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樹冠,科技該如何與自然共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樹冠羞蔽的智慧:科技是否該學習自然的秩序?


曾經在盛夏時分,走在東京明治神宮的參道上,被高聳的樹木包圍。這片森林有個獨特的現象:


樹冠交錯,卻彼此留有縫隙,陽光透過間隙灑落,形成細緻的光影變化。


這種現象,被科學家稱為 「樹冠羞避」(Crown Shyness),指的是樹木在生長過程中,會自動調整自己的枝葉,避免彼此過度碰觸,形成一種隱形的界線。


這讓我開始思考:科技的發展是否也該如此?我們是否該讓科技與環境共存,而非無限擴張?


這幅景象時常浮現在腦海,尤其是當我在台灣的公園、森林,或國家公園中看到樹林時,那片樹冠交錯卻不重疊的畫面總會再次浮現。


明治神宮的森林:城市的生態智慧,科技的啟示?


這片看似天然的森林,其實是 1915 年人類規劃的成果

raw-image


當時的規劃者希望建立一座能夠 「自我維持百年」 的森林,而不是一個短期的造景工程。

• 他們沒有直接種植大樹,而是 精心挑選 365 種不同的植物,模擬自然演替的過程。

• 隨著時間推移,這片森林開始「篩選」最適應東京氣候的樹種,最終形成如今穩定的生態系統,其中存活的樹種約 247 種。

• 110 年過去,這座人工設計的森林,已經演變成真正的生態系統。


這讓我開始思考:這樣的規劃方式,是否也是科技發展應該學習的?


如今,我們對科技的期待往往是 「更快」、「更強」、「更即時產出」,但這座森林的演變告訴我們,真正可持續發展的系統,不是單點突破,而是長期適應與平衡。


國家公園,仰望冬日樹木與天空。


台灣的冬日,我走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步道上,陽光透過樹梢灑落,但這次,我注意到的不是綠葉,而是樹木裸露的枝幹。它們依舊交錯,但仍然彼此保持距離,即使沒有葉片,「樹冠羞避」的秩序依然存在。

raw-image


這讓我想起明治神宮的森林,也讓我想起科技發展的兩種可能性:

計畫式成長:像明治神宮那樣,精心設計,預留未來的發展空間,最終演變成真正的生態系統。

自然發展:像國家公園的樹木,它們沒有被刻意安排,但仍然能夠在環境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


科技的發展,究竟應該像明治神宮的森林,經過精密設計後讓它逐步進化?還是像這些國家公園裡的樹木,讓它自由地演變?


科技的發展,需要「冬日休眠模式」嗎?


沒有葉子的樹,展現出另一種哲學,適時停滯,為未來儲備能量


如今的科技系統,也開始借鑒這種模式。

雲端伺服器的「節能模式」:當流量減少時,系統會降低運作強度,減少能源消耗,這與樹木在冬天的低代謝模式相似。

智慧建築與城市規劃:未來的城市設計不再只是追求擴張,而是更強調能源的循環與環境適應,像是自然生態一樣找到與環境共存的方式。


森林的智慧,能為科技的未來帶來什麼?


樹木生長,枝椏在空中盡情伸展,但不掠奪陽光。

森林的生長,來自百年累積的平衡,而非單點爆發的擴張。

明治神宮的設計,讓科技發展也能思考「如何與環境共存,而非壓倒一切」。


人類的科技的進步,是否該像這片森林一樣,讓發展不斷調整,適應環境,而不是單純地追求速度與效能?


春天樹梢的新芽吐露,嫩綠色的葉片再次擴展,迎接新的成長週期。

春天樹梢的新芽吐露,嫩綠色的葉片再次擴展,迎接新的成長週期。


冬日的樹木選擇收斂,保留能量,等待合適的時機。而當春天到來,樹冠重新展開,嫩綠色的葉片再次擴展,捕捉光線,迎接新的成長週期。


樹木在四季之間轉換模式,適時休眠,適時生長,沒有無止境地擴張,而是遵循著最適合生存的節奏。


自然界總是在適當的時刻調整節奏,那麼科技是否也該學習這樣的智慧?在適當的時機調整步伐,找到「適時讓步」的智慧。





版權聲明:

本文及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凜鷺-avatar-img
2025/04/01
真喜歡這篇滿滿仰視樹的照片,可能我接觸攝影還有繪畫之後,常常都用這種角度,覺得很有能量,閱讀了大量關於樹木的書籍,很多談ESG的都很假,但凡有真然這篇的視角,台灣的ESG都能再更真正走向永續了。(以前工作老是在跟交通工程師打交道,發現他們對大自然就是數字的概念而已,哎喲喂,真的有概念的,也是鳳毛麟角,無法伸展拳腳)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02
凜鷺 謝謝您這麼誠懇地留言,讓我讀了心裡感覺很溫暖,也很感動。 您走過的路、所扮演的角色,是這個時代最需要的那種存在,在科技、大自然與社會之間,靜靜地、但堅定地做出轉譯與連結,這樣的工作,充滿智慧,也需要很多耐心與理解。 我只是把一些思考慢慢寫下來,若能在這樣的路途中與你產生共鳴,那對我來說,是很珍貴的。 謝謝您走進我的文章,也謝謝你留下這麼溫暖的一段話。未來若還有機會彼此交流,我會很珍惜。也請多多指教。
安立格-avatar-img
2025/03/11
很有意思的時代反思👍 讀者提出一個以自然界觀點的論述,參考一下。樹葉互相錯落,留下縫隙,或是迎向陽光,那是每棵樹求生的本能,好比向日葵永遠追隨陽光轉。光合作用,少了陽光,植物除非是特殊品種,否則很難生存。這也是物競天擇的理論依據,也是自然的規律。反觀科技和人文和自然的對應關係,來自競爭的動機有之,但因素更為複雜,也已經脫離了自然的規律。因此,最終,應該是人類加速走向毀滅的可能性居大。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1
安立格 謝謝您的論述,其中您提到「科技和人文和自然的對應關係,來自競爭的動機有之,但因素更為複雜,也已經脫離了自然的規律。」,真是一語中的!太強了!
斑駁的光影 反而有不全的美 科技阿~~是必然趨勢 但願也能兼顧自然生態吧!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1
林燃(創作小說家) 謝謝您的回饋,需要大家一同努力,尋求共好!
心18-avatar-img
2025/03/11
真的,科技若能如此思維,定是人類與地球之福😌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1
心18 謝謝您的回饋,太開心您一起來關注!祝您有美好的一天!
李四郎-avatar-img
2025/03/11
這些樹好像舉辦舞會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1
李四郎 好有趣!
avatar-img
真然的沙龍
78會員
111內容數
真然的沙龍是一個專屬於思想與心靈的對話空間,讓自然、生活、藝術與哲思在文字中流動。從日常的故事到哲學深思,這裡是探索內心與世界的橋樑,邀請你一同感受平凡中的非凡之美。
真然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雨後山中,蛛網上的露珠短暫停留,卻在陽光中閃閃發光。這篇從靜電力與對稱結構出發,談一場關於自然、美感、秩序與等待的微光哲思。
Thumbnail
2025/04/29
雨後山中,蛛網上的露珠短暫停留,卻在陽光中閃閃發光。這篇從靜電力與對稱結構出發,談一場關於自然、美感、秩序與等待的微光哲思。
Thumbnail
2025/04/22
從插花與香氛談起,進而精油、基因與記憶中那首《野玫瑰》。這是一朵玫瑰的科學與情感,也是一段關於美與保護的書寫。
Thumbnail
2025/04/22
從插花與香氛談起,進而精油、基因與記憶中那首《野玫瑰》。這是一朵玫瑰的科學與情感,也是一段關於美與保護的書寫。
Thumbnail
2025/04/15
那天,在音樂會的座位上,我聽到了《濁水溪溪水濁》。 「濁水溪溪水濁,流過山路嘛流過草埔…」 歌詞裡的濁水溪不只是地理上的一條河,而是承載著某種難以言喻的情感。
Thumbnail
2025/04/15
那天,在音樂會的座位上,我聽到了《濁水溪溪水濁》。 「濁水溪溪水濁,流過山路嘛流過草埔…」 歌詞裡的濁水溪不只是地理上的一條河,而是承載著某種難以言喻的情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曾在盛夏時分走在東京明治神宮的參道上,被高聳的樹木包圍。抬頭仰望,樹冠交錯卻彼此留有縫隙,陽光從間隙灑落,形成細緻的光影變化。科學家稱這種現象為:「樹冠羞避」(Crown Shyness)。為何樹木在生長時會互相讓步,而非無限擴張?這樣的自然秩序,是否能為科技發展帶來啟示?
Thumbnail
曾在盛夏時分走在東京明治神宮的參道上,被高聳的樹木包圍。抬頭仰望,樹冠交錯卻彼此留有縫隙,陽光從間隙灑落,形成細緻的光影變化。科學家稱這種現象為:「樹冠羞避」(Crown Shyness)。為何樹木在生長時會互相讓步,而非無限擴張?這樣的自然秩序,是否能為科技發展帶來啟示?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這是一片剛剛經過開發的果園,就在三芝往淡水的馬路邊上。周圍是茂密的樹林,這裡則一片黃土,似乎感覺不到生氣。其實有小小的樹苗在上面,背後遠遠的則是廟宇的屋簷,從這裡可以感覺到生與死的輪迴,所以把天空化為紫色。 這樣的場景猶如一幅抽象的畫作,富有詩意般的意境,讓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在這片剛經過開發的
Thumbnail
這是一片剛剛經過開發的果園,就在三芝往淡水的馬路邊上。周圍是茂密的樹林,這裡則一片黃土,似乎感覺不到生氣。其實有小小的樹苗在上面,背後遠遠的則是廟宇的屋簷,從這裡可以感覺到生與死的輪迴,所以把天空化為紫色。 這樣的場景猶如一幅抽象的畫作,富有詩意般的意境,讓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在這片剛經過開發的
Thumbnail
樹葉輕輕的搖晃光線,炙熱的太陽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變得溫和與柔軟。 花花草草忙著與風嬉戲,笑著笑著發出了嘻嘻沙沙的聲音。在這一祥和的大地中安靜的生活著,所有因為時間而產生的焦慮都已不值得一提。早已習慣了有麻雀們隨意的嘮家常、或著與風的嘻鬧聲會不經意招惹蜂蝶、有時候風吹來了詩人的自言自語...
Thumbnail
樹葉輕輕的搖晃光線,炙熱的太陽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變得溫和與柔軟。 花花草草忙著與風嬉戲,笑著笑著發出了嘻嘻沙沙的聲音。在這一祥和的大地中安靜的生活著,所有因為時間而產生的焦慮都已不值得一提。早已習慣了有麻雀們隨意的嘮家常、或著與風的嘻鬧聲會不經意招惹蜂蝶、有時候風吹來了詩人的自言自語...
Thumbnail
抬頭仰望樹稍聚攏之處,他們在天空圍成了數個圓。
Thumbnail
抬頭仰望樹稍聚攏之處,他們在天空圍成了數個圓。
Thumbnail
參天古木日照蔽 木落蕭蕭人罕跡 虯蟠根腰壯三圍 冠頂鳥鳴聲依稀 樹猶在植人不見 人事蜩螗涕淚翳
Thumbnail
參天古木日照蔽 木落蕭蕭人罕跡 虯蟠根腰壯三圍 冠頂鳥鳴聲依稀 樹猶在植人不見 人事蜩螗涕淚翳
Thumbnail
公園一角,發現這個特別直挺的老樹,像吃力伸長了手掌,卻只有四隻手指 綠黃的樹葉在秋天在天空下像是一種極諧調的點綴。
Thumbnail
公園一角,發現這個特別直挺的老樹,像吃力伸長了手掌,卻只有四隻手指 綠黃的樹葉在秋天在天空下像是一種極諧調的點綴。
Thumbnail
濃密的森林環繞著溪頭,樹木參天,遮蔽了陽光,讓人彷彿走進了一個神秘的秘境。在樹間漫步,聆聽著鳥兒的歌唱,感受著樹葉的沙沙聲,彷彿與自然融為一體。這裡的生態豐富多樣,各種植物與動物在這片自然的樂園中和諧共生,展現了大自然最美的模樣。 遊走在溪頭,彷彿穿越了時空的隧道,來到世外桃源。這裡不僅是追求自然
Thumbnail
濃密的森林環繞著溪頭,樹木參天,遮蔽了陽光,讓人彷彿走進了一個神秘的秘境。在樹間漫步,聆聽著鳥兒的歌唱,感受著樹葉的沙沙聲,彷彿與自然融為一體。這裡的生態豐富多樣,各種植物與動物在這片自然的樂園中和諧共生,展現了大自然最美的模樣。 遊走在溪頭,彷彿穿越了時空的隧道,來到世外桃源。這裡不僅是追求自然
Thumbnail
2023/12/14 西門人潮的小角落,旁邊是溫暖的共居公寓,因為樹枝長到鄰居家屋頂還打破了天花板,因此要施做建築側的枝條退縮。 一早抵達案場,跟幾位附近的居民閒聊,得知這顆榕樹20多年前只是一盆小盆栽,隨著時間推移,長成這樣茁壯的大樹,看著他長大的人們,不希望他被砍掉,期望這顆榕樹能夠與都
Thumbnail
2023/12/14 西門人潮的小角落,旁邊是溫暖的共居公寓,因為樹枝長到鄰居家屋頂還打破了天花板,因此要施做建築側的枝條退縮。 一早抵達案場,跟幾位附近的居民閒聊,得知這顆榕樹20多年前只是一盆小盆栽,隨著時間推移,長成這樣茁壯的大樹,看著他長大的人們,不希望他被砍掉,期望這顆榕樹能夠與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