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主廣場(Piazza della Signoria)是佛羅倫斯的重要地標之一。
在這特別的L型廣場周圍,一邊是建造於十四世紀的舊宮(Palazzo Vecchio),另一頭則是傭兵涼廊(Loggia dei Lanzi),後方則是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
舊宮(Palazzo Vecchio)門前的大衛像
擁有羅馬式建築風貌的舊宮,正是佛羅倫斯的市政廳,著名的米開朗基羅大衛像複製品就在大門左側,顯而易見;傭兵涼廊裡,成排矗立的藝術雕像,值得一一細細深入瞭解與品味;烏菲茲美術館裡,滿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精品,擁有不容錯過絕對吸引力。
因此,領主廣場向來都是遊客人潮聚集之地。
然而,在這藝術氛圍滿滿,猶如露天博物館的領主廣場,也曾發生過令人唏噓的慘事。
西元一四九二年,當時法國入侵佛羅倫斯,一手推動文藝復興的美第奇家族,失去了政權。當時,有個名叫吉羅莫拉·薩佛納羅拉(Girolamo Savonarola)的修士,倚仗著當時所擁有的權力,大肆抨擊美第奇家族以及文藝復興藝術和哲學,稱其為奢侈品,是虛榮的象徵。因此,每每在他講道之後,當眾燃起所謂的「虛榮之火」(falò delle vanità),燒毀大量的書籍、手稿、繪畫、樂器、鏡子、化妝品等,重創當時的藝術與文化資產。
所幸在六年之後,由於吉羅莫拉·薩佛納羅拉持續推動令人難以忍受的苛政,遭到人民的反對與唾棄,政權頓時傾倒。在一四九八年,就在他當初點燃「虛榮之火」焚毀大量書籍及藝術品的地點,連同其他兩名修士,最終被烈火燃燒殆盡。領主廣場的海神噴泉前,一塊圓形大理石便標誌出他被絞死並焚燒的確切地點。
在他死後不久,美第奇家族再次掌權,恢復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榮光。
領主廣場海神噴泉之前的圓形大理石(圖片取自維基百科Photograph by Greg O'Beirne)
之前,在佛羅倫斯系列文章的首篇〈打開義大利文藝復興最美篇章〉曾提及:
「美第奇家族的靈魂人物是羅倫佐·迪·皮耶羅·德·麥地奇(Lorenzo di Piero de' Medici),人稱『偉大的羅倫佐』。他是佛羅倫斯黃金年代的代表人物,他以雄厚的財力確保了整個城市糧食充足,推動慈善事業、興辦娛樂活動,確保有才華的藝術家和學術界人士得到支持與贊助。名聞遐邇的文藝復興「藝術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甚至是科學家伽利略,全都是美第奇家族慷慨支持贊助的對象。」
藝術文化之美好,得之不易。藝術家的執著,更是人間至寶。萬般成就,皆值得善加保護與珍藏。
以傭兵涼廊上的青銅雕像《珀耳修斯和美杜莎的首級》為例,這座雕像所呈現的是古希臘英雄珀耳修斯斬殺妖女美杜莎的故事。由於美杜莎的妖力會讓所有看到她的人都化成石頭,因此珀耳修斯決定將其斬殺,以拯救世人。
傭兵涼廊上的青銅雕像《珀耳修斯和美杜莎的首級》
佛羅倫斯雕塑家本韋努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為了完成這項作品,花費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期間歷經多次失敗,最後甚至將家裡多達兩百多個盤子和廚具全部投入熔爐,最終才奇蹟般地完成了這個曠世巨作。於是,今天我們才有機會見到這座青銅雕像——身體比例勻稱、肌肉發達的珀耳修斯,提著「鮮血直流」的美杜莎頭顱,「堅定」地訴說著古希臘英雄剷奸除惡故事。
回顧這次的佛羅倫斯之行,喜見文藝復興教父美第奇家族對於藝術創作的全力支持與保護,這不僅為佛羅倫斯的歷史寫下了耀眼的篇章,也為人類文明留下了不朽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