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

含有「精神科」共 44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主要收錄除了SSRIs以外的抗憂鬱劑,基本上就是非主流SSRI類的藥物紀錄集。 其實抗憂鬱劑的選擇挺多的,效果不好就換一種,慢慢試總會有比較適合的,針對每個人不同的體質,這部分只能靠耐心慢慢測試。有些沒有詳細寫到的,就是筆者也沒吃過。順便在此篇文末科普大麻,大麻以前曾是廣泛拿來當抗憂鬱藥用的東西。
作為目前主流抗憂鬱劑的SSRI,大多是1980年代之後才陸續上市的抗憂鬱藥物,用以取代前一代副作用太多的傳統抗憂鬱劑。本文介紹主流使用的SSRIs,以及治療理論與特性,若對這些藥物的理論和效果有疑慮,可以參考本文的內容。
在正式提及藥物使用之前,必須先清楚辨認藥品名稱的方法。首先,一種藥品通常只會列一種「通用名」,而這個通用名往往會在藥品名稱的最後以英文表示。而藥物的商品名稱則因為各藥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子。本篇教大家如何辨認拿到的藥物學名是什麼,基本上能做到分辨學名是什麼,即可有效閱讀後面的篇章。
接受精神科的醫療,就必須要有長期服藥的心理準備,在此不論是哪種精神問題,要是到了不得不去求助精神科的地步,必定是身心已經受了長期的影響。如此,長期間的調整便是必要的。而在接受精神科的協助前後,我們必須要對自己使用的藥物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本篇簡述精神科相關的基本知識,供讀者了解精神科大致上在做什麼。
解離性身份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 流行文化上稱「多重人格障礙」。這是一個自首例診斷出現以後,一直都斷斷續續流行於社會文化和娛樂創作界的精神疾病。論知名度,多重人格大概與三大精神疾病如: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憂鬱症等不相上下。
付費限定
本文探討精神分析治療中,治療師是否該坦承自身因個案的自殺傾向而產生的擔憂。文章從英國和美國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出發,分析治療師展現真實情緒的利弊。英國學派強調治療師的「涵容」,指出治療師的掙扎也具有治療性;美國關係學派則認為,適度的自我揭露有助於建立治療關係的真誠,促進個案的分析參與。
Thumbnail
所謂人格違常,是在各種精神疾病中,對於一群特定擁有長期僵化思想或行為異常的分類。這類疾患常因為特別的思想與行為造成社會活動困難。 本篇列舉DSM中的主要人格違常,不嚴重的情況下就當作個人特色看待就好了,但有些嚴重到影響社會功能的,可能就要考慮就醫。但基本上人格違常都還在疾病與個人特質的分界線上。
看到這個標題,讀者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種一看就覺得應該是肝膽腸胃科在處理的問題,會出現在討論精神疾病的專題裡面。其實,這種消化系統問題,不只是肝膽腸胃科的專長,同時也涵蓋在精神科的專業範圍內。現代許多的消化系統問題,通常都和精神壓力有關。實際上,精神科的藥物反而很能對付精神壓力型的腸躁症。
日前一篇有關「AI聊天機器人」的新聞報導引起我的注意:一位女網友在《Dcard》上述說自己的困擾,原因是男友使用ChatGPT生成「虛擬女友」陪他聊天,並且進行擦邊球的情愛互動。 底下網友的留言、回應、建議十分踴躍,遺憾的是依舊落入我反覆提醒的窠臼:過猶不及。要不就是過度低估AI的威力。
Thumbnail
深邃月光-avatar-img
2025/04/14
說到食物這個點上,還是希望能得到真人的互動。也因為食慾,讓自己確認自己不是聊天機器人,而是真人。
物質使用障礙。 學術上來說叫做物質使用障礙,但一般人來說就是成癮,各種癮頭都可以大致算在裡面,分類很多且廣。成癮本身是指一種重複性追求特定事物,以追求快感和滿足感的行為,而不論這些行為是否正確或健康。本篇介紹現代社會常見的物質濫用和成癮症,大致上科普精神科如何幫助個案戒菸酒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