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gq.com.tw/fashion/content-34616
《GQ Guide》大衣小百科
(文/Amber Chiu、王懷祖和Kevin Wang
2017年12月18日) 天氣漸漸變冷,終於開始有冬天的感覺,換上冬裝的你要如何有型,可以說是外套決勝負。而男人的外套到底有多少種?真的要細分,保證讓人頭昏眼花, 幾乎每款外套都有自己的身世故事,經過時間進化後, 逐漸融入男人衣櫃中,也是服裝設計師引經據典的指標。
多數男人只分得出外套的長或短、單排雙排釦、有帽無帽, 但作為冬日搭配的靈魂角色,我們有必要多了解各種外套的前世今生, 挑選時也多了參考依據。
Chesterfield Coat 單排釦大衣 來源/英國
19世紀中期為了英國切斯特菲爾德伯爵而命名的經典大衣,最好認的是天鵝絨的上領,早期單排釦比較常見(雖然後續也發展了雙排釦版本),一件經典的Chesterfield大衣很少車線或多餘的口袋,是一件外型非常乾淨的大衣,有時單排釦甚至以暗釦呈現,也時常用隱藏式口袋,更不會有誇張的腰身,衣長順順的落到膝蓋以下,但不會到腳踝,至今是一件非常正式又優雅的大衣選擇。
Paletot[pal-i-toh]法式軟呢大衣 來源/法國
雙排釦大衣的始祖,源自於法國軍用大衣,但它至今變化太多,而且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定義都不同,基本上涵蓋了許多分得更細緻的種類,但大體上來說,它是一件有縫腰線的6顆釦雙排釦大衣。一件正統Paletot一定是稍微合身,一般下襬不會開衩,就算有也不會開太高,長度則一律過膝,有些早期款式甚至到腳踝。
Balmacaan[bal-muh-kan, -kahn]
單排釦連肩袖大衣 來源/英國
研發於1920年代,名字來自於蘇格蘭的城市印威內斯近郊的一塊地,它是一件相較粗糙的羊毛材質所製成的單排釦大衣,外型寬鬆、領型是一般襯衫的摺領,最大特徵是連肩袖(Raglan Sleeve)的設計,又稱插肩袖,也就是說手臂的那塊布是一體成形直到領口的部位為止。由於任何有車線的部位都容易讓水滲入衣內,所以省略了肩線是那個年代防水的最佳選擇。
Flight Parka [flahyt] [pahr-kuh]
飛行連帽大衣 來源/美國
1958年美國空軍為了對抗極度寒冷氣候而研發的單排釦飛行長版外套,正面有4個口袋,灰綠色尼龍斜紋材質,帽沿帶有皮草,暱稱「浮潛」的Parka因為當拉鍊全部拉起之後,只剩眼睛露出,就像在浮潛一樣,更能保暖,正統的軍用N-3B Flight Parka可承受攝氏零下51度的極度寒冷天氣。
Morning Coat [mawr-ning] [koht]
晨禮服外套 來源/英國
這件人稱「白天的燕尾服」起源於19世紀的英國,起初晨禮服外套並非正裝,而是給紳士們每天早上騎馬時穿的外套,純粹為了保護裡面較昂貴的服飾,當時領型一律為鈍領,直到後期逐漸成為正式場合穿著才改為劍領。它是一種前短後長的單排扣外套,前部僅扣中間的一個釦子,後擺平滑地呈現燕尾狀,和晚禮服的差異在於晚禮服裡外都是一套的、同樣的布料,而晨禮服則會以Mix & Match的方式搭配,一般內搭會是某種特殊格紋的背心與長褲。
Slicker Coat [slik-er] [koht]連帽雨衣 來源/歐洲
早在19世紀初,下海捕魚的漁夫們就已經想盡辦法讓自己服飾防水了,最古早是把魚的內臟最外層的膜拿來當防雨大衣,當時早已有連帽之設計,之後發明帆布上加焦油,演變到粗帆布加亞麻籽油,直到科技愈來愈發達才有PVC及Gore-Tex等技術材質。一件傳統的連帽雨衣一律用釦子而非拉鍊,扣上時保護住脖子,只有臉是露出來的,顏色絕對是亮色(黃色最常見),往往會有兩個大貼式口袋,衣身長度則不定,有些只到大腿中部,有些則長達腳踝。
Pea Coat [pee-koht]
海軍短大衣 來源/英國
深藍色羊毛、雙排釦、大翻領和兩側的斜型口袋,沒錯,就是大家熟悉的短版軍裝大衣!最早出現於17世紀的英國海軍,最常用的材質是麥爾頓布料(Melton),而Pea Coat這名字的由來來自幾種不同的說法:荷蘭文Pijjekker中的「Pij」為藍色斜紋布料材質,「Jekker」為外套,而在17世紀時,美國海軍稱此外套為Pilot Cloth,簡稱P-Cloth,後之稱為Pea Coat。據說英國的Mr. Edgard Camplin在1850年時開了一家專門賣英國海軍制服的店,稱此制服外套為Petty Coat,簡稱P. Coat,也就相當於今天的Pea Coat。無論由來是如何,經典永不退流行的Pea Coat是所有紳士衣櫃裡搭配西裝必備的戰袍啊!
Car Coat [kahr] [koht]開車呢大衣 來源/義大利
這或許是最普遍,但也最多變的大衣類型。19世紀初的汽車都是敞篷類型,需要厚厚的大衣來防風保暖,也要防止開車時飄來的塵土弄髒華麗的服飾,但隨著時代的改變,Car Coat衣長愈來愈短,也愈來愈多不同材質,更成了時尚單品,而未必防塵。現今的Car Coat長度一般不超過大腿中間,A字外型方便車內移動,而通常會以暗釦的方式呈現,並有兩側大口袋好攜帶鑰匙等物品。
Reefer Coat [ree-fer] [koht]
收帆者短版大衣 來源/英國
網路上資訊太雜,遙遠的歷史也很難判斷誰對誰錯,但很多人認為Reefer Coat與Pea Coat其實是一樣的東西,也有人認為是Reefer Coat演變成Pea Coat。先後順序先不提,較有根據的是Reefer Coat是給海軍裡Reefer(專門收放帆具的水手)穿的,用的釦子是金色(不像Pea Coat是象牙或塑膠材質居多),一樣雙排釦,但肩上還多了肩章帶,傳統長度比Pea Coat來得長一些,腰身也習慣做的非常合身,據說用的布料也會比Pea Coat來得輕一些。
Fishtail Parka [fish-teyl] [ahr-kuh]
魚尾連帽大衣來源/美國
1950年被派去支援朝鮮戰爭的美軍完全沒預料到韓國的冬天多可怕,於是不久後為了抗寒而研發的Fishtail Parka誕生了!最初的型號M48大受歡迎,除了最獨特的魚尾式下襬能綁住大腿防風之外,衣服本身的防水尼龍材質與羊毛內裡防寒效果也極佳,更不用說那Oversize的皮草連帽有多保暖。繼M48的成功,美軍後續又出了更多版本,其中最受男性時尚歡迎的是M-51,在60年代的英國可說是Mod文化中每個型男的必備制服!
Clutch Coat [kluhch] [koht]無釦大衣來源/法國
1920年代女性大衣中最流行的一種款式,沒有任何釦子或腰袋,需要用手把大衣兩邊拉住(也就是英文Clutch的意思),或就隨興地讓裡面的服飾露出來。雖然Clutch Coat是從女性時尚開始流行的,現今也不少男性品牌推出這種寬鬆優雅的Oversize大衣。
Polo Coat [poh-loh] [koht]馬球大衣來源/英國
美式學院風經典雙排釦大衣,在20、30年代非常流行,但其實最早是由英國馬球球員開始穿的,比賽前後這件駝毛大衣都能替球員們保暖,早期沒有釦子,是用腰帶綁起來的,後來才加上鈕釦(6顆或8顆都有),也往往因成本考量而去混羊毛。最大特徵是後面開衩直接開到腰部的後腰帶,有時連上背都有打摺方便移動,而口袋幾乎都是貼式、衣長絕對過膝,領型則有劍領或阿爾斯特領兩種。
Inverness Coat [in-ver-nes] [koht]披風大衣
來源/英國
在維多利亞年代最流行的大衣種類,與Ulster Coat不同之處在於它的披風背面並非完整的披風設計,而是連大衣本身一體成形,有些有領片、有些沒有,遮蓋手臂的部分長度延伸至袖口,改良後的版本在披風內側甚至多一層布料縫在袖子上,移動時會像翅膀般飄逸。
Duster Coat[duhs-ter] [koht]
防塵大衣來源/美國
19世紀的防塵大衣一律是淺米色,最初的用意是騎馬時防土防塵用的,還有類似披風的設計附加在大衣肩上,下襬後方開衩為的是方便騎馬下馬,是德州遊騎兵的制服。早期材質會用帆布或麻質,到了現代才會用更特殊或高級的材質增加時尚感。
Trench Coat[trench] [koht]
風衣來源/英國
英國研發的軍用外套,一次世界大戰後開放給英國人民穿,漸漸變成普遍又時尚的大衣,附有腰帶、一律雙排釦(現有更多改良過的款式)、兩肩及袖口處都有扣帶,大多數都是經過防水處理的面料。雖然最著名的風衣品牌是Burberry,但一樣來自英國的Aquascutum歷史更早,同樣主打風衣,品牌名字在拉丁文意思是「水盾」,號稱是第一個研發出防水布料的品牌。
Guards Coat[gahrds] [koht]
警衛大衣來源/英國
這件源是英國警衛的傳統制服大衣,幾乎都是雙排釦、6顆釦居多,領型一律是劍領,最大特徵是背後有半個腰帶(非調整式、已縫上的裝飾腰帶),外型偏合身、長度過膝,是非常正式又典雅的大衣。
Mackintosh[mak-in-tosh]
雨衣來源/英國
19世紀初由蘇格蘭化學家Charles Macintosh研發,1824年正式販售,是史上第一件完全防水的雨衣,在織布紡棉時就上了蠟,此外簡約的外型與暗釦設計讓雨水沒有任何機會能滲入,最傳統的長度是到大腿中間,而單排釦以及翻領底下的束帶設計才道地。至今品牌Mackintosh雖然被日本公司買走,但持續為這充滿歷史的雨衣發揚光大,也在2011年在倫敦開了第一家旗艦店!
Cocoon Coat[kuh-koon] [koht]
繭型大衣來源/法國
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的大衣種類,一開始也是源於女裝設計,然後才被男裝採用。顧名思義,就是穿起來像顆繭的形狀,肩線一定要刻意降低,才能達到上身有橢圓形狀的效果,整體是偏Oversize的寬鬆感,一般都是單排釦,領型則是一般襯衫的摺領居多,適合肩膀沒那麼寬廣的身型,給人優雅又休閒的印象。
Ulster Coat[uhl-ster] [koht]
阿爾斯特大衣來源/愛爾蘭
來自位於愛爾蘭的阿爾斯特省,1866年由McGee家族發明,很快地成了當地人愛穿的大衣種類,傳統阿爾斯特大衣長度都過膝,材質都是斜紋軟呢(Tweed),有可拆式的披肩(長度不超過手肘),19世紀初單排雙排釦款式都有,也是福爾摩斯在小說裡常穿的。但到了20世紀,披肩省略了,也幾乎都是雙排釦(6釦或8釦),腰袋有整條的,但一般後腰的半截式居多,口袋則是直接從表面車上的貼袋(Patch Pocket),最好認的是寬領的經典阿爾斯特領,寒冷的天氣裡往上翻,能包覆整個脖子!
Duffle Coat[duhf-uh l] [koht]
短呢牛角釦大衣來源/比利時
這名字最早來自於18世紀比利時的一個小鎮—達菲爾(Duffel),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受到英國皇家海軍Field Marshal Montgomery愛用,而稱為Monty Coat。實穿又保暖的牛角釦大衣在戰後無人不曉,早期以駝色廣為流行。以—粗厚的羊毛製成的大衣,主要特徵是胸前有3到4個木質或塑料製的牛角釦穿扣著皮質繫帶,外套上有兩個大型的口袋(有些有外蓋),脖子的地方則有移動式的鈕釦繫帶,以及Oversize的連帽設計。早期的Duffle Coat長度一律過膝,但現代因實穿性考量而改用較輕的材質一麥爾頓布料(Melton),長度也較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