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老主人親手打造,至今已頗負盛名的員林吳家古厝櫻花林,一路由山上的住家周圍,蜿蜒而下,栽種面積延伸到山下的湖水路,是個讓人多來幾次也不厭倦的賞花勝地。
與老屋相較,仍屬稚齡的櫻花樹,數十年來與老房子相依為命,彷彿是彼此生命中最深的依賴。每到春天,櫻花樹盛開,落英繽紛的美景,似乎在為老房子補化妝容,以迎接許許多多遠道來訪的遊客。春風徐徐,枝枒輕輕搖曳,更像是老屋與老樹這對老友,打開話匣子,在對人們訴說著歲月的故事哪。
當陽光穿越櫻花樹的枝葉灑落下來,光與枝枒的影子,巧妙地交織在古老的牆面上;隨風輕舞的枝條,讓牆上的裂痕與斑駁,更加鮮明與立體,像極一幅會動的畫作。畫裡柔和的陽光是歲月的低語,而陰影則是這一片櫻花林歷史的說書者。
在春日陽光的鼓動下,不但催促了百花齊放,還召喚各種色彩斑斕的蜂、蝶、蟲,穿梭於花叢間翩翩起舞。牠們或輕啜蜜汁、或翻轉飛舞,就連振翅追逐,都有一種讓花園充滿了生機的魔力。
步道兩旁的牆壁上,張貼了古今詩詞,並將兩旁開滿櫻花的步道,命名為「詩學之道」與「櫻花の階」,踩在鋪滿落櫻花瓣的小徑上,再停下腳步品味詩中意境,這條步道,不僅是一段旅程,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
山上的柴火來源自是無虞,但保留這樣的煮食工具實屬難得,用《生鍋》燒柴火煮飯,可是40、50年代的小孩,早早就學會的本事。而右圖的《砛簷》是標準的曬穀場與屋子間的跨階;也是婦女們邊聊天,邊做家事的好地方,小孩也常席地而坐玩耍(ㄤ仔標、撲克牌、沙包),看到這個真是滿滿的童年回憶。
低矮的屋頂也是古建築的特徵,有時,屋頂還是曬菜乾的好地方哪!右圖的土角厝,現也已不復見,不過我們小時候的建築屋材就是這個。
山上住戶已不多,滿山紅櫻花環繞著的也只是空屋。
追花遊客或拍照、或賞景、或聊天互動,將原本寧靜的山居,吵得沸沸揚揚的;也不知老人家是高興呢?還是覺得煩心!但我深信此刻遊客的眼中,都閃爍著對自然美景的欣賞與感動。
沉浸在這樣的氛圍裡,我想著:
春日有新綠、夏日遮風雨、秋天摘果子、冬日拾枝燒柴;早上雀鳥啼鳴、中午遮蔭避暑、晚上聽風吹樹葉,在樹下喝酒聊天,一個屋子前有了樹,便不再只是屋子,而是,『家』!觀此景才知人間何處有仙闕,只因遇見!
文by香蕉&蒔緣邊遊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