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台灣資本市場延續多頭氣勢,上市櫃公司募資熱潮不斷,甚至沉寂多年的大型企業也重返籌資戰場。然而,在一片榮景中,興櫃市場卻浮現隱憂——根據統計,全年共有22家2024年登錄興櫃公司股價跌破發行價。這一現象不僅凸顯市場分化,更提醒投資者:熱潮下的風險管理至關重要。
一. 分析前提與數據假設
◆2024年登錄興櫃且仍處於興櫃階段的個股為範圍,已轉上市櫃公司不在此列。
◆考量興櫃市場為議價交易市場,除權息機制與上市櫃不同,故未將2024年除權息
影響還原。
◆破發股:股價跌破興櫃登錄價者。
◆漲幅低於10%個股:考慮興櫃流動性較差,券商內外盤報價落差大,故將
雖未破發,但漲幅不足10%,顯示市場認同度有限個股也整理成表。
二.弱勢公司特徵與產業分布
2024年台股資金明顯流向半導體、AI等主流產業,興櫃市場中的中小型公司若未能搭上趨勢,便容易遭邊緣化。進一步分析,這些公司多具有以下特徵:
在高利率環境下,資金偏好大型權值股,不利於仍處於研發階段、尚未獲利的生技新藥公司。分析22家破發公司中,生技股高達8家(佔比36%),顯示該產業在募資熱潮中面臨巨大挑戰。其主要原因包括:
◆研發期長,燒錢速度快:新藥開發需投入大量資金,但短期內難以產生現金流。
◆籌碼相對較亂:因為需持續投入研發資金,往往再興櫃登錄前,已辦理過數輪募資,
創投等法人投入持股,上興櫃後面對法人變現籌碼釋出衝擊股價。
◆市場信心不足:面對審批風險、臨床試驗不確定性,若未能進入IPO送件階段,投資
人往往保持觀望態度。
2.餐飲類股 - 從高成長到成長停滯
疫情後,餐飲業在2023年迎來報復性消費潮,營收大幅成長。然而,2024年成長動能趨緩,導致市場預期修正。多家知名餐飲品牌等紛紛破發,反映以下問題:
◆基期效應影響:2022年的低基期使得2023年成長數據亮眼,但無法持續。
◆本益比過高:基於獲利高峰時訂出的評價,在成長趨緩後本益比修正壓力高。
3.本益比(P/E)偏高或是無本益比:
其餘多由於產業因素或是營運階段尚屬醞釀期,獲利偏低而興櫃登錄價顯示本益比高之個股,如文創、車用及綠能公司亦出現破發情形。
而在漲幅低於10%之個股共9家,雖無看到集中特定之產業,但可以看到較為弱勢的股票,許多尚處於僅小幅獲利或者虧損階段,如資訊、綠能及生技相關之個股。
三、小結
檢視2024年台灣興櫃市場的弱勢個股表現,提供簡短心得如下:
希望本文能為投資人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助您在興櫃市場中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感謝您閱讀此篇文章,您的支持,就是史哥持續創作的最大動力。誠摯邀請您:
◆ 按讚💖
◆ 加入會員&追蹤📣
◆ 分享🔗
◆ 有任何建議或問題 也歡迎留言💬
◆ 加入社群職人金融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