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課程真的都那麼糟嗎?從自身經驗反思社會現象

心靈課程真的都那麼糟嗎?從自身經驗反思社會現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陣子心靈課程成為全民公敵。

但不需要一竿子打翻一條船!

並不是所有心靈課程都是壞的。

一個人想要獲得某種內在成長、心靈的拓展,因此想參加體驗課程,這完全沒有錯。

就像有的人想參加寺院的禪修,或熱衷於基督教團契活動,那也算是某種體驗課程吧。

raw-image


這幾天我忽然想起,還在當精神科住院醫師的時候,我也參加過這種跟內在成長有關的課程,現在或許會被大眾歸類為心靈課程。

那也是要到一個地方住好幾天的課程,要跟醫院請假。依稀記得好像是苗栗或新竹。

課程名稱叫Come Alive,帶領者是Ben & Jock(黃煥祥Bennet Wong,1930~2013;麥基卓Jock McKeen,1946~)。陳登義醫師是這麼介紹的:「他們都是醫生,但不同的是,Ben受過美國精神分析重鎮──梅寧哲精神醫學院的嚴格訓練,而Jock則擁有英國牛津中醫針炙學院合格證照並精通中醫氣功哲學,兩人都是加拿大籍醫師。」[1]主辦單位是呂旭立文教基金會。

raw-image


當時台北市立療養院(現在叫北市聯醫松德院區)的幾位老師們都已經參與過他們的課程了,甚至遠赴加拿大兩周,參加他們在Haven by the Sea的帶狀活動。那是一個在我想像中美麗靜謐的安心之所。

Come Alive結果呢?

沒有甚麼咒罵、羞辱、PUA、精神虐待那種事。

兩位帶領者以及所有小組leader都是溫柔之人。

參與者有被接納、涵容的感覺。

印象中結束回家後,有段時間我的情緒確實比較正向積極,但不是輕躁症。

現在回顧起來,在年輕時學習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這麼一段「另類」的體驗活動,其實挺好的。

raw-image


我說「另類」,是因為這樣的經驗並非發生在醫療或傳統心理治療的範疇底下。換句話說,是在我們心理衛生工作者的舒適圈之外。然而唯有跨出舒適圈,全副身心震盪一下,才有可能帶來新的啟發。

心靈課程說到探索未知、蛻變(transformation)等主題,也是精神分析愛談的,只是,我們都理解精神分析必須花很長的時間,是漫長而反高潮的。

關於心理、身心靈這些事,要完全將之侷限在精神醫療或心理諮商的框架底下來理解並管理,其實是不可能的[2]

因為網紅一支影片,就下定論「心靈課程不好」的人,不免也是淪於尋求簡便答案、反思不足的化約論(reductionism)通病。

 

 



[1] 陳登義醫師的推薦序詳述他和Haven的因緣:


[2] 請參考:


avatar-img
3P夢拓野的沙龍
126會員
44內容數
日暮途遠,步履向前。影像、戲劇、搖滾、精神分析,永恆的糾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