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俗子沒有預知的能力,今天過了,明天會不會來,不知道。過去與未來無法掌握,唯有當下的一念心可由自己掌握,想到就去做,有做就不會遺憾。
玉桂早年辛苦扛起一家六口的生計,先生工作不穩定,賺自己的零花夠而已。玉桂辛苦養家卻從來沒有抱怨,加上心地善良不計較,善知識來接引她聞法入心,玉桂四十歲左右開始念佛布施放生護生,只要有人來相邀做好事,她從來不拒絕。
當玉桂七十歲時,四個孩子早有自己的成就和歸宿,玉桂是親友眼中走老運的代表,成材的孩子讓她成了眾人心中的模範媽媽。玉桂的善良,諸佛菩薩也願意加持她,然而,神通不敵業力,諸佛菩薩無法介入凡夫俗子的因果,若能介入,也是攀著他們自己的福德資糧來推一把,無法憑空干預。
在玉桂七十四歲那年,玉桂帶小兒子到佛寺參拜,老師父將小兒子拉到一旁說悄悄話。「有一件事要交代你,你要好好照顧媽媽,對媽媽不只要孝,更要順,她是你今生的恩人,她好你才會更好。」小兒子聽進去了,聽進幾成不知道。隔年,玉桂偕同大女兒到佛寺參拜,老師父一樣將大女兒帶到一旁說悄悄話,「妳要把其他事情放下,多陪伴媽媽,把媽媽放在第一順位。」大女兒沒有聽進去,因為她是人家的媳婦,能撥時間陪媽媽上佛寺參拜就已經了不起了。
玉桂七十六歲那一年的年底,玉桂偕小女兒到佛寺點燈參拜,老師父將小女兒拉到一旁說話,「跟妳說一件事,希望妳們全家都能聽進去。」小女兒請老師父直說。「如果沒特別需要,除夕和過年就不要圍爐,也不要聚在一起,二月再聚也是一樣的。」小女兒覺得事有蹊蹺,雖然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但也就答應了。
過年前夕,小女兒提議過年不要圍爐,沒想到話一出,立刻被手足打回槍,親人相聚都在春節過年期間,哪有不聚的道理。小女兒抵不住眾人的「熱情」,老師父的交代等於白說。除夕開始,該聚的該見面的該吃飯的,都沒有漏掉,玉桂身為家族之寶,自然是場場參加。也因為沒有避諱,春節還沒過完,玉桂就入院了,流感轉重症,送入加護病房插管再也沒有出來,就這樣結束七十七年,辛苦又慈悲的一生。
圓滿玉桂的後事,子女到佛寺跟老師父報告母親離苦得樂的消息。老師父非常遺憾的說,「觀音慈悲,早在兩年前就知道玉桂有一場命劫,是插翅難飛的命劫,但是祂仍然願意救看看,如果能過關,玉桂延壽到九十歲,還能做十二年的善事。」子女聽著老師父的話,每一個都難過得說不出話來。大女兒自責為什麼堅持要聚,小兒子自責為什麼不懂得多順著媽媽一點,小女兒自責為什麼不強力阻止眾人圍爐,大兒子則是從頭到尾自責沒有照顧好媽媽。
老智者說,如果我們已經走在修行的路上,知道修行的好處,就要趕緊回頭度身邊的人,讓大家都有修身養性、斷惡修善的福緣。家人之所以成為家人,都是共業來相聚,要解開彼此的共業,不是吃吃喝喝,相約下午茶逛百貨公司一起遊山玩水,而是了解因緣果報的生成,努力透過誦經念佛行善造福來解冤釋結。
希望玉桂的故事能給大家一個提點,人生在世,不能只有自己好,自己好,家人也要好,大家都好才是真正的圓滿。
#修身養性
#行善積德
#無明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