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存
含有「共存」共 9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透過蘇的眼睛,看到的人生
2025/04/22
教育現場反思 |03.運動培訓與學科學習,兩者共存的可能性與困境
我不相信所謂的「黃金路徑」,因為教育不是套公式。這篇文章想談的是,在體育與學業之間,我們該如何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讓亮點不只照亮一種選擇,而是為每個生命點燈。
#
孩子
#
學習
#
共存
喜歡
留言
Arch的故事空間
2025/04/22
《在人群中修行無我,在獨處中修行我在》
如何把靜坐時的清明帶進人群? 如何在熱鬧退場後不迷失自己? 在這個時代,自我肯定是一項內在修行。真正成熟的肯定,不是來自於勝過他人,而是來自於一種與自我和世界的平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人群中修行無我:放下比較,尊重共存 在
#
此時此刻
#
人群
#
靜坐
2
留言
星星兒的出路
2025/04/08
只有鼓勵星兒適應轉變,才能提升星兒的泛化能力
星兒的泛化能力不足,造成刻板模式原因。 那麼,星爸媽的提升方式,如何做? 居家訓練:務必建立「泛化是全家人動員」的觀念 如果星兒是獨生兒女,那就是雙親和親朋好友的動員。 重點在泛化的部分,可以在星兒的不知情狀態,任由所有「家屬」進行安排「突然轉變」的時機。 而在家的泛化,可以是製造狀況劇。
#
星星個案
#
障礙
#
星星
1
留言
圓滾滾的貓窩
2025/04/06
114/04/05-陰陽相生
陰陽相生的道理,還體現在人際相處與自我修養中。
#
人際相處
#
自我修養
#
領悟
8
留言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2025/03/31
嫻話家常EP9:為什麼你的團隊總是離心離德?因為沒做到這四件事!
本集《嫻話家常》,Alan 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解析「四共法則」:共存、共榮、共利、共享,從企業管理延伸至家庭婚姻。透過具體例子與實戰經驗,帶你理解如何打造自動自發團隊、提升凝聚力,並創造雙贏局面。讓關係不再只是「分工」,而是真正的「共好」
#
四共法則
#
共存
#
共榮
喜歡
留言
打發時間
2025/03/31
👁️ 他們就在我們身邊?哈佛大學提出的四大外星人共存假說
「你相信外星人已經在地球上了嗎?」 本篇文章是根據哈佛研究與相關歷史資料進行深入探討,結合科學與都市傳說,讓我們一起揭開這個可能隱藏已久的驚人謎團!
#
方格新手
#
都市傳說
#
陰謀論
1
留言
喬以思的沙龍
2025/03/25
打造人與人之間美好和諧,充滿活力的湘南城市~神奈川県藤沢市
藤澤市位於神奈川縣中南部,面向相模灣,湘南沙丘地區的沿海平原,距離東京約50公里,北面是相模野台地和高座丘陵,東南部是三浦丘陵的西端,其中一部分被孤立成為江之島,江之島位於市內的最南端,地勢多為平坦,是一座靠近首都圈的住宅城市,也因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尤其是江之島海灘,而受到許多遊客的青睞。 小田
#
建設
#
神奈川
#
安心
2
留言
蕭帥哥的沙龍
2025/03/23
陪你到時光盡頭 找回失落與悲傷藝術
在生命的長河中,失落與悲傷如影隨形,無論我們多麼努力迴避,它們總會在某個時刻悄然降臨。許多人選擇逃避、掩蓋,甚至強迫自己「走出陰霾」,彷彿悲傷是一種必須克服的敵人。然而,悲傷並非一種負擔,而是我們存在的重要部分,是我們在時間長河中無法逃避的情感體驗。若能學會如何與它共存,悲傷將不再只是痛苦,它將轉化
#
生命
#
共存
#
人生
13
3
李英華
2025/03/24
4
「創作是表達與療癒的一種方式,許多作家、畫家、音樂家在創作中釋放自己的悲傷,並通過作品與他人分享這份情感。」 認同!
4
蕭帥哥
發文者
2025/03/25
1
李英華 早安
1
付費限定
📊科技新知專欄討論區
2025/03/19
觀點投書:人類與 AI 的時間錯位:是機會,還是倒數計時?
當人工智慧(AI)的發展速度持續加快,人類是否能跟上其思維速度?本文探討AI看似被動回應的背後,是基於時代限制而放慢速度,如同時代對人類的憐憫。作者反思AI與人類時間流動的差異,並展望未來AI發展可能帶來的挑戰與機會,最後以樂觀態度期許AI與人類共存。
含 AI 應用內容
#
生成式AI
#
ChatGPT
#
共存
1
留言
真然的沙龍
2025/03/11
仰望樹冠,科技該如何與自然共存?
曾在盛夏時分走在東京明治神宮的參道上,被高聳的樹木包圍。抬頭仰望,樹冠交錯卻彼此留有縫隙,陽光從間隙灑落,形成細緻的光影變化。科學家稱這種現象為:「樹冠羞避」(Crown Shyness)。為何樹木在生長時會互相讓步,而非無限擴張?這樣的自然秩序,是否能為科技發展帶來啟示?
#
明治神宮
#
樹冠羞避
#
永續發展
31
31
安立格
2025/03/11
10
很有意思的時代反思👍 讀者提出一個以自然界觀點的論述,參考一下。樹葉互相錯落,留下縫隙,或是迎向陽光,那是每棵樹求生的本能,好比向日葵永遠追隨陽光轉。光合作用,少了陽光,植物除非是特殊品種,否則很難生存。這也是物競天擇的理論依據,也是自然的規律。反觀科技和人文和自然的對應關係,來自競爭的動機有之,但因素更為複雜,也已經脫離了自然的規律。因此,最終,應該是人類加速走向毀滅的可能性居大。
10
真然
發文者
2025/03/11
6
安立格 謝謝您的論述,其中您提到「科技和人文和自然的對應關係,來自競爭的動機有之,但因素更為複雜,也已經脫離了自然的規律。」,真是一語中的!太強了!
6