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你的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感覺這世界其實不需要更多聲音

畢竟網路上的資訊已經太多

學習在虛擬世界中過濾資訊、

並在退出手機後,要能讓心靜下來,

已經成了我們在使用社群媒體的同時

必需幫自己備有的能力

否則我們很容易就淹沒在焦慮中。


這陣子在拿捏是否要分享文字的平衡中擺盪

在修習上,也有些困惑和迷失方向…

然後…非常共時地

我就遇見了《尋找你的牛》───

一本我忍不住一口氣看完的書


而且,在闔上最後一頁時,

臉上不自覺帶著祥和的微笑

內在心湖的中心,漣漪一圈圈地往外擴散

彷彿心裡的迷惘,也隨著波紋散開、消逝了…


「當你能夠把複雜的概念用很簡單的方式說清楚時,你才是真正地明瞭了。」

十牛圖就帶給我這種簡單又清晰的感覺。


心理學,學的是”認識自我”

靈性修習,卻是為“超脫自我”


薩提爾模式重視自我價值感、強調能夠自我認可的重要性。阿德勒心理學更談及歸屬感---比自我價值感更為基礎的自我需要。此外,阿德勒心理學很注重「社會情懷」,白話文就是利他。


要發心的利他,就需要如修行般,修出比以往更多的無我狀態。當「我」與「他」合一,我變得越來越少、甚至沒有了,利他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因為我就是他、他也是我。


若在「我」依然很大的情況下要談利他,則「社會情懷」的概念,其實只是淪為另一種形式的道德勸世言論而已。


若修行為的是放下自我,都要放下了,何必還要學心理學,認識自我,充值自我價值感呢?直接放下不就好了嗎?


問題就在於,放下,太困難了呀!


十牛圖簡單明瞭地展示出整個修習和尋找自我的歷程。


牛,就是我們的心,就是自我。原來要達到超脫自我之前,需要先找到“牛”,然後駕馭牛,才有可能走到後來的“空”,也就是“無我”。


心理學在做的就是第1-6張圖,找到牛後,想辦法駕馭牛、帶牛回家。

如何駕馭呢?得透過理解、接納、和平相處。知道牛的習性了,知道牠運作的模式後,才有可能駕馭它。


原來,為自我價值感充值,與靈性修習的放下自我、走向超脫,兩者完全不衝突,它們都是旅程的一部分。而透過十牛圖,我看見了旅程地圖,也能大略評估自己目前處於哪個階段。這於我而言是很好的看見,並且也更加確信心之所向。


人生,就是一場內在的尋牛之旅。我們透過不同學派的心裡學、不同的方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工具、不同的靈性修習道路…原來,都是在尋找牛、認識牛。因為找到你的牛,就找到你的心。


如果不想庸庸碌碌、隨波逐流,尋找牛:尋找自我,開啟內在的自我探索,是關於思考這一生,究竟要怎麼活著。



是啊!了解牛,才能馴服牛。不論是透過阿德勒、薩提爾、夢、潛意識、阿卡西、冰山、人類圖、13月亮曆、星座、血型、紫微、八字…只要適合,它們都是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多認識“牛”的工具。


關鍵:能馴服牛的,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心,就是生命的指引,自己就是幸福的答案。


真的好喜歡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高小露學堂的沙龍
40會員
273內容數
2025/05/05
在早餐店,約莫5歲的男孩跟著媽媽剛走進來,坐下後,孩子開口的第一句話是: 「手機!」 「手機!手機!」 「我要手機!!!」 媽媽因為要用手機點餐,跟孩子說明後,孩子依然跳針 「手機!我要手機」 整個早餐店都是孩子的聲音,周圍的食客不禁輪流投去隱晦的目光。媽媽的尷尬與孩子的焦躁,在空氣中凝
Thumbnail
2025/05/05
在早餐店,約莫5歲的男孩跟著媽媽剛走進來,坐下後,孩子開口的第一句話是: 「手機!」 「手機!手機!」 「我要手機!!!」 媽媽因為要用手機點餐,跟孩子說明後,孩子依然跳針 「手機!我要手機」 整個早餐店都是孩子的聲音,周圍的食客不禁輪流投去隱晦的目光。媽媽的尷尬與孩子的焦躁,在空氣中凝
Thumbnail
2025/05/02
前陣子回母校,教授提汲:「現在的大學生因為 AI 的關係,對未來充滿迷茫和焦慮。」 我聽著,感受到老師們想幫忙,卻不知可以怎麼幫助這群困惑的年輕人。 回家路上,我反覆想著這件事。 腦海裡浮現出十幾年前,當時面臨即將畢業的我們,不也是一樣焦慮嗎? 那時沒有 AI,但對未來的迷惘與不確定感,一點
Thumbnail
2025/05/02
前陣子回母校,教授提汲:「現在的大學生因為 AI 的關係,對未來充滿迷茫和焦慮。」 我聽著,感受到老師們想幫忙,卻不知可以怎麼幫助這群困惑的年輕人。 回家路上,我反覆想著這件事。 腦海裡浮現出十幾年前,當時面臨即將畢業的我們,不也是一樣焦慮嗎? 那時沒有 AI,但對未來的迷惘與不確定感,一點
Thumbnail
2025/05/01
當孩子哭鬧、生氣、退縮、尖叫、崩潰 我們常常心想: 「現在要怎麼讓他停止?」 「我要怎麼讓他改正?」 當父母的心思在「處理問題」, 而不是靠近孩子的經驗 當我們想解決問題,我們的心是緊的、急的 眼裡就變得只看得見『結果』:孩子正在哭 而看不到孩子此刻的感受與需要。 然後我們會忙著處
Thumbnail
2025/05/01
當孩子哭鬧、生氣、退縮、尖叫、崩潰 我們常常心想: 「現在要怎麼讓他停止?」 「我要怎麼讓他改正?」 當父母的心思在「處理問題」, 而不是靠近孩子的經驗 當我們想解決問題,我們的心是緊的、急的 眼裡就變得只看得見『結果』:孩子正在哭 而看不到孩子此刻的感受與需要。 然後我們會忙著處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