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新生天橋於11月19日-11月24日遭全數拆除,自剪斷鋼梁起,就只有一種純粹的政策方向與聲音。11月24日晚上,羅技師的家屬默默的來向天橋道別。
本陸橋(和平新生天橋)設計期間承蒙鋼結構副理曾清銓技師、組長李榮南技師熱心指導,以及林松裕技師、莊信男技師鼎力協助,由羅瑞剛技師統合完成本設計。本橋由新台灣基礎公司承包,鋼結構由中鋼結構公司製造施作及安裝完成,於民國72年完工開放通行(羅瑞剛,2012)。
作為天橋工程技術之新創之作,採用沒有斜撐之威廉迪爾構架(羅技師自譯名)(vierendeel frame)降低天際線的視覺衝擊與維護成本,搭配著獨立結構的壁式迴轉樓梯,為台灣的後進天橋工程提供了一種不同的施作選擇。
本工程司推廣設計應用在士林區陽明國中附近跨越中正路之人行陸橋以及高雄市中正路技擊館跨越中山高速公路之人行陸橋……以上所述人行陸橋之梁柱斷面均為焊接組合H型鋼斷面主構架鋼鈑用高強度鋼ASTM.A572Gr.50亦即JIS.SM490鋼鈑(羅瑞剛,2012)。
根據技師報826期羅瑞剛技師紀錄所述,文林天橋和位於苓雅運動中心(原中正技擊館)- 三多的高雄交流道天橋(下稱三多交流道天橋)都是參考和平新生天橋構造樣式設計興建。本文希望透過書寫三多交流道天橋的空間特質,以緬懷和平新生天橋的首創價值。
三多交流道天橋橫越國道一號高速公路,靠近苓雅運動中心這側的樓梯與和平新生天橋的構造相同,均採用壁式迴轉樓梯,較為不同的是,由於三多交流道天橋跨距較寬、結構高度較高,同時似乎假定面對更大量的人潮需求,因此不論是橋體面寬還是樓梯寬度都更加寬闊,以及擁有更巨型的結構系統。
另外,為了更高的橋體,這側的樓梯相比起和平新生天橋樓梯來說迴轉次數更多,更大的樓梯面寬迴轉的平台也就寬敞,也因此三多交流道天橋的樓梯擁有更多留停眺望與拍攝的空間,同時不至於影響持續移動的其他用橋人。
過去和平新生天橋每一個角落是有2座樓梯的,但在郝龍斌市府、柯文哲市府針對交通視線的評估過後每個角落都先拆除了其中一座樓梯,由於壁式迴轉樓梯透過獨立結構建成,在拆除時不會影響主要橋體的結構,是羅技師為了整修維護所做的設計巧思。三多交流道天橋維持了兩座樓梯的設計規劃,兩座巨大的樓梯佇立在苓雅運動中心的東南側,是高雄開車通勤者下交流道一定會看到的標誌物之一。
與和平新生天橋待遇不同的是,2021年靠近苓雅運動中心一側的橋體與樓梯獲得重新粉刷彩繪的待遇(在那之前,也有SKAF等塗鴉),透過色彩的應用讓橋體應用變的更加活潑。另外,2022年苓雅運動中心也開始重新粉刷,延伸了天橋的色彩,改變了下交流道時的風景。


另一側的樓梯可能因為腹地的差異,並沒有以壁式迴旋樓梯設置,而是透過一般的直梯下樓,出口處正面對高雄中正高中體育場的後門。
這座天橋也有另一獨特之處就是他的窗景,一般來說人們很難有機會俯瞰交流道的車潮,搭車時也很難有停留拍攝的機會,這座天橋則提供了攝影的可能性,即便有防墜鐵網,大多數的窗口仍有設置少量的孔洞(我不知道原因)能夠稍微伸出鏡頭。寬闊的步道為了橫跨交流道,所以兩端稍稍有傾斜,稍稍與和平新生天橋極致簡潔的窗景不同。
或許是因為功能上的差異與地點的不同,在地方政府投入的資源上就能夠感受出目前三多交流道天橋幾乎不會在短期內被拆除,與和平新生天橋的情形天差地別。希望剩下的這座天橋,能夠被好好維持,留下羅瑞剛技師的設計巧思,也側面留下和平新生天橋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