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今資訊氾濫且投資選擇繁多的時代,對於缺乏資訊優勢的散戶投資人而言,如何制定穩健的投資策略成為關鍵議題。根據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Harry Markowitz所提出的現代資產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 MPT)(Markowitz, 1952; Tsinghua Library, 2024),有效的資產配置能夠在控制風險的同時,提升整體報酬表現。本文將基於此理論,探討理性的資產配置方法,並對市場常見迷思提出分析。
一、從大盤型ETF開始:投資的基石
對於缺乏選股資訊優勢的散戶而言,投資已充分分散風險、追蹤大盤指數的ETF,如台灣市場的0050或006208,是最佳選擇之一(Markowitz, 1952; Wikipedia, 2024)。這些ETF涵蓋台灣市值前段企業,提供了與市場同步成長的機會。然而,即使是市值型或高股息型的ETF,仍然無法完全規避市場系統性風險,這是高風險高報酬資產的必然特性(21st Century Business Herald, 2024)。
二、資產配置:股債並重以平衡風險
股市具有高度波動性,為了對沖市場風險,將資產配置於不同類型的資產至關重要。債券是最容易入手且有效的避險工具,若選擇持有現金,雖然同樣具備流動性,但需承擔通貨膨脹所帶來的購買力損失(21st Century Business Herald, 2024)。股債比例的設定,應依據個人風險承受能力來調整,這也是資產配置中的核心原則。
三、市場多元分散:從台灣到全球
若對單一市場如台灣感到風險過高,投資美國全市場ETF(如VTI)是一個良好的補充(Wikipedia, 2024),因其涵蓋了美國市場的大型、中型及小型企業,分散度極高。進一步,若希望將投資範圍擴及全球,則可考慮全球市場ETF(如VT),此類ETF涵蓋多國市場,進一步分散區域性風險(Tsinghua Library, 2024)。無論選擇何種市場與資金規模,投資人都應搭配債券以平衡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
四、資產規模成長後的進階配置
當資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後,考慮房地產及大宗資產(commodity, 如黃金、原物料等)作為組合中的多元對沖工具,不僅能進一步分散風險,也有助於抵禦通膨衝擊(Markowitz, 1952; Wikipedia, 2024)。
五、投資行動原則
- 何時買入? 有資金就按既定比例投入,堅持紀律性的定期定額或資金配置策略。
- 何時賣出? 當有資金需求或進行資產組合再平衡時賣出。資金應在需要時轉化為實際價值,而非僅僅持有(21st Century Business Herald, 2024)。
在投資討論中,經常出現對高股息或單一資產類型的偏好,這往往是源於行為金融學所述的心理偏誤(Behavioral Bias),如「收益錯覺」或「過度自信」(21st Century Business Herald, 2024)。
參考文獻
- Markowitz, H. (1952). Portfolio Selection. Journal of Finance.
- Tsinghua Library. (2024). Harry Markowitz and Modern Portfolio Theory.
- Wikipedia. (2024). Harry Markowitz.
- 21st Century Business Herald. (2024). Introduction to Modern Portfolio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