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文章對我而言是紀錄下我對於本次參與動員的心情與壓力過程,同時對我來說是一種影響力轉移的扛轎行動,解除自己已經僵固而有限的發展困境。
誠如恩師 林美吟 副教授所說:
千萬不要讓組織在外部看起來變得只剩下「那只是蘇伯昇在弄」的標籤
這次動員更多時候是做協調與整合,並呈現一種趁勢而為的組織行動。相比起大學時期面對後繼不理解的挫敗,這個過程中更能感受到互信夥伴相挺的溫暖。
【大桌精神的啟蒙、組織】
自2024年12月,廖彥豪學長透過所學會社團貼出公開招募【鑑古、跨域、傳承】中華民國規劃史學會的創會會員起,即受到不少同學們的關注。正面對新進老師爭議、女性主義讀書會未來組織化願景、城鄉所的危機與認同...等等因素的城鄉所學生與後進,籌備會具有許多城鄉所畢業成員的規劃史學會,似乎是一個未來能發展組織動員可能性的組織,同時初期積極的投入,將具備有些微的連結優勢,也能夠很精確的從根本進行表達與倡議。
於此同時,在吸納了守護和平新生天橋行動與空間專業規劃系所性騷擾零容忍工作小組的經驗後,面對經營焦慮的城鄉所末路狂花女性主義讀書會與所內的同儕,認為成立倡議法人組織是解決問題的一條道路。然而,招募新人動能與機緣下降以及核心成員相繼面臨畢業論文壓力的追趕,不再適合耗費過高的行政成本創立組織。因此,以研究及行動小組的角色參與進既有的組織是一種最有利的模式,這與規劃史學會公開招募的時間點不謀而合。
經過了所內私下的溝通與分享後,2025年1月12日,我在所學會社團與個人臉書公開向同儕夥伴以「規劃設計史」的共同學習經驗,進行組隊串聯地號召。在社團內也對草章的宗旨進行了根本性的建議,為避免得罪人,我在不同平台採用不同的詞彙進行招募的書寫,但主軸皆不偏離同儕間的核心關懷。
---以下節錄部分城鄉所學生臉書社團內的論述---
關於該學會適合城鄉所論述的原因主要包含:
- 近似都市計畫學會、都市設計學會、住宅學會...等學會概念,但稍微巡過章程後,發現大多很少有性別與空間、參與式規劃、批判實在論為核心方向。本所組隊加入能大大提升這些方向成為學會運作核心的機會。
- 國土計畫與土地永續規劃,可以算是城鄉所同學們目前常會面對的重要議題,也某種程度算是接下來近十年城鄉所發展的共識方向(應該是吧?)這將會是建立外部友善組織的機會之一。
- 規劃設計史課程與規劃史學會的出現雖無任何直接關聯,但是規劃設計史的防守範圍卻扎扎實實的具有在規劃史學內溝通的本錢。同時,我個人關懷中,很重要的是,性別主題與參與式規劃設計在規劃設計史課程中,始終是課綱裡的其中一節。
- 不僅嘗試佔領學會論述建構,也為城鄉學報徵稿,透過組隊的內部增能,逐步的發掘並凝聚所內的論述能量。
希望透過強調:性別與空間、批判實在論規劃設計史、參與式規劃大桌精神、社群溝通用的模式語言、裡應外合見縫插針式行動、城鄉所繫等論述特質,在學會中建立很不一樣的視角。嘗試從起點就開始有影響力,而不再需要一直從外部發聲。
老王的十六字:社會分析、價值澄清、政治協商、建立制度
------
【另一張大桌,目的是啟蒙倡議的組織、動員】
隨著性別與空間、國土永續、文化景觀、城鄉所繫與大桌精神等行動符號受到肯認,剛畢業、正要畢業、持續畢業(?)的親朋好友便逐步聚集,一是帶著既有的關懷加入共學,也有的人期待當中跨領域所能發揮的社會影響力。
在組隊初期,除了由於入會申請需要將填寫申請書資料、電子簽或印出、回傳入會資料,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光是要確認組隊成員成功入會就花上不少精力。除卻入會本身的抱團影響力,也有核心關懷所需要進行的前期行動:動能展現與積極共識。
吸引足夠的人數之後,抱團組隊也需要彰顯出我們擁有實質的行動量能,我們在較積極的成員以及本就存在既有團隊中選出兩個核心主題進行表態:文化資產規劃及女性主義規劃。這兩個主題除了表達我們所具備的能力與核心關懷以外,也積極傳遞規劃史學會應補充的多元視角。為了避免對籌備會運作造成過度驚嚇與威脅,也希望讓籌備會主委,城鄉所的兼任老師徐燕興博士,提早認識青年團隊,在我們組隊與共識逐漸凝聚之後,我就先行致電與老師溝通表達我們組隊的期待,並偕同兩位核心夥伴:公館羅福宮主委、桃園水姑娘,一起去找老師溝通他和新進會員們對「規劃史學會」成立的期望。
也在這個提早溝通的時間點反映組隊內部積極共識出的幾個疑問:
- 規劃史的名稱讓人感覺距離較遠,希望有更令倡議顯現的團體名稱,如:規劃行動學會。
- 為何選用「中華民國」規劃史學會,而非「台灣」規劃史學會,是否思考折衷或替代名稱。
- 是否可能在宗旨中納入國土規劃的性別與文資視角。
- 是否有可能透過學會名義進行規劃相關議題的聲援。
規劃史名稱主要尊重籌備會的發起主張,僅進行建議,畢竟過去創立臺灣空間規劃設計產業工會就深受名稱而造成辨識度偏低所苦;而對於中華民國的冠名就比較多政治與研究視角上的選擇,當然我們仍舊尊重初期擴張影響力、跨領域招募的創立現實,但仍舊埋下了調整可能性的聲音;宗旨納入性別與文資視角、透過學會名義進行規劃議題聲援則獲得較為正面可以研擬調整的答案。較為可惜的是,由於跨領域平衡各學門派系的需求,在理監事的名單安排中,即便有接近30人的組隊加入,已經較難被籌備會納入名單當中。至此我們的組隊雖具有初步的影響力,但也陷入究竟要不要在打好關係的前提下實質投入成立大會的理監事選舉。
【學會選舉的未知與後續的動員決策】
在籌備會外成型的組隊要抉擇是否投入理監事選舉,將面對持續變動且不完整的資訊,其中包括:確認選舉方法、模式與會員總人數、確認團隊中擁有多少票、推廣參選主張並隨時注意是否受籌備會回應。很可惜的,我們基本上最初僅知道是無記名連記法和大約有100名會員,但不確定理監事總人數,直到籌備會提供的理監事投票建議單。缺乏明確資訊令我難以判斷最佳的目標為何。
另外,我一方面需要評估強硬參選會不會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替換掉了本來就比較熟悉的人,另一方面也在群組努力確認真的有投票資格的隊友總量是否達標,避免弄僵了關係卻沒有達成實質倡議的目的。因此在看見籌備會理監事推選名單有我們可以論述的縫隙後,才真正能夠下定決心並與兩位同儕討論參選到底的可能性。
並於4/24宣布推薦3位同伴參選學會理監事。 ●並在此特別感謝黃柏森、蔡朝翔協助估算
------
各位下班愉快,經過了幾天仔細的思考後,我認為雖然事在人為,但不論如何都有一個不可讓步的理由。即便3/28與徐燕興老師有交換過意見,但在宗旨上始終沒能融入這次我們期待的核心:「性別視角」似乎缺乏相關倡議的縫隙,關於「文化資產」行動也較難看出端倪。
再換句話說,我認為這與都市計畫學會,即便強調國土計畫的跨領域培力交流,仍與都市計畫、都市設計有點難拉開差異。另外在理監事名單當中,比例上也較難看出性別規劃視角的著力點。
因此於性別比例、青年培力、學會期待的角度上,我都希望應透過參選將這些意見實質反映出來。從(會員)名單裡是能夠看出這次投入成員我們夥伴比例之高,透過我們把意見好好的表達出來,會為之後的理監事運作會有良性的影響(希望啦)
因此,要不要衝票與出席我始終保持著積極參與的心態,希望這個名單並沒有過度澆熄大家的熱情。現場是否有開放討論的時機仍舊是一團謎,但這依然是我們能著力的時機點。
期待4/26早上與各位見面。
---擷取自 4/18 組隊內群組宣布動員與階段目的---
------
隨後就在前輩、老師眾多的主要群組中公開進行參選的意見傳達,
為本次成立大會選舉投下巨量的不確定性。
------
看到規劃史學會的成立資訊後,激發了大家對於城鄉所求學參與式經驗,以及對於規劃論述倡議的嚮往,吸引了許多同儕共同組隊投入本次成立大會。
很抱歉在公共群組打擾大家,基於希望積極表達青年同儕對於規劃史學與國土的期待,將與一起相約入會的夥伴們共同推薦幾位夥伴,分別以性別規劃視角與文化資產視角參選理監事選舉,透過明確的理念倡議與表達對於規劃史的核心關懷。
我由衷的希望對於理監事的性別比也能夠因此有所變化。...(後為推薦號次資訊)...
---擷取自 4/24 規劃史學會成立大群組宣布參選及核心目標---
------
隨後,不知是否是我沒有更新到的原因還是籌備會響應我們參選發文的主旨,原先在4/18尚未更新的章程內容,在4/24我發布參選訊息後,4/25上傳的大會更新版本便納入了「性別」一主題,確立了性別規劃視角在學會中的宗旨角色。

0408-0418我下定決心發文前在巡一遍的宗旨版本

大會手冊0425更正版
這確立了本次的行動判斷部分的合理,
「充足的聲量」與「先期的加入」確能對規劃史學會產生實質影響力。
抵達大會現場後,除了要向所有認識的同儕與前輩、先進打招呼外,也需要盡早了解接下來會有的進行流程。同時,我發現這次無記名連記法並未條列所有會員名冊,僅提供籌備推薦名單號次作為選票,我們要選自己推舉的候選人則需要自行填寫空白格並劃記,因此在選舉當下除了需要趕快叫人起床投票、處理委託書的分發之外,還需要不斷的提醒並更新投票指引的相關資訊。
雖然最終得票總數僅以進入候補理監事之列告終,但我們不僅顯現了組隊投入的動員能力,也積極表達了團隊成員對於規劃史學研究的獨特觀察,近一步為學會帶來新的視角和學術/行動能量。故從結論來看,是一個尚能接受的結果,我並不會感到挫敗,反而是在號召夥伴組隊時,因為規劃史學會成立時收費非常的快速,而感到很不好意思。
親朋好友們大多默默的繳納了會費,並出席投票現場支持相挺,真的很令人窩心。
【機會之舉與行動判斷】
這次組隊聚集,參雜了多方複雜的動能,
首先,是我自身對於城鄉所共同體的認同與期待,但有時候倡議時往往沒有信任基礎可以號召,過度倚賴老師們疲於奔命,最終也會在下一個議題上疲乏。同時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以及操作議題的方法,城鄉所之友往往較為接近,擁有一個共同學習、跨領域串聯的地方十分重要。
另外,有許多在城鄉所內的同儕總感覺相較於過去的經驗,在城鄉所有一層厚厚的同溫層,但是實際上缺乏一個可以敘明的所內共識,所謂的大桌精神大多存在傳說之中。我寄望於這個契機進行啟蒙、組織、動員的實踐,並最終的願景是希望城鄉學派競爭抱團的出現。
其次,對於空間專業聲援團體的匱乏。現今社會看待研究生主要以學生而非專業者,因此在政策溝通的過程中常被刻意小看與貶低,極度不利於進行議題的溝通、遊說、談判,因此,擁有外部友善團體的誕生並參與其中對於政策倡議至關重要。
其三,為緩解有夢想的同儕創立學會行政量能有限的問題,採用與前輩組織互助的關係能夠有效的緩解大家面對庶務的壓力,也藉此遊說了不同研究領域的夥伴加入。
這層期望並非僅是自己的幻想,而是透過所學會學生臉書社團內、小畢退休小畢典、城鄉基金會策展、城鄉所PODCAST主題、規劃設計史讀書會不同時期出現的討論,進一步發現的期待。當然...老王碎碎念「參與式設計城鄉所早在大家流行起來前就有人做了」還有「你們為什麼都不投稿」、康康碎碎念「我覺得這個公共藝術預算真的超適合我們學生去做」、「我覺得這是一個機會從整體規劃下去溝通」,都劇烈影響我認為可做的把握程度。這個組織將以什麼樣的社會角色持續下去,期待大家的共同努力。
問怎麼辦就是:啟蒙、組織、動員、抗爭。
我們要先趕快畢業。
希望本紀錄能夠協助未來組織動員者作為行動參考。
------
最後呢喃,在組隊入會的過程中,就考驗著平時朋友們的互信基礎。在收到許多人正面的回應以後,總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阿...原來我確實是被信任的嗎?」
好像在這次終於能夠鬆口氣,好好肯定一下自己算是一個人緣不錯的人了吧。
------
1.規劃史學會成立大會、規劃史學會官方臉書、戰後臺灣規劃史料資料庫
2.末路狂花女性主義讀書會、空間規劃設計系所 性騷擾零容忍 工作小組
3.守護和平新生天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