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複雜多變、危機四伏的時代,我們渴望回歸簡單自然、重拾獨立自主與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並建立一個尊重自然法則、實現生態永續與社會公平的農耕生產模式。
【農學伴】將是我們的起點,透過社群的合作,人們、農作物與生態環境和諧共存,形成相互支援的生態網路。
透過共學實作來建立互助支持的合作群體,實現自耕自食、共耕共享、共同創收的發展模式,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來自土地的幸福與豐饒!
🌱 韌性耕作
- 重建多樣的生態環境,提升生產及生物多樣性
- 碳耕循環重建土壤健康、減少碳排及固碳
- 創造地形及微氣候,調節氣候及水資源循環
- 提供生態服務,涵養萬物
- 以「趨合農法」與「水陸共耕農法」創造韌性抗災的食物森林生態生產系統。
💡 多元創收、共同經營
【農學伴】參考「勞動合作社」模式運作,共同出資及經營管理。不僅專注於共學耕作並獲得自耕自食的能力,也將一起共同學習以土地上的產出發展出豐富的產品、專業服務、導覽活動及各類課程,讓每個參與者都能在這個系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獲得收益,從自耕自食、共耕共享到共同創收,去建立一個以社群實質供需為核心的「合作經濟模式」。
🌈 社群連結
這不僅僅是一個農耕計畫,更是一個社群的使命!我們期待〔地球花園-生態農食〕的發展模式能讓所有參與者形成〔生活支持社群〕,以互助合作滿足生活的需要來降低對金錢依賴,攜手為地球的未來貢獻一份力量。
(1)培育實作者(農學伴)
■共學實作
▪︎聘請相關老師指導農學伴以「趨合農法」與「水陸共耕農法」創造韌性抗災的食物森林生態生產系統,學習掌握韌性耕作的能力。
▪︎農學伴成員每月需安排7天至現場共耕共學或共同舉辦活動課程或加工產品來共創收益,每次需達6小時。
▪︎每月一次線上共學及會議,保持隨時取得最新的共識及學習。
(2)創造合作農園模式
■共同經營
『農學伴』運作方式參考勞動合作社模式運作(而非生產合作社),共同出資及經營管理,但不會成立合作社,而是由社員共識制定最適合的相關規範,共同運作出最適合的發展模式。
▪社員條件:(具體條件可經由社員開會訂定,以下僅列大項)
1.認同合作社相關規範,並有共識共同遵守。
2.積極參與合作社之運作。
3.新社員申請入社需經過會議同意先成為準社員,經過一段時間(準社員觀察期)的共事及合作社會議同意方可成為正式社員。
▪財務共識及管理機制:(具體規範可經由社員開會訂定,以下僅列概念)
入股金為5000元,股金為初期營運所需之啟動基金,並設立公積金,將共同創收之收入扣除成本,盈餘依照社員們開會決定使用用途以及設定多少比例存入公積金,未來由公積金來支應運作之相關支出。
■經營目標
▪︎自耕自食
規劃自耕區讓農學伴成員(社員)在自耕區內種植自己喜歡的作物,能吃到為自己長成的食物,體驗深刻與土地建立連結並滿足糧食與健康需求。
▪︎共耕互助
規劃共耕區,讓農學伴成員(社員)共同規劃及耕耘能作為教育體驗課程活動之用或共同加工成產品的作物,學習與土地及人們合作共好。
▪︎共同創收
藉由共同開發教育體驗課程活動或加工產品,一起創造收入,並從中連結消費者學員等,透過教育及體驗做中學導引消費者成為支持者,慢慢形成社群供需經濟模式。
(1)培育生產者(農友)複製合作農園-協助生產者建立合作農園模式
▪︎培養生產者能力,先以一分地開始改變模式,以合作農園方式號召社群協助農田森林化及輔導轉型韌性耕作,導引之前累積的支持者在生產者轉型期間消費支持其產品,以社群力量支撐其在初期轉換森林化過程中的生計需要。
(2)建立支持者與生產者之CSA經濟關係
▪︎協助活動規劃,透過教育及體驗做中學導引消費者成為支持者。
▪︎協助號召社群來生產者農場互助換工,並發展CSA社群支持型農業模式,慢慢形成社群供需之經濟模式,達成建立【社群合作×生態補償型合作經濟模式】之目標。
▪︎【社群合作×生態補償型合作經濟模式】:
1.可持續性:以食物森林系統因應氣候變遷對糧食的影響,採用可持續的生態生產方式,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
2.互惠共生:生產及消費模式採社群供需而非市場機制,保持供需平衡,確保所有人都能平等獲得健康食物,以改善社群的整體福祉。
3.健康飲食:選擇當地和季節性的食材,減少加工食品的消費,促進人類健康與生態健康之間的良性互動。
4. 零廢棄循環經濟:推動食物生產和消費的零廢棄循環系統,如透過堆肥化、資源再利用等方式,減少廢棄物和環境影響。
5. 推動教育與意識提升:增加人們對食物來源、生態系統功能和永續生活方式的認識,以及意識到自然環境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如空氣和水的淨化、土壤的肥力、食物的生產等,培養人們對自然的尊重和愛護。
(3)「合作農園」進階為「社區合作社」
▪︎以【社群合作×生態補償型合作經濟模式】重建糧食生產、生態、經濟與人的平衡,並發展出「一群人照顧一塊土地,一塊土地餵養一群人」的共生關係,更進一步促使人們回到土地形成生態社區,以地球花園-永續住居之小屋森活幫助人們移居土地形成共生聚落/生態社區,若一塊基地與一群人已健全發展出共生連結,可將「合作農園」進階為「社區合作社」模式經營此共生聚落/生態社區。
(1)各地複製及擴散-〔韌性糧倉計畫〕
▪︎初期以方舟基地培養之『農學伴』種子人才協力農友轉型及建造「合作農園」模式,並在建造「合作農園」同時培養更多『農學伴』種子人才,之後將藉由成功的「合作農園」以及【社群合作×生態補償型合作經濟模式】創造安全的糧食網絡及生計收益,以支持更多能投入『農學伴』的人去各地複製及擴散,將更多農田轉型成生態生產的〔韌性糧倉〕。
(2)推動社會議題-〔回到土地生活運動〕
▪︎未來地球花園計畫將結合〔地球花園-生態農食/永續住居/心藝生活〕的發展模式,建立新系統以及實證平衡生產、生態、生活及生命的一種運作型態是可行的,並在各地遍地開花,讓更多人有路徑及勇氣回到土地生活,並聯合推動〔回到土地生活運動〕,訴求一個新的可持續性與互惠共生的社會轉型模式,讓土地及自然能支持所有生命在地球上幸福生活,讓人類的生命及生活參與大自然的循環,平衡發展!
這不僅是一代人的責任和權利,更是世世代代人的責任和權利,就從我們開始建構及推動這場變革吧!
農學伴成員為共同經營合作社的社員,首要條件為有相同價值觀和目標、志同道合的夥伴,認同【地球花園計畫】及「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精神,能願意不斷學習成為「合作人」,協調性高、有彈性,願意一起共同成長、共同經營,並隨著時間的推進和經驗的累積,不斷調整和找出最佳化的運營模式,這是一場社會改革實驗,成員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願景和使命,在不知道結果成功與否,你也願意投入,那麼就一起來玩玩看吧!
▪︎定期記錄收入和支出,保持收支平衡。
▪︎制定預算,並定期評估財務狀況,計算土地租金、種子、肥料、工具、裝置等的初始成本,估算運營成本及預期收益。
▪︎規劃資金來源,除自籌資金外,申請政府補助、參加民間計畫或尋找投資人。
▪︎農作物選擇以當地條件選擇適合的作物,並安排耕作計劃,考慮雨水收集、溝渠或滴灌系統等自然灌溉來節約水資源,以覆蓋物保護土壤健康。記錄耕作進度、成本和產量,進行資料分析以改進生產計劃。
▪︎設備工具和材料的維護及添購規劃。
▪︎保種及品種管理,測試不同品種的表現以及病蟲害管理方案,找出最佳化的作物種植規劃。
▪︎為風險制定應變計畫,如自然災害、病蟲害等情況。
▪︎定期為團隊成員提供培訓課程或參加農業相關的培訓和研討,持續學習技術和知識與提升能力。
▪︎計劃工作期程,確定每位成員的分工和責任,使各項任務能夠按時完成。
▪︎共同編寫工作日誌,紀錄觀察重點及心得,讓成員間即時掌握資訊,了解植物變化和從觀察心得中學習他人的經驗,以利共同學習觀察及管理土地。
▪︎溝通與協作: 舉辦定期的團隊會議,分享進展和討論挑戰,同時建立反饋渠道,讓團隊成員可以提出建議和意見。
▪︎讓成員透過共同耕作和收穫來提高新鮮食品的供應,並共同創造收入。
▪︎共同開發行銷策略,包括社交媒體推廣、參加當地市集等,使用社交媒體分享故事提高曝光度。
▪︎確定目標客群,建立和維護與消費社群的長期關係。
✨【地球花園計畫】邀請您一起加入這場〔自我賦能 生活轉型〕運動,讓我們重新連結人們、食物與自然的共生關係,讓每一個生命都能在和諧中繁榮!
加入我們,成為這個生態與生活方式轉型的一份子!讓我們一起在地球花園中,播下希望的種子,共創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