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皮膚 pH 值≥5.5 的受試者,長期使用 pH < 5 的保養品(包含維生素 C 精華、白藜蘆醇精華、膠原蛋白面膜及天然海藻面膜)後,結果顯示:皮膚 pH 值略微下降、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增加,且部分伺機性致病菌的數量有所減少,這些改變均有助於改善皮膚健康...
大量研究顯示,皮膚pH值的波動與微生物群組成的變化密不可分。當皮膚pH值升高時,往往伴隨有害菌的繁殖與益菌生長受阻,從而導致皮膚微生物群失衡。這種失衡不僅會直接或間接促使異位性皮炎、濕疹、痤瘡等皮膚疾病的發生或惡化,還可能干擾治療效果,讓問題肌膚難以恢復。(另參→皮膚維持"酸性pH值"的重要...@MSMF 知識PART)
此外,在使用化妝品與護膚品以改善皮膚外觀的過程中,其所含的抗菌防腐劑、香料以及各種成分,可能干擾皮膚天然的酸性環境,進而改變皮膚的微生物群,影響整體皮膚健康和平衡。
基於此,Ciska Janssens-Böcker等人提出疑問:既然保養品的使用會改變皮膚的pH值及微生物群,那麼針對皮膚pH值超過5.5的受試者,是否可透過低pH值配方產品,進而對皮膚pH及微生物群產生正面影響?
根據研究報告《Influence of Cosmetic Skincare Products with pH < 5 on the Skin Microbiome: A Randomized Clinical Evaluation》,探討了低 pH 值保養品對於基線皮膚 pH 值≥5.5 女性的影響。研究共招募了 28 名 50 至 60 歲的健康女性,在其手臂部位進行雙盲測試,分別施用以下四種低 pH 產品,持續使用 28 天:
研究主要比較了試驗前後在皮膚微生物群、皮膚 pH 及經皮水分流失(TEWL)方面的變化,結果發現:
所有產品均使香農多樣性指數(Shannon’s diversity index)顯著提升,但與未處理區域相比,差異並無達到統計學意義。
除維生素 C 精華外,其餘三項產品相較於基線及未處理區域,均顯著降低了皮膚 pH 值。
僅維生素 C 精華組與未處理區域相比顯示 TEWL 顯著降低,其餘三項產品則呈現 TEWL 增加的趨勢。不過,文中指出,試驗期間正值異常熱浪(氣溫接近 40°C),可能對 TEWL 升高有所影響。
使用低 pH 值保養品(維生素 C 精華、白藜蘆醇精華、膠原蛋白面膜及天然海藻面膜)後,皮膚微生物群的多樣性顯著增加,表明此類產品可透過減少致病微生物的數量,有助於維持皮膚微生物群的平衡與健康。
在上述研究中,產品測試區與未處理區間並未呈現顯著差異,顯示低 pH 配方至少不會破壞皮膚微生物群的多樣性。不過,這一結果是否與測試區域位於較乾燥的前臂有關?前臂水分較少,其微生物多樣性通常較低、菌群組成也較為簡單,可能因此無法呈現與空白區域間的明顯差異。
相比之下,在較濕潤或封閉的區域(如腋下、鼠蹊部)通常擁有更高的微生物多樣性,此時或許能夠觀察到具統計學意義的變化。例如,有研究採用 pH 4.0 的油包水(W/O)乳液,使皮膚環境偏酸,從而抑制了易產生臭味的微生物繁衍,並在施用後顯著減少了44名老年受試者的腋下異味。(參→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Body Odor in Older People with a pH 4.0 Emulsion)
*免費[試閱]索取→電子書《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
*My Skin My Forum, MSMF 【護膚保養品diy交流】 FB粉絲頁 &Youtube頻道
*成功配方=20%理論+80%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