢生張廷欽繼續辦學。書院左右兩進的廂房裡安排著不同風格的擺設,介紹清代科舉制度,不只有文科、武狀元要考什麼也有,外側以前是學生宿舍,現在是賣店,珍奶好喝。後邊以前是老師辦公的地方,也有些互動體驗的小遊戲,櫃子裡詳錄著鳳山曾經有過的舉人、進士。
在那時候,台灣出身考生可比偏鄉學子還慘了。
正常歲科考試每年一次,台灣曾經改制每二年歲貢一人;
鄉試每三年才辦一次,只會在秋天。
台灣生員光要參加鄉試就要搭船到福州,先不提舟車勞頓扛不扛得過來,
颱風季節要過那條黑水溝?給不給過是看天啊!
鳳儀書院也大方表示,學生只要有資格參加鄉試,書院都會買單船票住宿交通,安心考試方案的背後,大概也有地方氏族的強力支援,同時背負著鄉親的期待吧。
牆上的地圖裡,終於慢慢、慢慢多出來行政單位和其他書院。化外之地文明了,說禮樂、敦詩書,不再是流民草寇了?北台首學的明志書院那塊碑刻著:「今則海不揚波,野皆樂土。易戰攻以禮樂,化甲胄為詩書...」
這趟來南部,高鐵一路從台北穿越西岸叢聚的水泥森林,彎彎繞繞地搭車上山去東岸的瑯橋卑南道。在部落裡待了三天兩夜,又一路彎彎繞繞地下山來到高雄港邊,滿目琳瑯的新大樓裡,錯落著古牆砲台、百年寺廟跟書院,有一種恍然隔世的感覺。回來飯店的路上,耳邊一直迴響著那首很老很老的民歌─蘭花草,這也是胡適新詩─希望。山裡的蘭花移植了之後,儘管朝朝頻顧惜,夜夜不相忘,費上好大一番功夫還不知道會不會開花呢?只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